上杭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杭縣(古屬汀州府上杭縣)中國福建省龍巖市轄縣,素有「建築之鄉」、「詩畫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
該縣是中國23個蘇區縣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5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軍有27人,占福建省三分之一;是中國南方重點林區縣之一,中國土紙生產重點縣,中國重要的貴金屬基地,國家烤煙出口基地和食用菌生產基地;是中國優秀旅遊縣,是閩、粵、贛三省提線木偶的發源地,有古田會議會址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之一)、梅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上杭國家森林公園等。
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田會議會址,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自然保護區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古蹟有明代王守仁手書《時雨記》碑刻、清代仿宋重修的孔廟、清代宗祠建築「李氏大宗祠」。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舊址、中共閩西一大會址蛟洋文昌閣、毛澤東舊居臨江樓、才溪鄉調查會址、才溪光榮亭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2月,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1]
目錄
歷史沿革
據《上杭地方志》有載,769年(唐大曆四年),析龍巖湖雷下堡設場,因場形象木排浮在水上,寓《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之義,稱上杭場。994年(宋淳化五年),升場為縣,沿用場名,稱上杭縣,隸汀州。縣治初設於秇梓堡(今永定縣高陂鄉北山),曾先後遷至鱉沙(今白砂鄉碧沙坑)、語口市(舊縣全坊渡口)、鍾寮,最後於1168年(宋乾道四年)遷至郭坊(今臨江鎮),因其地「有三岡,為川字崩洪」,故亦稱杭川。元初為世祖忽必烈之女魯國公主食邑。明成化至清康熙年間,為巡漳南道、分守江漳道駐地。清為汀州府轄縣。1913年(民國2年),為汀漳道轄縣;1926年(民國15年),廢除路道制,上杭縣直屬福建省。1934年(民國23年),上杭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上杭縣是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1926年12月,中共上杭支部成立;1928年3月,中共上杭縣委正式成立。1928年6月25日,在中共上杭縣委領導下,蛟洋農民舉行武裝暴動。1929年10月,上杭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1929年7月20日,中國共產黨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蛟洋文昌閣隆重召開。縣東北古田鎮召開過著名的「古田會議」、縣北才溪鄉曾被授予中央蘇區模範鄉。1929~1934年,全縣參加紅軍和外出參加革命工作的有15254人,建國後被定為烈士的近6000名。該縣才溪鄉有「九軍十八師」之榮稱(建國後,該縣才溪鄉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評為軍一級的將軍9人,師一級的將軍18人),是全國著名的將軍之鄉。
2012年1月9日,省政府(閩政文[2012]2號)批覆同意撤銷蛟洋鄉和舊縣鄉,設立蛟洋鎮和舊縣鎮。2012年12月24日,省政府(閩政文[2012]477號)批覆同意撤銷溪口鄉和湖洋鄉,設立溪口鎮和湖洋鎮。2014年2月14日,福建省政府(閩政文[2014]46號)批覆同意撤銷太拔鄉、通賢鄉,設立太拔鎮、通賢鎮。2015年5月11日,省政府(閩政文[2015]148號)批覆同意撤銷下都鄉、茶地鄉,設立下都鎮、茶地鎮。至此,全縣轄17個鎮、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
行政區劃
1998年,全縣轄9個鎮、11個鄉、2個民族鄉,11個居委會、333個村委會。
2000年,蛟洋鎮人民政府駐地從丘坊村遷移到蚊洋村。2000年底,上杭縣轄9鎮11鄉2民族鄉:臨江填、蘭溪鎮、古田鎮、南陽鎮、臨城鎮、才溪鎮、中都鎮、稔田鎮、白砂鎮、湖洋鎮、舊縣鄉、通賢鄉、茶地鄉、泮境鄉、下都鄉、太拔鄉、溪口鄉、蛟洋鄉、步雲鄉、珊瑚鄉、官莊畲族鄉、廬豐畲族鄉。
2012年1月9日,撤銷蛟洋鄉和舊縣鄉,設立蛟洋鎮和舊縣鎮,以原蛟洋鄉、舊縣鄉的行政區域分別為兩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2012年底,上杭縣轄11鎮2鄉2民族鄉。
截止2014年2月,上杭縣轄15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臨江鎮、臨城鎮、中都鎮、藍溪鎮、稔田鎮、白砂鎮、古田鎮、才溪鎮、南陽鎮、湖洋鎮、太拔鎮、溪口鎮、蛟洋鎮、舊縣鎮、通賢鎮、步雲鄉、茶地鄉、泮境鄉、下都鄉、通賢鎮、珊瑚鄉、官莊畲族鄉、廬豐畲族鄉,縣政府駐臨江鎮。
地理環境
氣候溫和
上杭縣地處武夷山脈南麓和博平嶺山脈之間,屬於「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上杭城區年平均氣溫20.1℃,年雨量1646毫米,年日照時數1801小時,無霜期277天。春夏濕潤多雨,雨量相對集中。
地形地貌
上杭縣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舊縣河以東屬玳瑁山脈主體,以西屬武夷山脈南段東側,大部分屬中低山、低山,少部分為丘陵。數座千米以上高峰聳峙,最高峰梅花山海拔1778m,地形切割較強,相對高差懸殊,一般相對高差200~800m,部分地區逾千米。山勢雄偉,坡陡谷深,植被十分發育;再則浮土掩蓋較多,露頭不連續,對開展地質工作較為不利。
自然資源
土地廣闊
上杭縣境內丘陵山地占79.9%,耕地占8.9%,水面及其它占11.2%,大致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屬高丘低山類型,以高丘為主的地貌,境內以汀江水係為主,自北而南貫穿全縣。2008年末,全縣土地總面積4318540.2畝,其中農用地3941306.4畝,建設用地166579.3畝,未利用地210654.5畝。
礦產豐富
上杭縣是全省為數不多的有色和貴金屬重要礦產地,資源相對豐富、礦種較齊全,遠景儲量較大。截止2008年12月,已發現有金、銅、鈾、稀土、鉬、鐵、錳、鉛鋅、石灰石、白雲岩、礦泉水和地熱等43個礦種。通過基礎地質調查發現有礦床(點)355處礦產地,其中金屬礦床(點)122處(大型礦床2處、中型4處、小型5處、礦點50處、礦化點61處),非金屬礦床(點)225處(中型礦床1處、小型3處、礦點205處、礦化點16處),能源礦產8處,已初步探明資源儲量的礦床(點)53處,潛在經濟價值數百億元。
截止2008年12月,區內已發現礦床、礦(化)點234處,礦種有42種,查明礦產資源量的有銅、金、鈾、石灰石、鉬、鐵、錳、螢石、稀土、大理岩、冶金用石英、磚瓦粘土、建築用石等13種。從查明的礦產資源量看,銅、金、鈾、石灰岩、磚瓦粘土、建築用石為縣內主要優勢礦種。
金:出露於紫金山一帶,已探明的礦產地2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經過地質工作的礦產地13處。資源儲量礦石量17376.15萬噸,平均品位1.012~1.6g/t。
銅:主要分布於紫金山地區。探明的礦產地3處,其中勘探1處,詳查1處,普查1處。礦床規模有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1處;區內發現礦(化)點5處。資源儲量礦石量172457.6萬噸,銅品位0.44~0.63%。
銀:紫金山銅礦探明伴生銀經濟的基礎儲量(金屬量)468噸。
鐵:鐵礦有小型礦床2處,礦(化)點18處。鐵礦主要分布於廬豐湖洋一帶,礦體呈似層狀產於經畲組中;礦石品位TFe43.89%。資源儲量礦石量155.5萬噸。
錳:錳礦主要產於古田小康、舊縣麻壩、廬豐安鄉立英一帶,有小型礦床1處,礦(化)點10處。古田小康錳礦屬淋積型礦床,主要為軟錳型,品位Mn27.39~54.69%;舊縣麻壩錳礦屬層控—淋積型,礦物成分為軟錳礦、硬錳礦,品位Mn23.18%。資源儲量礦石量8.995萬噸。
鉛鋅、多金屬:主要分布於古田大源、太山頭一帶,礦床類型屬熱液型。有小型礦床1處,礦點4處,礦化點14處。其中太山頭Pb+Zn金屬量大於10.8噸。
鈾:主要出露於舊縣古石背一帶,屬熱液型礦床,產於寨下組流紋斑岩及火山角礫岩中。有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1處,礦(化)點4處。
稀土:該縣稀土礦屬花崗岩風化殼離子吸附型,較集中分布於湖洋、白沙和南陽、通賢一帶。發現有稀土礦產地18處,其中普查1處,檢查8處,礦床規模中型1處,小型3處,礦(化)點14處。稀土氧化物資源儲量礦石量3855.4萬噸。
石灰石:石灰石礦較集中分布於古田、官莊、臨城和廬豐等地,礦床規模中型1處,小型2處,礦點4處。資源儲量礦石量1748.8萬噸。以古田吊鐘岩為最多,石灰石礦品位:CaO54.5%、MgO0.046%、SiO20.34%,為優質化工灰岩。
大理石:見於官莊朱堡,規模達中型,工作程度為普查。礦石有白色和灰色兩種,CaO≥52%,MgO≥26%,資源儲量礦石量1932.9萬噸。
白雲岩:主要產於臨城和廬豐兩個鄉鎮。有小型礦床1處,礦(化)點5處,資源儲量礦石量173萬噸。
螢石:螢石礦主要分布於泮鏡鄉豐村、風裡亭、望梅亭和蛟洋鎮定坑,屬熱液型。有小型礦床3處,礦點1處,資源儲量礦石量43.5萬噸。
建築用石:縣域內岩漿岩廣泛分布,可用作建築石料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燕山期花崗岩石料質量甚佳,資源量大,可供建築用石料礦點很多,其次是早白堊世火山岩及晚泥盆世安砂群石英砂岩建築石料也很豐富。縣境內建築用石資源量達4706萬立方米以上。
磚瓦粘土:縣境內磚瓦粘土礦資源豐富,主要出露於晚白堊世沙縣組及花崗閃長岩、花崗岩、石英閃長岩分布區的殘坡積粘土層中,以及汀江河谷階地或河漫灘的亞粘土層中,以臨城鎮豐富的紫紅色泥岩為好。縣境內粘土礦資源量達902萬立方米以上,是生產磚、瓦等系列產品的理想原料。[2]
水系密布
上杭縣境內水系密布,各溪流呈樹枝狀分布,絕大部分屬汀江水系,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26條,主要江河有汀江、舊縣河、黃潭河。汀江是福建省的四大河流之一,發源於寧化縣境內木馬山北坡,經長汀縣於回龍入境,由北向南縱貫全縣,境內河長105公里,有舊縣河匯入,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8.41億立方米。舊縣河為上杭第二大河,發源於連城縣朋口畢華山南麓,經連城車頭入縣境內的南陽、舊縣,在臨城鎮九洲與汀江幹流匯合;舊縣河集雨面積1701平方公里,河長111公里,縣境內長度45.9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4.9億立方米。黃潭河為上杭第三大河,發源於古田高寨山南麓和蛟洋大人崬,分別流至古田的蘇家坡匯合始稱黃潭河;經吊鐘岩入龍巖境,在橋下灘又折回上杭溪口、太拔、藍溪、稔田,至永定池溪鄉下河口與汀江幹流匯合。黃潭河集水面積1222平方公里,河長139公里,上杭縣境內長度98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1.78億立方米。全縣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量29.9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6193立方米(約為全省人均的1.8倍);入境水資源總量為50.82億立方米;全縣可開發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4.12萬kw,至2007年,全縣已建成大小水電站229座,裝機容量20.3264萬kw。
動植物
上杭縣是中國南方集體林區48個重點縣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縣土地總面積27.74萬平方米,林業用地面積22.3萬平方米,占土地總面積80.2%。林業用地中,有林地21.1萬平方米,占94.4%,疏林地761.3平方米,占0.3%,灌木林地1206.8平方米,占0.6%,未成林造林地1821.6平方米,占0.8%,苗圃地8.7平方米,無林地8614.8平方米,占3.9%。林分面積18.58萬平方米,其中幼齡林3.74萬平方米,占20.1%,中齡林7.83萬平方米,占42.1%,近熟林3.73萬平方米,占20.1%,成過熟林3.28萬平方米,占17.7%。集體林面積26.56萬平方米,占95.7%,國有林面積11.79平方米,占4.3%。全縣生態公益林面積5.24萬平方米,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3.5%。
2004年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904萬立方米,比2003年淨增63萬立方米,增長7%,森林覆蓋率74.5%,比2003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2000~2004年該縣商品材採伐蓄積量分別為6.97、9.02、10.95、10.65、11.04萬立方米,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需材量增大,每年商品材採伐量也在逐年增加。2001~2004年該縣木材加工量分別是1.89、1.95、2.15、2.32萬立方米,截止2009年3月,全縣木材加工能力已達5萬立方米。
該縣森林資源特點為:
後備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通過「三五七」造林綠化工程和世行貸款造林項目的實施,有林地面積等林業用地面積的94.4%,用材林中幼林面積占54.8%,其蓄積量亦達181.9萬立方米,占30.2%,全縣森林覆蓋率74.5%,綠化程度達96%。
齡組結構趨於合理;用材林中幼林面積、蓄積分別占54.8%和30.2%,近熟林面積、蓄積分別占24%和34.5%,成過熟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占21.2%和35.9%。
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東北部,各鄉(鎮)資源差異較大,林木蓄積量最多蛘洋鄉,達68.98萬立方米,大部分鄉鎮在40萬立方米以下,珊瑚鄉最小,僅有5.6萬立方米,汀江流域資源狀況較差。
⑷針葉樹多闊葉樹少,樹種結構單一;全縣針葉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占林分總面積和總蓄積的85.2%和78.1%,闊葉林僅占14.8%和21.9%,用材林各優勢樹種面積比為:馬尾松占69.4%、杉木占20.7%、闊葉樹占9.9%,蓄積量比為:馬尾松占67.6%、杉木占18.5%,闊葉樹占13.9%,汀江流域資源結構「針多闊少」更為突出。
經營粗放,低產林分多。全縣林業用地平均每畝蓄積量為2.53立方米,林分平均每畝蓄積量為2.85立方米,用材林平均每畝蓄積為2.93立方米,從整體上看,產量均在低水平徘徊。全縣低產林分面積占林分總面積的61.9%。
森林植被:境內植物資源豐富,群落複雜。已查明有管束植物184科734屬1628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25種,如南方紅豆杉、福建柏、長苞鐵杉等。
而在野生動物方面,全縣陸生脊椎動物30目78科362種。其中:兩棲類2目8科29種;爬行類3目10科40屬69種;鳥類17目40科198種;獸類8目20科66種;各類種數分別占全省種數的65.9%、60%、36.5%和60%,綜合占全省812種的44.6%,是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的縣份之一。
動物主要有:華南虎、雲豹、金錢豹、梅花鹿、黃腹角雉、蟒蛇、金貓、獼猴、短尾猴、穿山甲、水獺、靈貓、蘇門羚、水鹿、白鷳、紅隼、雀鷹、小鴉鵑、草鶚、虎蚊蛙、眼鏡蛇、眼鏡王蛇等。
該縣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方面時間較長且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有福建省華杭麝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於1998年創辦,有上杭城關、上杭蛟洋、甘肅蘭州三個養殖點,總投資3000餘萬元,年產麝香800餘克。另外還養有梅花鹿、綠孔雀、獼猴、豬獾、黑天鵝、白鷳、紅腹錦雞、鸚鵡等珍稀野生動物。
人口民族
人口數據
2019年,全縣總人口524561人,全縣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2883人,共徵收失業保險基金1057萬元,截止12月為5368人次下崗失業人員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530萬元,代繳醫療保險費145萬元。為7家企業發放穩崗補貼55.28萬元,涉及員工1411人。
民族構成
上杭縣是民族工作的重點縣。1987年12月,分布在全縣21個鄉鎮108個村莊的6060戶原屬漢族的藍、雷、鍾姓群眾30,889人,恢復為畲族,畲族群眾占全縣總戶數的7.6%、總人口的7.48%。截止2009年2月,全縣有2個民族鄉、民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鄉鎮有11個、40個民族行政村、205個民族自然村、18個少數民族,民族人口3.4萬多人,占龍巖市民族人口的94%多,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87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205個自然村。
經濟概況
綜合
201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02.46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20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71.70億元,增長9.4%;第三產業增加值175.56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7:42.7:43.6。
第一產業
2019年,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92.39億元,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28.40億元,增長4.6%;林業產值8.31億元,增長4.8%;牧業產值53.05億元,增長3.0%;漁業產值1.47億元,增長6.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6億元,增長5.4%。
2019年,糧食播種面積35.69萬畝,比上年下降3%,其中稻穀面積32.08萬畝,下降4.1%;煙葉種植面積3.46萬畝,增長20.3%;蔬菜面積23.35萬畝,增長4.4%。全年糧食總產量15.44萬噸,下降3.4%,其中,稻穀產量14.46萬噸,下降4.1%。烤煙產量5453噸,增長22.5%。蔬菜產量34.86萬噸,增長4.3%。
2019年,全部木材採伐29.85萬立方米,下降5.8%;毛竹採伐1110萬根,增長0.9%;篙竹採伐810萬根,增長1.25%。
2019年,肉蛋奶總產量14.79萬噸,比上年增長6.21%。肉類總產量14.22萬噸,增長6.42%。其中:豬肉產量5.82萬噸,增長0.52%;牛肉產量1318噸,增長16.74%;羊肉產量631噸,增長9.36%。禽肉產量7.69萬噸,增長11.34%。蛋產量0.44萬噸,增7.86%。奶類產量13.5噸,下降15.81%。生豬出欄73.3萬頭,增長0.4%,生豬存欄37.5萬頭,增長0.27%。
2019年,水產品養殖面積3.15萬畝,增長0.96%。水產品總產量8040噸,增長6.69%,其中,淡水養殖產品產量7053萬噸,增長7.12%;江河捕撈產量987噸,增長3.68%。
第二產業
唐大曆年間境內就有手工煉鐵。到清末,從事冶金、造紙、竹木加工、食品、印刷、紡織等行業的作坊陸續興起。門類、品種日漸繁多,然設備簡陋,生產原始。民國時期,有識之士力圖「振興實業」,民國14年(1925年),集股創辦的「福曜電燈公司」為縣內現代工業之始,然因技術落後難以維持,幾度瀕臨倒閉。其他工業作坊亦因政局動亂,處於停滯狀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政府對工業實行保護和扶持政策,手工業生產興旺一時。紅軍長征後,革命根據地遭受摧殘,工業日益衰落。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工業,1949年12月,縣在城關開辦碾米合作社,並修復電燈公司。爾後,逐步恢復和扶助印刷、食品、染織等數家私營企業。到1952年末,全縣有工業、手工業從業人員1981人,創產值276萬元,比1949年的171萬元增長61.4%,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也由1949年的6.6%提高到7.4%。
1953年,開始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政府對私營工業採取贖買政策,對手工業則貫徹「積極領導,穩步前進」方針,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開始,私營工業轉為全民所有制和公私合營企業。手工業者則按自願原則組織21個生產合作社(組)。是年,工業、手工業總產值達506萬元,比1949年增長1.96倍。1956年,完成對工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年末工業、手工業職工總數達2313人。
1958年在「大躍進」中,一哄而起「大辦工業」,縣屬新辦企業61家,連同原有企業共76家,職工總數猛增到6930人。公社、大隊、生產隊也普遍辦廠。城關地區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提前過渡」成15個地方國營企業。由於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工業生產受到挫折。1961年,開始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5年,全縣有全民企業13家,縣屬集體企業21家,社隊企業20家。全民和集體職工人數也分別精簡為975人和668人。工業總產值744萬元,比1957年增長29.8%,其中集體企業總產值則下降56.3%。
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工業系統亦受衝擊,生產滑坡。1968年總產值僅670萬元,比1965年下降約10%。1971年起,貫徹中央整頓企業管理的指示,生產稍有好轉,旋又颳起批判「唯生產力論」之風,忽視經濟核算,產量產值雖有增長,但經濟效益極低。1966~1976年,國家對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3356萬元,而工業企業只上交稅利1257萬元,僅收回投資的37.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經濟體制改革方針,逐步實行利改稅,工業企業由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推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責、權、利相統一的生產經營責任制。政府對企業擴大指導性計劃、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機制,工業生產獲得較好的發展。1979~1987年,國家對工業的技術改造投資4485萬元,相當於過去30年的投資總和,而9年新增產值累計達7215萬元,為投資額的1.61倍,實現稅利6483萬元,超過投資數的44.5%。通過技改,工業技術裝備得到加強,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全縣工業擁有52種類型3067台(套)的機械設備,總動力36041千瓦,以原值計共3226.2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22.1萬元,占56.5%;縣屬集體所有企業及鄉鎮工業分別占15.2%和28.3%。
1987年,全縣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151家,含13個主要門類、76個行業小類,總產值8414萬元(其中重工業5435萬元,占64.6%;輕工業2979萬元,占35.4%),固定資產(原值)11299萬元,年末職工數為9390人。是年,全部工業總產值10525萬元(含村以下工業),比1949年增長60.5倍,比1978年增長2.06倍,年均遞增13.25%,超過全國平均11.8%的水平。縣屬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也從1978年的6230元提高到10250元,增長64.5%。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6.6%上升到46.9%。人均工業產值258元,比1949年的8元增長31.3倍。全縣初步形成由化工、輕紡、林產、機械、建材組合的工業體系。且境內礦藏、水力、林木資源豐富,為發展工業提供優越條件。縣人民政府已因地制宜開發部分項目,因資金、技術不足,管理水平和全員素質不高,以致經濟效益較低。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中的工業比重和人均工業產值兩項指標在全省68縣(市)中,分別列為第48位和57位,在龍巖地區7縣(市)中,均列為第6位。
2019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4.73億元,比上年增長10.1%。
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30.5億元,增長24.6%,實現利潤24.2億元,同比增長-24.8%。
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6.97億元,增長15.4%。全縣資質等級以上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55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67.22億元,增長1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024.5萬平方米,增長6.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54萬平方米,下降10.8%。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9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9.7%,第三產業投資下降3.6%。
2019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8.8億元,下降20.1%。其中,商品住宅投資7.76億元,增長10.4%。商品房銷售面積25.05萬平方米,增長14%;商品房銷售額15.74億元,下降0.8%。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預計2019年上杭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5.3億元,同比增長11.3%;批發業商品銷售額完成160億元,同比增長40%;住宿業營業額完成2.9億元,同比增長23.5%;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完成88億元;餐飲業營業額完成12.6億元。限上企業培育:2019年總共申報39家企業,目前市級審核通過23家,省級正在審核中。
2019年,市對縣招商引資全年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49個,完成年度目標的175%,總投資200.43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41個,開工率83.67%;新竣工項目27個,竣工率55.10%。縣對縣直(鄉鎮)招商引資預計共新簽約項目182個,總投資194.98億元,新開工項目56個,總投資145.90億元,新竣工項目44個,總投資122.79億元。
2019年,全縣市對縣內聯引資完成48.726億元,完成年度任務的123.91%,同比增長15.51%。共召開3次項目聯審會議,聯合相關部門對14個項目進行聯審,聯審同意准入13個項目。新設外資項目4個,增資1個,總投資2856萬美元。完成出口40億元,增長9.5%,約占全市出口總額的30%;進口將完成105億元,約占全市進口總量的95%,對外貿易總量突破145億,創歷史水平新高。生態環保攻堅戰中9家加油站防滲漏改造任務,已完成13家改造,完成目標任務的144%。全縣應改51家加油站防滲漏改造任務,已完成51家,完成改造率100%。
金融財政
2019年,全縣各項存款餘額318.81億元,比年初增加46.66億元,增長17.14%;各項貸款餘額220.46億元,比年初增加19.53億元,增長9.72%,各項存貸款餘額持續保持全市縣域第一,不良貸款率0.58%,長期位於全省低位。
上杭縣工商聯選取100家民營小微企業、經濟組織作為服務對象,實行金融服務小組與服務對象結對幫扶,着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目前,轄內金融機構對25家民營企業辦理貸款融資4170萬元,辦理授信金額6550萬元、用信6030萬元,25家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滿足率達80%。金融精準扶貧示範項目貸款餘額1.35億元。
2019年,全縣林下經濟貸款餘額41768萬元;共辦理惠林卡2282戶,授信21925萬元,用信餘額12604萬元。已評定信用鄉鎮11個,占全縣鄉鎮數50%,評定信用村280個,占全縣行政村數81.40%。推進農戶信用評級,建立完善了9.9萬戶農戶信用檔案,約占全縣農戶數的90%,評定信用農戶5.6萬戶。在全省首創政府對農村硬幣自循環工作財政貼補政策,將全縣340個農村小額現金支付便民點均列入貼補範圍,根據硬幣自循環工作點兌換量給予貼補,最低限額為300元,最高補貼1000元,有效彌補農村地區現金服務的短板。
旅遊業
2019年全縣文化旅遊經濟指標快速增長,全年實現文旅產業產值137億元,其中文化產值50元,比增13.9%;旅遊總收入87億元,比增25.9%;接待遊客1036萬人次,比增21.5%。開展文藝輕騎兵志願服務演出35場,開展客家文化傳播志願服務50場次。在2019年4月29日~5月4日期間全縣完成簽約項目5個,總投資16.7億元,古蛟組團文旅項目集中開工8個,總投資8.1億元,為全縣文旅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項目支撐和產業支撐。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9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63所,在校生73051人,其中在園幼兒21147人,小學在校生30648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99人,初中在校生11992人,高中在校生6398人,職校在校生2667人,上杭電大在校學生600人,在職教師4992人。
2019年,中考全科平均分居全市第三,大大縮小了與第二名的差距,被評為龍巖市2018-2019學年度初中「五率」優秀單位;高中優秀學生培養初見成效,2019年高考全縣高分段學生數名列全市前列,其中全縣理科狀元丘睿翔原始分683分居全市第二名,全省第25名,全省500名以內全縣有5人,高考本科升學率達72.2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高職高考本科上線率17.7%,遠高於省7.59%平均水平,本科錄取37人。上杭一中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示範性高中建設校。2019年上杭電大被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授予「招生工作優秀集體」的稱號。2019年5月,全縣接受了龍巖市「教育強縣」過程性指導評估。
城鄉建設
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建縣。縣治經過三次遷徙後,於乾道四年(1168年)遷入郭坊(今臨江鎮)。從端平元年(1234年)建築城垣開始到解放前,歷代政府對縣城經營了716年。1949年,城區公共建築物除一座城牆外,有一條狹小「主街」,兩旁排列着兩層以下高矮參差的商店。此外,祠堂、廟宇遍布於街巷民宅之間。整個城區面積僅0.9平方公里。在農村,清以前公共建築僅有族祠、庵廟、寺塔。民國時期,鄉鎮政府所在地始築碉堡式的機關駐所。農戶則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築結構多土牆瓦頂,低矮陰濕,人畜混居。民國23年(1934年)後,革命根據地遭受摧殘,到處殘垣斷壁,一片淒涼景象。
1987年,公共建築中的房屋竣工面積42.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12.7萬平方米,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縣城經改建、新建,街道縱橫有序,寬度由原來的2~3米拓展到10米以上。新辟北環路長達3.4公里,寬36米,街道側旁植有常綠風景樹。入夜,街燈如晝,樹影婆娑。幢幢樓房拔地而起,整齊地矗立在街道兩旁。經過38年的擴建,1987年城區規劃面積已擴大到4.9平方公里,比1949年擴大4倍。東起北環路東端與東大橋銜接;西至北環路西端與西環路交接;南至南崗工業區,有南大橋相連;北至北峰山居民新村。如今,北環路已成為新的鬧市區,從東到西有南北走向的東環路、北大路、建設路、西環路與原市區解放路貫通。在農村,集鎮建設日新月異。鄉鎮政府所在地、機關、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樓房林立。鄉鎮企業的廠房則分布於資源豐富的山村。農村私人住房條件也得到顯著改善。解放前,農戶營建住房雖歷經數代積累亦難實現,解放後的38年間,住房建設迅猛發展。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1987年農村人均住房達1.72間,人均建築面積23.8平方米。
1987年以來,縣城規划進行3次調整,規劃區面積擴展為72平方公里。至2002年,縣城建城區面積達7平方公里,比1987年增加4.7平方公里,城區形成五縱五橫的主要道路布局,建成江濱公園和江濱廣場,人均綠地面積達9.4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9.2%,江濱園林城市顯現雛形。縣城空氣環境質量保持國家一級標準。
2001年10月,上杭縣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國家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2007年,龍長高速(上杭段)征地拆遷全面完成,國道205線和省道308線擴建工程進入掃尾階段,杭永線城關至稔田40公里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實施農村公路建設230公里,在全省山區縣(市)率先實現通建制村道路全部硬化。城鄉電網建設力度加大,黃竹至廬豐110千伏線路工程、城區電網改造和城關、郭車、蛟洋變電站技改項目全面竣工,黃竹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入設備安裝,南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按計劃推進。大城關建設持續推進,縣域城市規劃不斷完善,完成北部新城控制性詳規、舊城區控規和上杭大道沿線城市設計、城區汀江兩岸城市景觀、城區道路系統等規劃設計專家評審和成果編制;城區綠化、美化、亮化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數字電視整體平移轉換工作加快推進。
文化事業
2019年9月25日至28日,全縣成功舉辦中國·閩西(上杭)世界客屬龍舟文化旅遊節。活動期間,分別舉辦第三屆世界客屬龍舟邀請賽、第二屆東南地區海峽兩岸(上杭汀江)公開水域游泳邀請賽、首屆客家米酒文化博覽會,以及客家美食節、歡動杭川大聯唱、客家武林大會、客家民俗(非遺)展演、祭孔大典等一系列文體旅遊交流活動。本屆龍舟文化旅遊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提出的「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文體旅遊融合發展,通過文體旅遊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促進世界客屬地區文體旅遊交流合作。
衛生事業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縣治設「惠民藥局」,為上杭最早的官辦藥業。從明代起,民間醫藥業逐漸發展,至清末民初,境內有中藥堂、店200餘家。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醫、西藥傳入。民國元年(1912年)始有外國教會在境內辦醫。
解放前,上杭經濟落後,民不聊生,醫術低下,藥源緊缺,醫療設備簡陋,缺醫少藥極為突出,常有疫病流行,造成人口高死亡率、低成活率。民國25年,全縣醫院只5處,無病床,有衛生人員14人(其中醫師7人,藥劑師7人),平均3萬人才有1個醫師。同年,全縣鼠疫、天花、赤痢、白喉等疾病患者1153人,死亡102人。38年,天花、麻疹大流行,全縣死亡1000多人。解放前夕,境內有衛生院1所,私營中藥堂、店156家,西醫藥房、診所42家,中西醫從業人員381人。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境內辦有蛟洋紅軍醫院、福建省軍區製藥廠等,縣、區、鄉蘇維埃政府設「公共看病所」、「藥材合作社」等衛生機構,方便群眾就醫買藥。
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至1965年,初步建成縣、社、隊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緩解了普遍存在的缺醫少藥狀況。70年代,普遍推廣大隊(村)級合作醫療制度,同時重視抓好醫德教育和醫術水平的提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三級衛生保健網發展到新的水平,機構健全,設備更新,力量增加,素質提高。至1987年,有縣級醫療防疫單位7個,鄉鎮中心衛生院4所、衛生院16所,95%以上的行政村設有醫療站(點)。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護人民身體健康,促進了經濟建設蓬勃發展和改革開放順利進行。
2019年,計生統計2019年度全縣出生6759人,政策內出生6165人,政策符合率91.21%,其中男性出生3684人,女性出生3075人,出生性別比119.8:100。落實生育登記5173人(一孩2019人,二孩2940人,再生育214人),其中網上登記3211人。新建3所基層中醫藥館(太拔、稔田、中都);提早完成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兒科補短板項目,新增縣級公立醫院兒科床位10張。簽訂家庭醫生服務166084人,簽約率44%;重點人群簽訂家庭醫生服務113706人,簽約率 6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簽訂家庭醫生服務18277人,簽約率100 %。履約率100%。全年村衛生所13.8萬人次的門診患者享受藥品零差率銷售補助政策,下撥村衛生所藥品零差率專項補助資金41.4萬元,有效緩解群眾「看病貴」問題。
科技工作
晉代上杭有古田五龍酒餅配方;唐代有規模相當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北宋康定年間(1040年),縣人曾在紫金山開採黃金;南宋時期古田白眉山已建爐煉鐵,製造農具、兵器;嘉泰二年(1202年),用木刻印刷第一部《上杭縣誌》;明末有草紙作坊;清代有土榨油坊,乾隆十六年(1751年)縣城鄒氏所制的「竹鎖」堅澤如銅,選作貢品送京;同治年間曾在上園山開採銀礦;光緒年間廬豐鄉已有木蘭機織布。
隨着科技的傳播和應用,民國期間境內始有火電、鉛字印刷、機器碾米、船舶製造和汽車運輸業。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科技工作,1950年在縣城設立農業技術推廣所,開展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種改良。此後,冶煉、機械、紡織、印刷、化工、食品工業均有發展。1959年1月,全縣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但不切實際地「大放衛星」,出現了科技領域的浮誇風和瞎指揮。1960年2月,縣成立科委。1962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後,科技工作恢復實事求是的作風。「文化大革命」期間,科委、科協被撤銷,科技推廣單位被拆並,科技工作遭受挫折。在困難條件下,廣大科技人員仍然兢兢業業,專心鑽研,推動科技事業向前發展。1969年建成第一座跨越汀江的石台墩雙曲拱永久式南門大橋和堵截汀江的支磴壩——回龍水輪泵站;1970年全縣農村實現矮稈良種化和稻制連作化;1971年縣農械廠設計製造「一擔挑」脫穀機,同年縣化肥廠建成投產,並於翌年6月研製成功炭化煤球新工藝。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和加強科技行政管理和社會團體機構,科技隊伍日益壯大,學術交流日趨活躍,科技事業健康發展。至1987年底,全縣有科技人員5191人(含專業教師),比1949年增加了6倍,農業和工業技術人員883人(其中直接參加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有720人),具有大中專學歷的科技人員擔任副局級以上領導職務的有185人。1987年,全縣科技社會團體有鄉(鎮)、縣直協會27個,會員1188人;各種專業學會18個,會員308人。自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以來至1987年,全縣獲地區以上科技成果獎36項,其中省級23項、地區級13項,獲縣級以上獎勵的各科學術論文38篇。1986年開始實施的5項國家科技「星火計劃」已如期完成,科技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198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1億元,縣財政收入1800萬元,其中依靠科技進步因素約占20%。
體育事業
上杭縣少體校為福建省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訓練基地,為國家隊輸送了周金燦、余立志、林丹、劉麒鵬等一批優秀的羽毛球和體操運動員。截止2009年,上杭籍運動員在各級競賽中獲得奧運冠軍1人次、世界大賽冠軍56人次、全國大賽冠軍63人次、省賽冠軍186人次。其中,林丹獲得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汀江上杭城區段是福建省水上運動中心,曾舉辦兩屆海峽兩岸高校賽艇龍巖邀請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台灣輔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代表隊參加比賽。上杭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體育先進縣」。
郵電事業
清以前,官署公文由官辦驛傳。民間信件多是群眾付酬托人捎轉,遠道信件托寄極為困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始設郵政代辦所,次年改為二等郵政局,並先後在藍家渡、豐稔、中都、回龍、白砂、古田等18處設有郵政代辦所和信櫃。時縣城年收入郵件9.6萬件,發出郵件6萬件。
民國以後,驛站全部裁撤,衙署文件均由郵局寄遞。3年(1914年),龍巖經上杭至長汀電報線路架通,上杭開設電報局,電報局利用報線聯通龍巖、長汀的長途電話,但長話僅供內部使用,不對外營業。7年4月,建成上杭至永定電報線路。13年,商人集資架設地方電話,至18年停辦。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大部為中央蘇區,儘管國民黨對蘇區通信進行封鎖,但由於共產黨、紅軍採取保護郵政的政策,利用蘇區郵局與國民黨統治區郵局共存的情況,取得正常通郵。當時,上杭蘇家陂設電話總機,是閩西蘇維埃政府電話中心,境內的藍溪、白砂以及龍巖、新泉、塗坊、湖雷設分機,構成閩西蘇維埃臨時電話網絡。
民國22年,上杭設電話總機,為官督商辦。25年,在謝家祠恢復設立電報營業處,次年改為電報局。27年,電話總機室收為官辦,郵電合設。至29年,上杭正式開通與龍巖、永定、會昌等地的長途電話業務,並通過關係局與各地互通電訊。34年,組建上杭電話所,縣城與各區鄉形成通訊網絡。至1949年解放時,縣設有電信局和電話總機各1處,郵政局2處,還有20處郵政代辦所。
解放後,郵電事業迅速發展,郵電機構、網路遍布城鄉,通訊手段不斷改進,電報傳輸改莫爾斯人工收發機為電傳打字。1970年後,電話線路改實線傳輸為多路載波,話機從磁石式改成共電式半自動。尤其是1978年後,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信息傳遞頻率加快,作為現代化工具的郵電通訊、設備逐年更新。1987年,鄉鎮廠礦設20個郵電支局(所),有交換點23處,郵電職工197人。全縣郵路463公里,比1950年增長1.54倍。農村信報投遞線路總長1398公里,妥投到戶率42%以上。出口函件138萬件,比1952年增長11.6倍,比1980年增長64.5%,業務收入92.24萬元,比1952年增長26.8倍,上繳收支差額17.81萬元,比1952年增長34.5倍。1988和1989年,先後開通市話和長話自動系統,用戶可與全國乃至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撥電話,交換機容量增加到2000門。
2019年,中國電信上杭分公司上杭縣分公司截至12月底,年累計完成收入7442萬元,完成率99.54%,全市排名第二。天翼用戶年累計淨增17715戶,預算完成率171.24%,全市第一。寬帶用戶年累計淨增3686戶,全市第五。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54.5萬元(不含市管項目),其中設備項目846.5萬元,線路項目308萬元,完成計劃進度的95%。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杭縣分公司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1.2%,創新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113.53%。4G手機用戶規模同比增長1.52%。全縣共有3G基站458個,4G基站360個。移動信號實現全縣行政村全覆蓋,村莊覆蓋率達97%以上,國省道沿線覆蓋率99%以上,高速公路、鐵路沿線覆蓋率100%。
人民生活
2019年,共推薦晉升衛生高級職務35人,審核衛生中初級職務報考327人,其中:中級114人,初級213人,審核報考會計師278人。推薦高級工程師16人。正高級教師2人,小學幼兒園高級教師16人,初級教師196人。高級講師 7人,講師 18人,高級農藝師3人,高級獸醫師2人,高級會計師4人。高級經濟師7人,一級播音1人,助理記者3人,副研究館員1人,館員2人,助理館員3人。推薦農村中級實用人才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71%;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164人;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384人;共幫助384名城鎮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
社會保障
2019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擴面人數6009人,任務完成率為64.84%。平均每月領取養老金人數73369人,年發放金額1.03億元,發放率達100%。其中,領取喪葬補助金人數1685人,發放金額共480.18萬元。全縣共有被征地農民19145人,月平均發放人數5224人,共計發放被征地養老保障金1081.32萬元。企業參保人數58000人,徵收基金17905.94萬元;離退休人數7714人,支付離退休費172143.60萬元。全縣工傷保險參保單位2048家,參保人數60617人;徵收基金1455.12萬元;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含工亡支出)1119.94萬元。全縣14642名8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補貼1331萬元。代發1907名民辦教師生活補貼299.70萬元。代發60名電影放映員生活補貼34.5萬元。代發業助手養老補助33人,金額11.73萬元。
環境保護
2019年,共辦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9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213件,業主自行環評驗收77件,排污許可證核發23件,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的建設單位、項目名稱、法人變更7件,夜(午)間建築施工許可94件,防治污染設施拆除或閒置審批1件。根據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完成7家企業在辦理新版排污許可證時的自行監測信息審核工作。督促已發放新版排污許可證的8家企業完成自行監測方案備案。2019年共辦理環境違法行政處罰案件42起,處罰款204.47萬元,其中涉及查封扣押9起、實施限制生產5起、按日連續處罰1起、行政拘留3起、環境污染犯罪1起、行政複議案件2起、聽證會5場。
安全生產
2019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10起,造成8人死亡、4人受傷,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全縣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全縣因災倒塌房屋30間、直接經濟損失220.1萬元,自然災害因災死亡失蹤人員為0。截止目前,全縣共組織人員7569人次,排查單位和場所6006家次,排查隱患4510項(重大隱患5條),已整改4261項,整改率94.5%。其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與銀豐公司簽訂安全生產檢查技術服務,目前已檢查企業232家,協助企業排查發現隱患2263個,有效助力企業做好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
2019年,嚴格落實「四個一律」「五個一批」要求,開展安全生產執法專項行動,責令停產停業整改企業6家,取締關閉企業3家,罰款309.63萬元,其中,上杭縣應急局立案37起,處罰款人民幣243.44萬元、扣押沒收非法經營的煙花爆竹價值71.8萬元。移交公安部門刑事處罰案件3起。
交通運輸
2007年,縣境內有公路總里程1688.51公里,其中國道2條(205、319線)103.8公里,省道2條(308、309線)94.61公里,縣道273.8公里,鄉村道1216.3公里,全縣形成較為完善的公路交通網絡。
蛟城高速公路總長約36公里,起點位於上杭縣蛟洋鄉下道湖村,終點為臨城鎮古石村,途經蛟洋鄉、白砂鎮、臨城鎮3個鄉鎮21個行政村。
蛟城高速公路於2009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是福建省第一個由地方政府主導開發的高速公路項目,歷時3年5個月完成全部工程驗收,其設置了下道湖樞紐互通、白砂互通、古石樞紐半互通3個高速互通,預留蛟洋工業區互通。
永武高速公路上杭至武平段(閩粵界)建成通車。上杭至武平段是中國高速公路網G25長春至深圳線的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縱八橫」高速公路規劃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規劃中的杭廣高速鐵路將從上杭通過,屆時對外交通將更加便利。
2019年,交通領域全年完成道路客貨運輸周轉量67062萬噸/公里,比增8.64%,居全市第二名。二是完成27輛新能源公交車和9部新能源出租車置換工作。三是開通古田會址站至龍巖市委黨校公車線路1條,投入新能源公交車3輛。重點項目計劃投資243600萬元,目前已完成252480萬元,占投資計劃的103.65%。2019年累計開展寄遞物流安全管理執法檢查185次,檢查各類寄遞企業185家次,出動執法人員555人次,發現一般隱患10起,整改10起,查處未安排具備專門技能的人員對快件進行全面安全檢查案1起,查處不執行收寄驗視制度案1起,與縣煙草專賣局共同查處寄遞渠道涉煙違法行為8起。
教育
上杭自宋初設縣學,至清末,計有書院、文館33所。民國以前,以科舉為目標,以灌輸儒家思想為核心,展開縣內的教育事業。全縣獲科舉「功名」的有974人,其中鄉試奪魁7人,殿試狀元1人。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辦學堂,以近代教育培養學生,並創辦師範傳習所,以培養師資,翌年辦小學堂5所。民國元年(1912年)始創辦縣立中學。17年,有小學(含初小)108所、中學4所、職業學校1所,另有教會中學2所,在校中學生近千人。
民國18年,縣蘇維埃政府以掃除資產階級教育,灌輸無產階級思想,用馬列主義武裝工農群眾,爭取蘇維埃勝利等目標為教育宗旨,普遍創立列寧小學,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的政策。同時廣泛開展工農識字運動,使學齡兒童入學率和成人教育的掃除文盲率遠遠超過當時全國先進地區。
民國23年縣在城關設幼稚園。26年設福建省立上杭初級中學,31年春增設高中。38年夏,有小學207所、學生1.36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30%;有普通中學4所、職業中學1所,學生532人。中小學有教職員工816人。解放前,高中畢業共6屆216人。
1950年起,在恢復中、小學教育的同時,開展以掃盲為中心的工農業餘教育。1958年的「大躍進」中,不顧師資、校舍等客觀條件,盲目發展各類學校,與經濟發展嚴重失調。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教育的發展速度和布局作了調整。至1965年秋,全縣有普通中學8所、農業中學16所、小學606所、幼兒園36所,在校中小學生3.2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2.3%。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小學普遍停課,進行所謂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批判所謂「十七年黑線」,宣傳「白卷英雄」張鐵生,後又推廣所謂「朝陽農學院經驗」,教育質量普遍下降,基礎教育受到嚴重影響。
1979年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調整各級各類教育結構布局,全縣教育事業逐步走向正軌,1985年全縣基本實現普及初等教育。農村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也發展較快,1986年被龍巖地區授予基本無盲縣稱號。1987年,全縣有幼兒園24所383班、小學331所、普通中學23所、職業高中7所(含普通中學附設職高6所),在校中學生1.87萬人,小學生4.55萬人,幼兒1.08萬人,全縣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45%,6周歲幼兒入園率達94%,少、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1.92%。1978~1987年向大專院校輸送學生2015名,向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2811名。1987年,全縣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城區普及初中教育,函授、廣播電視大學、高等學校自學考試有所發展,整個教育事業出現一派興旺景象。
2017年全縣有幼兒班655個,招生6850人,在園幼兒22196人,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98.23 %,學前一年入園率100%;小學56所,招生 4910人,完成任務100%,在校生25620人;其中城區小學9所,計劃招收41個班級共2050人,實際招收2005人;七年級招生4017人,完成任務100%,初中在校生11077人;高一招生2128人,完成任務98.5%,高中在校生6642人;職校1所,招生926人,完成率為123.5%,在校生281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38人;福建電大上杭工作站2017年招生219人,居全市縣級電大工作站第一。做好教師調配,促進教育均衡,順利完成城區初中學校及上杭四中高中部教師均衡配置電腦派位工作。選派龍田中學曾尚錦老師赴西藏昌都市支教,湖洋中心小學老師赴武平縣支教。持續開展師德評優活動,上杭實驗小學溫金娥老師榮獲全國道德模範孝老愛親獎,上杭職專吳永康老師榮獲省首屆「最美教師」提名獎,是全市唯一獲此殊榮;上杭二中丘銀生老師榮獲龍巖市「最美教師」,與此同時還榮登福建省「最美教師」候選人之一。
旅遊
上杭旅遊資源豐富,具有生態資源優秀、史跡文化突出、山城風光秀麗、山水風景宜人的特點。上杭是全國23個蘇區縣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29年12月,著名的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即「古田會議」在上杭古田召開。江澤民同志先後兩次為古田會議題詞。才溪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才溪是中央蘇區「第一模範鄉」,毛澤東同志曾三次親臨才溪進行社會調查,並於1933年11月寫下了著名的《才溪鄉調查》。才溪素有「九軍十八師」、「將軍之鄉」的美譽,195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軍有27人。上杭不斷加大旅遊開發力度和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大旅遊開發格局,擁有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個、全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礦山公園1個(上杭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上杭國家森林公園)。2008年1月上杭榮獲「福建最佳旅遊目的地」稱號,2008年12月上杭榮獲「中國優秀旅遊縣」稱號。古田五龍村被評為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
紅色之旅
位於古田鎮溪背村,原系廖氏宗祠,建於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為四合院式建築,有庭院、前後兩廳和左右兩廂房,建築面積為826平方米。1917年,建立古田第一所小學——「和聲小學」,1929年5月紅四軍進駐古田後把「和聲小學改名為曙光小學,同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在這裡勝利召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案,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指導思想和黨指揮槍的原則,是建黨建軍史上的里程碑,因此該會址先後被評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以及國家AAAA級旅遊區。
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田會議會址為依託建立起來的專題革命紀念館。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占地面積8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管轄着古田會議會址、中共紅四軍前委機關暨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松蔭堂、毛澤東《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寫作舊址——協成店、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文昌閣、中共閩西特委機關舊址——樹槐堂、紅四軍司令部舊址——中興堂等六處革命舊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一級博物館」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
成立於1958年,占地面積15470平方米,以革命舊址為原狀陳列宣傳毛澤東在才溪革命實踐活動的專題紀念館,有館藏品1100餘件,包括兩處毛澤東才溪調查會址(才溪區蘇維埃政府、區工會)和兩處革命舊址(光榮亭、列寧台)以及才溪「九軍十八師」陳列室,是典型的前方後圓客家民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30條精品線路之一景區。
文昌閣
中共閩西「一大」會址——文昌閣,坐落於蛟洋鎮蛟洋村,建於清乾隆六年至十九年(1741~1754),歷時13年建成,為寶塔式土木樓閣建築,是福建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7月中旬,毛澤東同賀子珍、蔡協民、江華、曾志等人來到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作了重要講話,指出閩西黨組織今後的任務是鞏固和發展閩西紅色根據地。大會通過了由鄧子恢起草、毛澤東親自修改的《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政治決議案》以及關於土地問題、蘇維埃政權、婦女、共青團等決議案,制定了「堅決的領導群眾,為實現閩西工農政權的割據而奮鬥」的總路線。大會結束後,閩西各地認真貫徹「閩西一大」精神,呈現出一派「寥廓江天萬里霜」的喜人景象。
松蔭堂紅四軍前委、政治部舊址——松蔭堂,又名永東樓,位於古田鎮八甲村,屬圍壠式建築,二層二進五廳七開間土木樓房,占地898平方米,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12月中旬,紅四軍進駐古田後把前委和政治部安扎在這裡。毛澤東、陳毅以及前委和政治部的工作人員也曾居住在這裡,積極為即將召開的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作準備。前委書記毛澤東在此起草完成了兩萬餘言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草案》,為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色之旅
紫金山工業生態旅遊區位於上杭縣城北25公里的舊縣鎮和才溪鎮交界處的紫金山,西瀕汀江、南臨舊縣河,怪石嶙峋,聳峙天表,素有「杭川第一名勝」之稱,是首批「國家礦山公園」、首批「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之一。景區山環水繞,風景秀麗,蘊藏着極為豐富的金、銅礦,可供開採的黃金儲量在146噸以上,銅礦儲量在200萬噸以上,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銅娃娃戴金帽子」。主要景點有紫金山金礦露天開採場、麒麟頂觀景台、金礦第一選礦廠、黃金冶煉廠等。
建築之旅
坐落於上杭縣城東門學坪,又稱孔廟、儒學、學宮,始建於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到2009年已有786年的歷史。整個孔廟端莊雄偉,巍然壯觀,布局嚴謹,氣勢宏大。廟宇高閣飛檐,殿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其建築與雕塑技藝極為高超,有「古建堪稱『世孤例』,宮體殿式臻造極」之讚譽。該廟歷史較悠久,是福建保存尚完整的古建孔廟之一。
存耕堂
「存耕堂」是一座具有客家傳統特色的古代大型建築物,建於1716-1781年間(清代乾隆後期)總面積達1.3萬餘平方米,是中都鎮現存占地最大、保持完好的民房。清代曾與「三立堂』(已紀)、「百二間」(後縮建為天德堂)齊名而又首屈一指,素有「九廳十人井」之稱,遐邇聞名。公社化時期,曾住下整個生產隊的33戶130多人,且穀場、倉庫,全設於內,正中大廳,既是食堂,又是會場,「鼎食鐘鳴」。
雲霄閣
中國式的比薩斜塔——上杭中都雲霄閣始建於1522—1566年間(明嘉靖年間),屬於外斜內正的建築結構。遊客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觀察該樓,樓均向相反的方向傾斜,400多年來無人能解其中之意。該樓位於福建中都鎮田背村口一河道邊,周邊巨樹相擁,碧水環繞,石橋虹臥,古宅比鄰,環境清幽,是上杭縣境內保存最好的、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即列為上杭縣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塔
周公塔,又叫三元塔,坐落於上杭縣中都鎮上都村三元嶺。該塔是1627年(明天啟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過此地,捐資倡建。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角形,高20餘米,有木梯相通,層層開窗,稱「空筒式結構」,登樓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風貌。大塔建於蜈蚣頭,小塔建於蜈蚣尾。因大塔正中蜈蚣頭頂,塔後山溝血水汩汩流淌(鐵鏽水)。因此事朝廷不宜公開,為避諱,遂取名「周公塔」。蜈蚣尾的小塔後來倒塌,而蜈蚣頭的大塔一直完整保留至今。大塔塔頂於1942年被日本飛機炸毀一角,成為日本侵華罪惡見證。1984年5月該塔列為上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生態之旅
上杭縣步雲鄉境內的梅花山位於武夷山脈南端與博平嶺間的玳瑁山麓,山巒聳峙,綠海無邊,層林疊翠,薈翠了許多珍貴的生物資源與物種,有「神奇的寶山」、「生物物種基因庫」、「珍稀動物避難所」、「地質博物館」等美稱。又因其所處的緯度是世界上環沙漠帶,被譽為「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它與雲南的西雙版納,廣東的鼎湖山同稱為「北回歸三寶」。梅花山上有兩件珍寶足以代表其獨特的地位:一是被列入世界瀕臨滅絕物種之一的華南虎,二是被稱為活化石的紅豆杉。
中國虎園——「華南虎的家園」,位於上杭縣步雲鄉,地處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的邊緣,山名茶盤洞,海拔1250m,園區面積4794畝、緩衝區面積2522畝。該園是龍巖市委、市政府於2000年8月投入巨資率先在全國實施的華南虎拯救工程,是以開展華南虎人工繁育、半野化、野化豢養,保護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為主體,以森林景觀為基礎,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生態旅遊和獵奇為一體的多功能森林動植物園。園區內有「五區一山一堂一池一場」:即華南虎野化繁育豢養區、珍禽區、梅花鹿區、獼猴區、森林植物園區、尖峰頂、和人堂、天訴池及森林浴場。
紅豆杉生態園——「天然杉木林王國」,位於上杭縣步雲鄉崇頭村,地處梅花山南麓,與古田會議會址相距12公里,海拔高度在900—1200m,面積81.8平方米,為國家森林公園,截止2009年,該園原始森林裡密集地聳立着3000餘株500至1600多年的南方紅豆杉,最高的高達30餘米,最大的要五人合抱,有千年的紅豆杉王,有兩株並體而生的姐妹紅豆杉。紅豆杉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冰川時期就有的高大常綠喬木,不僅古老珍稀,而且全身是寶,樹幹甚至樹葉、樹枝都能提煉出一種治癌良藥,此藥是黃金價格的180倍,因此這裡成片分布的紅豆杉在全國都是罕見的。該園主要開發了連理樹、紅豆杉王、將軍林、至道生佛採藥谷等景點。
尋根之旅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稔田鎮官田村河谷盆地,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從李火德入閩至2009年有800餘年,其後裔遍布閩、台、粵、贛、桂及東南亞各國。李氏大宗祠系三進四落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有大廳二棟、大小客廳26間,住房104間,占地5600平方米。結構嚴謹、氣勢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築藝術,在八閩極為罕見。
除李氏外,稔田也是陳、黃、丘、劉、游五姓祖地,陳梅山、黃天祿、丘繼龍、劉千十郎、游二三郎都是在南宋時期遷徒稔田開基。其後,他們的裔孫又不斷向外遷移,稔田成為客家六姓「中轉站」。
相關視頻
上杭縣白砂鎮碧沙村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