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絲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絲蚓
來自pic.cas.cn的圖片
水絲蚓

中文名稱 :水絲蚓

別 稱 :絲蚓,線蟲,紅蟲,紅線蟲等

:動物界

:寡毛綱

水絲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顫蚓科。又叫絲蚓、線蟲、紅蟲、紅線蟲等,體細長,長5-6厘米。紅褐色,後端黃綠色,末端每側有血管四條,形成血管網,營呼吸作用。通常每節有剛毛四束。棲息溝渠等淺水處,前端埋沒污泥中,尾部在水中搖曳。分布於我國各地。可作魚類的食餌。在水田中可危害秧苗。

簡要介紹

水絲蚓是潑水中最常見的底棲動物 ,屬環節動物門、寡毛綱、近孔寡毛目、顫蚓科(Tubi- ficidae)、水 絲蚓屬(Limnodritus)。為淡水中常見的底棲動物,多生活在含有機質、腐殖質較多的污水溝、排水口等處,最適生長水溫為15--20℃,pH值為6.8--8.5。水絲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是一些特種水產養殖對象在苗種階段的優質餌料 。

外形特徵

本屬蟲長35~65mm,體色紅褐,成熟個體可見戒指狀環帶和剛毛,背剛毛呈鈎狀、末端分二叉體內有或長或短的陰莖,以及圓柱狀的陰莖鞘。陰莖鞘外有螺旋狀的肌肉環繞,是本屬十分重要的特徵 。

常見種類

水絲蚓屬全世界記載有l0種以上,其中霍甫水絲蚓 (L.hofJ}~eister;)為世界分布的優勢種,在北京農貿市場活魚餌出售攤位常能見到 。

生活環境

水絲蚓生活在水深0.3~4m的泥土中.藏身於粘液和泥土作成的軟管中。像陸生蚯蚓,攝食泥中的有機物,通過肛門排遺蚓糞。體表無鰓,靠皮膚呼吸,由於水底溶氧偏低,常將尾部露出管外,不斷擺動,促進水流形成,以利蟲體氣體交換 。

分布範圍

水絲蚓在水底呈大小不等的核心分布.數量多少因水環境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 據我們在密雲水庫1988年網箱養魚區6個點實測.在近中心點每平方米有水絲蚓8113條,而遠離中心點的自河主壩出水口卻只有1048條,6個點連續測定後發現,底泥中總氮量(xmg/m)和水絲蚓(霍甫水絲蚓和克拉泊水絲蚓)數量( 條/m)成數學函數關係,回歸方程為:v=27869 711Ox一1712.7050 0 7158(p< 0.05)。統計表明,底泥中每平方總氮量,每增加0.0ling,水絲蚓每平方米就要增加279條,北京護城河右安門河段水絲蚓每平方米高達124.6萬條,比一般水域高得多,看上去似鋪了最毛茸茸紅地毯,可見不同水域水絲蚓蘊藏量有較大差別 。

生活史

據Aston1973年和 poddubnaya 1980年報道,霍甫水絲蚓繁殖與水溫有密切關係。當水溫12℃以上時成熟個體即可繁殖,20℃以上水溫可連 續繁殖2個月,產下40~110粒卵,最多可產480粒。卵位於卵繭內.卵繭細長橢圓形,每個卵繭可含2~10粒卵胚胎髮育要求水溫10~25℃,溶氧量2.5~9.6mg/l ,在18~20℃下發育只需15~75天 ,當水溫低至1~4℃或高 至30℃ 發育天數就要延遲120~260 天幼蚓經2個多月就能達成熟霍甫水絲蚓從卵到成蚓,適宜條件約需3~5個月。。

群落年度變化

在自然水域,以霍甫水絲蚓為主,深棲水絲蚓(L.pro- fundicola)和奧特開水絲蚓 undekemianus) 等為輔的群落,其年度密度變化多呈周期性波動,一年之內有2~3個數量高峰出現。耐人尋味地是,從12~1月份 ,水體內仍有大量霍甫水絲蚓成熟與繁殖,其數量甚至超過6月份,這就為該點1~2月份水絲蚓群落密度仍有較大峰 值提供了保證。從中看到該點11~l2月份水溫 l2.8~10.2℃,顯然適宜的水溫起到了關鍵性的促進作用,這與 poddubnaya報道基本吻台 。

與人類的關係

日本文獻,水絲蚓 (Limnodritus sp.)水分含量為 88.2 ℅,於物質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灰分分別占51.9 、20.5 、22.3 和5.3 。據我們測定,霍甫水絲蚓總脂量為18.68 ℅,比測定的任何一種淡水浮遊動物都高2~4培 ,總脂量中所含必需脂肪酸 (EFA),在蟲體相對乾重條件下,也比測定的任何一種淡水浮遊動物高出17.24 ~29.21 。脂肪酸是人體和動物有機體的重要成分之一,尤其在構建細胞生物膜和合成象前列腺素這樣的物質,是必不可缺少的原料。機體有充足脂肪酸存在,生物膜的流動性和堅韌性就有保證,前列腺素就能源源不斷地被合成,並能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外源性脂肪酸能不斷提供機體 ,最終將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和壽命的延長, 據我國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 所l980年研究證實用深棲水絲蚓飼養江團稚魚,每l0天每條可多增重5g, 飼餵鯉魚在靜水條件下,一個魚池淨產43kg ,比用麥麩和米糠飼餵的鯉魚產量高處2倍多。

養殖技術

養殖設施

  • 水絲蚓的培育有小池培育和稻田、水溝培育等多種方式 。
  • (一)小池建設。選擇靠近水源的地方,用紅磚水泥砌池,以土底為好,小池面積10--20平方米,池深20--25厘米,長方形,東西向排列,建好進排水系統,進水口與排水口成對角線排列,以利微流水,進排水口要用60目篩絹網封攔好,嚴防敵害生物進入。培育池建好後,即可進行水絲蚓的培育了。
  • (二)稻田、水溝設施建設。選擇底土比較肥沃、進排水比較方便的稻田,一般每塊稻田面積以1.3--2.6公頃為宜。在田中間隔1.5--2米開挖一條排水溝,溝寬40--50厘米,用於降水和操作,畦面用於培育水絲蚓。也可選用田間溝、排水溝以及廢舊的小河道加以改造,建好進排水系統,用來培育水絲蚓。

蚓种放養

水絲蚓種的放養一般在9月下旬進行。稻田、山溝等大面積培育,每0.067公頃可放水絲蚓種50--60公斤,而小型水泥池每平方米可放200--300克。放苗一般在傍晚或陰雨天進行。要求放養的水絲蚓種體質健壯,活力較強,體呈紅色或紅褐色。放養時,可將蚓種分批放在盆內,按1∶10比例加入新鮮淡水,用瓢或勺均勻地潑灑在培育床上,讓其均勻分布,以充分利用培養基料,加快繁殖和生長 。

日常管理

  • (一)水位管理。水絲蚓种放養後,培育池或培育床的水深保持在3--5厘米即可。水溫偏底時,水位可淺一些,以提高水溫,促進水絲蚓生長;水溫偏高時,也可將水加深10厘米左右,以減少陽光的直射。同時,在整個培育期,最好保持培育池水處於微流狀態,並防止水質污染,從而為水絲蚓的生長繁殖提供一個良好的水域環境 。
  • (二)餌料的添加。水絲蚓生長繁殖很快,一般幼蚓經45--60天的培育就可長成成蚓了。由於其生長、繁殖較快,消耗的餌料也多。水絲蚓的食物既有青糠、麩皮、玉米粉組成的精料,又有畜禽糞肥經發酵形成的粗料。通常從水絲蚓种放養開始到養成,每隔10--15天,每0.067公頃補投以發酵的糞肥為主、精料為輔的混合料2000公斤左右。
  • (三)敵害清除。水絲蚓養殖期間,培養基質表面經常會生長一層青泥苔,對水絲蚓的生長極為不利,加之又不能用硫酸銅滅殺,故只能堅持定期用工具刮除。同時,還要防止青蛙以及肉食魚類進入吞食。此外,還要注意防止水絲蚓密度過大造成缺氧,引發死亡,夏秋季培育池上還要加蓋遮陽物,防止太陽直接照射,保持適宜水溫。[1]

視頻

紅蟲、水蚯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