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作品名稱:《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詠楊柳,上闋主要寫楊花(柳絮)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全詞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原文

譯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楊花離枝墜地,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嬌柔的柳枝,就像思婦受盡離愁折磨的柔腸,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

不恨楊花飄飛落盡,只是憤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早晨一陣風雨,又去哪裡尋找落紅的蹤跡?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苦愁的眼淚。[2]

作品賞析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賦物 」,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覆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 」出手不凡 ,耐人尋味。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 」:說它「非花」,它卻名為「楊花」,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點春光,送走春色;說它「似花 」,它色淡無香 ,形態細小,隱身枝頭,從不為人注目愛憐。

次句承以「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個「墜」字,賦楊花之飄落;一個「惜」字,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 」,是說天下惜花者雖多,惜楊花者卻少。此處用反襯法暗蘊縷縷憐惜楊花的情意,並為下片雨後覓蹤伏筆。 「拋家傍路 ,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三句承上「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猶如韓愈所謂「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 》),實則「有思 」,一似杜甫所稱「落絮遊絲亦有情(《 白絲行》)。詠物至此,已見擬人端倪,亦為下文花人合一張本。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這三句由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喻指思婦、離人,可謂詠物而不滯於物,匠心獨具,想象奇特。

以下「夢隨」數句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借楊花之飄舞以寫思婦由懷人不至引發的惱人春夢 ,詠物生動真切 ,言情纏綿哀怨,可謂緣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輕靈飛動。

下闋開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作者在這裡以落紅陪襯楊花,曲筆傳情地抒發了對於楊花的憐惜。

繼之由「曉來雨過」而問詢楊花遺蹤,進一步烘托出離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句,蘇軾自注為「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誇張的手法。這裡,數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句 ,總收上文,既乾淨利索,又餘味無窮。它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妙趣橫生。這一情景交融的神來之筆 ,與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 」相呼應,畫龍點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詞的主旨,給人以佘音裊裊的回味。 [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視頻

琴歌《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詞 吳文光打譜 何怡演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