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別了,武器》 是美國小說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於1929年9月27日。
該作講述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志願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意大利北部戰線搶救傷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亨利被炮彈擊中受傷,在米蘭醫院養傷期間得到了英國籍護士凱瑟琳的悉心護理,兩人陷入了熱戀。亨利傷愈後重返前線,隨意大利部隊撤退時目睹戰爭的種種殘酷景象,毅然脫離部隊,和凱瑟琳會合後逃往瑞士。結果凱瑟琳在難產中死去。[1] 通過描述二人的愛情,作品揭示了戰爭的荒唐和殘酷的本質,反映了戰爭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以及戰爭對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毀滅。 詹[2]
目錄
作者簡介
美國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志願到意大利北部戰爭擔任救護車駕駛員,期間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萊相識。亨利在前線執行任務時被炮彈炸傷,被送往後方的米蘭醫院就醫。由於護士緊缺,凱瑟琳也來到了米蘭,兩人又一次相遇。這一次,亨利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巴克萊小姐。在米蘭就醫期間,兩人處於熱戀之中,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這期間,凱瑟琳懷孕了。亨利傷愈返回前線,發現意軍士氣大跌,處處充斥着失敗與絕望的情緒。德國人的進攻,終於擊垮了意軍的抵抗,意軍開始潰退;士兵們的情緒很激動,反戰熱情高漲。在一座橋前,意軍前線憲兵部隊開始逮捕所謂擅離職守的軍官,並無一倖免地加以槍決,亨利不幸也在其中。借着審問其他人的時機,亨利跳進河流,得以逃脫被處決的命運。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士兵的義務已經連同河水一起被沖走了。此時的他,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找到凱瑟琳,然後兩人逃離戰爭的苦海。亨利輾轉來到了米蘭,發現凱瑟琳已去邊境一度假小城。亨利找到凱瑟琳以後,兩人再次幸福地相聚。可是,隨後意大利警察的追捕,使得他們不得不逃往瑞士。亨利和凱瑟琳在瑞士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但最終,凱瑟琳還是在難產中死去,留下亨利一人獨自在外流亡。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在20世紀初,美國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整個社會都充滿了動亂與不安的氣氛,當時的人們對無情而殘酷的戰爭充滿了恐懼之情,並且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先前的激情與希望,對今後新的生活沒有了信心與信念,他們就像迷了路的小鹿,眼中充滿了迷惘與無奈,心中更是找不到一絲前行的光明,當時這一代的年輕人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他們的精神面貌十分地糟糕,就像描述的一般充滿了迷惘之意。 [4]
個人背景
《永別了,武器》是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長篇小說,初稿寫於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創作,於1929 年出版。自1922年到1929年間,他除發表了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外,結了兩次婚,他父親患高血壓和糖尿病,醫治無效,飲彈自盡。這些遭遇變化,更使他感覺人生變幻無常,好像隨時隨地都潛伏着毀滅的危機。他戰時受傷,曾從身上取出幾百片榴彈炮彈片,長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須點着燈,入睡後被噩夢折磨,舊病發作起來,理性失去控制,無法制止憂慮和恐懼。由於他反覆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對於一般事物的認識也比較敏銳透徹,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經歷傾注於藝術創作中。例如在《永別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鄉居生活寫得猶如處身世外桃源,就是他結第一次結婚後的生活體會。再如女主角凱瑟琳的難產,也是他第二個妻子難產的切身經歷,她結果剖腹生下第二個兒子。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這些人悲觀、懷疑、絕望。他們志願參軍,在戰爭過程中,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大多遭受到無可挽回的創傷。他們懷疑一切、厭惡一切,鄙視高談闊論,厭惡理智,幾乎否定一切傳統價值認為人生一片黑暗,到處充滿不義和暴力,總之,萬念俱灰,一切都是虛空。 [5]
人物介紹
亨利
主人公亨利是一位有着很多夢想的陽光男孩,但戰爭摧毀了他的夢想。在戰爭中,他被迫傷退,隨後被捕,為了生存於激流中逃脫。此時的他已經沒有了當初美好的夢想,只有面對絕境時的掙扎。亨利與凱瑟琳的邂逅,讓原本破滅的人生希望之火再次點燃。凱瑟琳的美麗善良,讓本已冰凍的心靈被融化,和凱瑟琳在一起的日子成為亨利一生中最甜美的回憶。可命運還是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美麗天使最終沒有與之長久在一起,親生骨肉也隨之消亡,這樣的打擊,使原本在逆境中綻放的生命之樹徹底枯萎,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戰爭所賜予。 [6]
凱瑟琳
凱瑟琳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完美的女性,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英國護士,凱瑟琳身上基本上具備了男人對女人的一切要求,她美麗、善良、溫柔、善解人意。 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不僅具有依從,隨和的美德,而且必須是男人的征服對象,俯首帖耳地為心愛的人做出貢獻和犧牲,做他想要她做的一切。女性僅僅是男人體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工具。 書中用多處筆墨描寫亨利和凱瑟琳的性愛關係,從側面反映了海明威的以男性為中心的女性觀念——女性是男性的征服對象。男性在征服女性的過程中體味自己生命力量和價值,而凱瑟琳則僅僅是亨利征服的對象。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由亨利的意志決定的,她只是站在亨利的背後,作亨利的「傳聲筒」而已。她在亨利面前完全沒有自己的性格,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喪失了自我。 [7]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在《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以自己在戰爭中的親身經歷為創作基礎,以男孩亨利參加戰爭、經歷戰爭並最終脫離戰爭作為作品的發展線索,海明威藉助亨利向世人表達了他鮮明的主題——厭戰、反戰思想。在《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也通過對男孩亨利與凱瑟琳之間愛情的描述來體現戰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與衝擊,如果沒有戰爭,男孩亨利也就不會參戰,也就不會發生後來一系列的逃亡情況,更不會發生與心愛的女友凱瑟琳不能相聚的情形,但是最終亨利與凱瑟琳之間的愛情以凱瑟琳難產死亡而畫上了終止的符號。他們幸福而甜蜜的愛情正是由於無情而殘酷的戰爭而最終走上了絕路。在海明威的心中,戰爭是導致人們生活困苦、摧毀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他對戰爭充滿了厭惡的情緒,他痛恨戰爭帶給人們的痛苦與迷憫。
在《永別了,武器》伊始部分,海明威就對意大利軍隊進行了細緻的描述,並是藉助男主人公亨利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處於戰爭中的人們,就如同處於正在熊熊大火燃燒木頭的螞蟻,有的僥倖逃脫了,有的被炙熱的火焰瞬間吞噬,但是還有很多人卻向着正燃燒旺盛的木頭快速奔去,最終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葬送在熊熊的火焰中。亨利隨着對戰爭的認識逐步加深,他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了此次戰爭的非正義性,亨利感覺此次戰爭徹底地愚弄了他們這些本該擁有另外一番生活的年輕人,於是亨利的反戰、厭戰情緒開始展現出來。
海明威在《永別了,武器》中以年輕人亨利在戰爭時代中所經歷的生活為發展線索一步步地深入主題,通過詳細地描述亨利參戰、戀愛、逃亡、失去心愛之事,來突出戰爭的可怕性,正是戰爭的爆發摧毀了年輕人亨利的美夢與願望。亨利參戰後心裡十分地不安,並是心中也是十分地迷憫,此時從天而降的愛情讓他感受了生活的美好,體會到了愛情的甜蜜,但是最終等待他的卻是失去愛人的撕心裂肺的痛。凱瑟琳,一名對生活充滿憧憬和信心的美麗、善良女人,與亨利相愛後她的天空更加的明媚,但是殘酷的命運卻讓這位勇敢而美麗的女人早早地永久離開了這個她百般留戀的世界。
海明威在《永別了,武器》中,成功地塑造了飽受戰爭摧殘的主人公亨利這樣一個堅強勇敢而又困惑絕望的英雄形象。通過亨利對戰爭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的幻滅過程,海明威深刻地向人們揭示了戰爭對社會和人性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和傷害。他以此號召人們要對戰爭進行徹底的反思和覺醒,要把反對戰爭作為一項重大而深遠的事業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全人類終於可以向武器道一聲「永別」。
藝術特色
《永別了,武器》顯示了海明威藝術上的成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純粹用動作和形象表現情緒,電文式的對話,簡潔而真切的內心獨白托諷於有意無意之間,簡約洗鍊的文體以及經過錘鍊的日常用語等等,構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也因此而成為了一部現代世界文學名著。
海明威在其著作《永別了,武器》中,在對景物進行描寫的時候通常是採用充滿憂傷與悲戚的寫作風格來營造一種低沉而壓抑的氛圍。在《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中,景物描寫並不是很多,並且看起來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在這部作品中景物描寫卻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冬天的腳步越來越近,灰濛濛的天空飄着紉細的雨絲,樹上的葉子早己隨着秋季的離去而慢慢凋落,天空下的城市與村莊充滿了蕭條之味。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對雨進行了很細緻的描寫,從作品伊始到作品的終結,天空飄灑的雨兒一直貫穿其中,並是在每次對雨進行描述之後,緊接而來的就是令人擔憂、恐懼的噩耗發生。雨就是一種象徵,一種暗示只要有雨的存在就會有厄運降臨。
在《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有一句話是這樣描述的:「冬天已經來臨,細細的雨還在不停的下着,而霍亂終究也會隨着雨的腳步而來的。」戰爭是非常恐怖而無情的,戰爭就像霍亂一般無法控制,終究會給人們的生活、命運帶來無盡的磨難與痛苦,天空飄灑的冷冷的雨給當時的環境帶來了無盡的淒涼與迷惘,正是冷雨的存在為全文營造了一種壓抑、低迷的基調,海明威也正是通過對景物的細緻描寫向廣大讀者展示戰爭的可怕性以及破壞性,並且也通過對景物的細緻描寫向世人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厭惡與反對。
雖然海明威痛恨戰爭、反對戰爭,但是在此部作品中,海明威自始至終都將自己的情緒與感情把握非常到位,往往是通過簡單且平淡的寫作基調來描述戰爭的可恨之處,海明威正是通過這一寫作手段來諷刺戰爭。在《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中有一個保安隊審問奸細的過程是這樣描述的:保安隊的人們非常的鎮定、冷靜,他們辦事效率非常的高,對自己的審訊工作也是充滿了信心;保安隊的人們每當審問完一個他們認定的奸細,就會要上將其處決,從不拖泥帶水,他們始終保持着優雅而自然的笑容,手中緊緊握着大權,嚴格按照規定章程開展工作,絕不馬虎、執法如山。海明威正是用這些略顯平淡實則筆鋒辛辣的寫作風格讓世人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渺小,讓世人感到強烈地憤怒但是又充滿了無奈,為整個作品中增添了一筆濃重的消極主義色彩。
作品評價
海明威研究專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洛斯·貝克《高山與平原》:「 《永別了,武器》出版,標誌着海明威作為20世紀少有的偉大悲劇小說作家開始了更為漫長的創作生涯。」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享年61歲。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着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