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直減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氣溫直減率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氣溫隨着高度的分布,叫做溫度層結。由於在平均情況下,氣溫隨高度總是遞減的,所以在氣象學中常用氣溫直減率(r)來表示這種遞減程度,規定高度每升高100 m氣溫降低值稱為氣溫直減率,單位為℃/100 m。對流層平均氣溫直減率為0.65 ℃/100 m。
在實際中氣溫直減率並非固定不變,它隨着離地面高度、季節、天氣等條件而不同。
當氣溫直減率為正值時,表示氣溫隨高度降低;當氣溫直減率為負值時,表示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在對流層中如果出現這種現象我們就叫做逆溫;當氣溫直減率為0時,表示氣層成等溫狀態,氣溫隨高度的增加溫度不變。
近地層中氣溫的鉛直變化,主要決定於下墊面輻射狀況和亂流運動的變化。
白天,下墊面在太陽輻射作用下強烈受熱,以感熱形式輸送給近地層造成氣溫由下向上遞減,這種氣溫的鉛直分布形式,成為日射型(圖1中的2)。夜間,下墊面輻射冷卻,感熱由空氣輸向地面,形成氣溫隨高度遞增,稱為輻射型(圖1中的1)。介於日射型和輻射型二者之間的稱為過渡型。圖1中3為早上過渡型,4為晚上過渡型。
近地層氣溫在鉛直方向上的變化是很大的。如以1.5 m以下兩個高度的溫度差折算每100 m溫度變化,具有比氣溫干絕熱直減率(1℃/100 m)大得多的梯度值,故稱超絕熱梯度。
據南京大學盧其堯1956年7月15日晴天,在陝西省綏德縣辛店溝裸地上測得:13時0-5 cm高度的氣層,折合為100 m的鉛直溫度梯度可達49800℃,夜間呈逆溫分布,鉛直溫度梯度是負值,可達 -700℃。
在近地層中,由於亂流運動的結果,各高度的氣溫都具有脈動的特點,在中午尤其明顯。有的觀測表明,中緯度地區,中午離地面5 cm高度處,5 s鍾內氣溫脈動達1.7℃。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是怎樣起源的?源始於殷商?文字有600年的歷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來源圖畫還是記號?,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