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漳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經注·漳水 |
水經注·漳水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作品原文
魏武又以郡國之舊,引漳流自城西東入,逕銅雀台下,伏流入城東注,謂之長明溝也。渠水又南逕止車門下,魏武封於鄴為北宮,宮有文昌殿。溝水南北夾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東出石竇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賦》曰:引長明,灌街里。謂此渠也。石氏於文昌故殿處,造東、西太武二殿,於濟北谷城之山采文石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衛。屈柱趺瓦,悉鑄銅為之,金漆圖飾焉。又徙長安、洛陽銅人,置諸宮前,以華國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為之基,巍然崇舉,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盡。
《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鄴西三台是也。謂台已平,或更有見,意所不詳。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間,台成,命諸子登之,並使為賦。陳思王下筆成章,美捷當時。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處也。昔嚴才與其屬攻掖門,修聞變,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太祖在銅雀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曰: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卿何來也?修曰食其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時人以為美談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連棟接榱,彌覆其上,盤迴隔之,名曰命子窟。又於屋上起五層樓,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銅雀於樓巔,舒翼若飛。南則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間。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亦謂之石炭。又有粟窖及鹽窖,以備不虞。今窖上猶有石銘存焉。左思《魏都賦》曰:三台列峙而崢嶸者也。城有七門:南曰鳳陽門,中曰中陽門,次曰廣陽門,東曰建春門,北曰廣德門,次曰廄門,西曰金明門,一曰白門。鳳陽門三台洞開,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層觀架其上,置銅鳳,頭高一丈六尺。東城上,石氏立東明觀,觀上加金博山,謂之「鏘天」。北城上有齊斗樓,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飾表以磚。百步一樓,凡諸宮殿、門台、隅雉,皆加觀榭。層甍反宇,飛檐拂雲,圖以丹青,色以輕素。當其全盛之時,去鄴六七十里,遠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漢祚,復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蹟,鄴為王業之本基,故號五都也。
作品注釋
①魏武:即曹操,三國魏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②銅雀台:漢末建安十五年冬,為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古鄴城的西北角。
③止車門:在文昌殿前正對着的端門周圍。
④文昌殿:曹操用於朝會賓客、宴請四方的場所。
⑤石氏:這裡指石虎,是十六國時期有名的暴君。
⑥武直:禁衛宮殿的值班武士。宿(sù)衛:在宮禁中值宿守衛。
⑦銅人:即銅翁仲。傳說秦始皇初兼天下,有長人出現在臨洮,其長五丈,足跡六尺,仿寫其形,鑄金人以像之,稱為「翁仲」。
⑧《春秋古地》:楊守敬認為當是晉時人京相瑤的《春秋土地名》,三卷。
⑨陳思王: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封陳王,諡號思,後世習稱為陳思王,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
⑩嚴才:三國魏時人。其餘不詳。掖(yè)門:宮殿正門兩旁的邊門。
相國:古官名,春秋、戰國時,諸侯國設相,稱為相國,為百官之長,秦及漢初,位尊於丞相,後為宰相的尊稱。
棟(dònɡ):脊檁,正梁。榱(cuī):椽子。
不虞(yú):不測,意料不到的事。
峙(zhì):聳立,屹立。崢嶸(zhēnɡ rónɡ):高峻。
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木屋。
層甍(ménɡ):高樓的屋脊。
祚(zuò):帝位。
作品譯文
魏武帝又憑藉此處郡國的舊地,引漳水從城西向東流入,流經銅雀台下,暗流入城中往東流去,叫做長明溝。渠水又南流經止車門下,魏武帝封於鄴建造北宮,宮中有文昌殿。溝水南北夾道,導引支流可供灌溉,因此到處都得以灌溉,東出石竇堰之下,注入護城河。所以魏武《登台賦》說:引長明溝之水,來灌注街里。說的就是這條渠。石虎在文昌殿故址處,建造東、西太武殿,在濟水以北的谷城山上采紋石為殿基,每座殿基下有五百名武士值班宿衛。彎曲的柱子和屋瓦,都用銅鑄成,並用金漆繪畫裝飾。
又把長安、洛陽的銅人,移來放在兩殿之前,以增國光。城西北有三台,都是借城牆為基礎的,所以巍峨高峻,好像山一樣。這是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魏武帝建造的,現在變得十分平坦,以前的巍峨喪失殆盡。《春秋古地》說:葵丘是地名,就是現在的鄴西三台。有人說台已平,或另有所見,詳情不知。中間一座叫銅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間,建成後,叫兒子們登台作賦。陳思王曹子建下筆成章,速度既快寫得又美,被時人稱賞。這也就是魏武帝望奉常王叔治的地方。
從前嚴才與其部屬攻打掖門,王修聽到有變故,車馬未到,就率領官屬步行到宮門,魏武帝在銅雀台上望見,說:那個來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國鍾繇說:按慣例,京城有變故,九卿各守在自己的官府,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呢?王修說:享用人家的俸祿,有禍時怎能逃避哪?守在官府中雖是慣例,但不是赴國之難的大義。時人以為美談。石虎再增高二丈,造了一座房屋,連棟接椽,把台全都蓋住,曲折盤迴地隔開,取名為命子窟。又在屋上建造五層樓,高十五丈,離地二十七丈,又在樓頂上造了一隻銅雀,展開翅膀,像是在飛翔的樣子。南邊有金虎台,高八丈,有房屋一百零九間;北邊稱冰井台,也高八丈,有房屋一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每室中有幾口井,每口井深十五丈,井中藏冰及石墨。石墨可以寫字,點燃了不容易燒完,也稱為石炭。還有糧食窖及鹽窖,以備不測之需。至今窖上還有石刻留存。
左思《魏都賦》說:三座台成排高高聳立。城牆開七座門:南邊的是鳳陽門,中間的叫中陽門,其次叫廣陽門,東邊的叫建春門,北邊的叫廣德門,其次叫廄門,西面叫金明門,又叫白門。鳳陽門三座台都洞開着,高三十五丈,石虎在城門上增築了四層樓,並放置了一隻銅風,鳳頭高一丈六尺。東邊城上,石虎又築東明觀,在這座城樓上加建了鍍金的博山香爐,稱之為「鏘天」。北城上有齊斗樓,比其他的台榭都要高,獨自高聳着。此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表面都用磚裝飾。百步一樓,所有的宮殿、門台、女牆,都加建台榭。高樓的屋脊,仰起的瓦頭,飛舉的屋檐高聳入雲,素色作底,畫上丹青。在那全盛之時,離鄴城六七十里,遠遠就看得見凌霄的亭台觀閣,高聳有如仙宮。曹魏繼漢而立,又以洛陽為都城,以為譙是祖先的本國,許昌是漢代所居之地,長安是西京遺蹟,鄴城是帝王事業的根本,所以號稱五都。
作品賞析
濁漳水今稱濁漳河,實際上是漳河上遊河段的名稱。此河從今山西省南部,南流經黎城、潞城、平順等市縣,至河南省林縣附近匯合清漳河,稱為漳河,全長不過200公里,是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之一子牙河的上源。此篇中記及的如滏水(今稱滏陽河)、隅(湡)水、泜水等,也都是子牙河上游的支流。
創作背景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
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複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着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作者簡介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1]
參考文獻
- ↑ 龍泉寫好「水經注」探路生態價值轉化,網易202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