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永不消逝的年味(楊文彥)

永不消逝的年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永不消逝的年味》中國當代作家楊文彥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永不消逝的年味

我的故鄉有清澈的河,有寬廣的田野,有連綿的青山,有更美的翠竹。青山翠竹中,有錯落有致的院落

這裡青山綠水,風景優美,這裡民風古樸,年味濃烈。組成了辭舊迎新的三部曲——辦年貨、過大年和拜年。

農曆臘月下旬後,原本平靜的故鄉,人更一天天地熱鬧起來了,人們忙看辦年貨,有一段俚語,描述了辦年貨的情景,語曰,「二十一不着急;二十二進城去;二十三蘿蔔擔:二十四敬灶司: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殺廄廄(平時喚豬的聲音,代豬);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烤燒酒;三十日呷巴巴(肉)」

這段俚語,組成了如同清明上河圖一樣的畫卷,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辦年貨的時間安排和熱鬧場景。

臘月二十二,人們三三兩兩,成群結隊,走出偏遠的山鄉,上街趕集,購買鄉里缺少的如香燭燈火和新衣新帽等物品。二十三去蘿蔔產地買蘿蔔,待殺豬後,用肉燉年庚蘿蔔。二十四,家家戶戶敬灶皇菩薩,保佑杜絕火災,延續香火。二十五,家家戶戶忙着磨豆腐、燒水打豆腐,做成豬血丸子、臘豆腐和油豆腐。油豆腐是用年糕肉與油豆腐混合,是初一最有特色的一道家鄉菜。二十六,家家戶戶殺豬,到處可聽到呼喊聲,趕豬聲和殺豬的嚎叫聲,殺豬時人們用盆子接豬血做丸子。完工後,大設年豬宴,親朋好友吃一頓,熱鬧非凡,親情濃濃。二十七家家戶戶醃雞晾着。二十八家家戶戶舂糍粑。二十九家家戶戶烤燒酒。

過大年,二十四過小年敬灶司。三十過大年,家家戶戶掛燈籠、貼對聯,天南海北的家人們都要趕回來吃年飯,除夕有講究;放鞭炮,敬天地菩薩,敬列祖列宗,最後,全家人團聚一桌,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拜新年,有段俚語訴說着拜年的時間安排,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一子女給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給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給姑姑拜年。於是羊腸小道上引人絡繹不絕。人們提着禮品和鞭炮,拉着小孩,一路歡歌笑語……各個院落里,禮炮五顏六色、直衝雲霄。

從初一到元宵節,各村各院,還有獅子拜年。獅子拜年隊伍龐大,舞獅子者四人,打鑼擊鼓者八人,頂燈籠者十八人,雜耍者八人,斷燈者四人,搖旗吶喊者,人數多少者不論,獅子拜年在晚上,挨家挨戶拜年,戶戶都發紅包。全院拜年後,便集合在寬廣的木場裡,先舞獅子跳桌子,由一張桌子疊加到五張桌子。舞獅子身如輕燕、動作驚險,舞獅子後,便表演鐵棍刀槍、雜耍等十八般武藝。要完武藝後,便是斷燈。斷燈,就是按韻吟唱,分為一個韻、二個韻和四個韻。以「燈」字韻為例,今宵我等要獅燈,匆匈忙忙到貴村,愧愛貴村歡呼聲……

每唱二句,擊板樂6秒鐘,耍獅方斷燈後,主人方依後韻答對方,答對後遞紅包。如是這般,耍完一村又一村,直到方圓幾十里。

滄海桑田,星移斗轉。這種過年三部曲在故鄉上演了千百年,當歷史的車輪滾到新世紀時,三部曲修改了幾個音符推向新的平台。辦年貨,可以足不出戶,微信支付、快遞送來;拜年也可以車代步。正月初頭,小車進出拜年、車流不息、笛鳴不絕,匯成了小車大合唱,年飯進山莊吃,來客邀山莊宴,談天說地、舉杯互賀,其樂融融

儘管時代在進步,三部曲在提升。然而千百年故鄉的年味卻永不消逝。正是這永不消逝的年味,承載着千百年來永不消逝的鄉愁,承載着千百年來永不消逝的非物質遺產,承載着千百年來永不消逝的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

[1]

作者簡介

楊文彥,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