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資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氣候資源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氣候資源,通常是指光、熱、水、風、大氣成分等。作為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資源,可被人類直接或間接的利用,或在一定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為人類提供物質及能量。氣候資源分為熱量資源、光能資源、水分資源、風能資源和大氣成分資源等。共具有普遍性、清潔性和可再生性,已被廣泛應用於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在人類可持續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作用。
氣候資源的形成因子不等同於氣候的形成因子,而是比其更複雜。因為氣候只是氣候資源的來源與基礎。氣候還必需同一定的社會因子結合起來,才能轉變為資源。從70年代起,世界氣象組織開始將氣候看作是氣候系統的產物。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海洋、大陸、冰雪圈與生物圈等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換言之,氣候是地表層五大自然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當前人們所熟知的太陽活動、海溫、地溫、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等都只是這個龐大的系統中的一些突出的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異常現象都有可能對氣候系統有所衝擊,進而影響到氣候的異常;但是卻不能決定整個系統的運轉,或者對氣候異常起決定性影響。
當前,對氣候系統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尚沒有進行全面和精確診斷分析和作出預測的客觀條件,這也是氣候預報的準確率難以迅速提高的原因。但是,同樣的氣候卻可以有相差很大的利用效益,甚至也可能轉變成為災害。這主要決定於人們擁有的技術條件(如水利工程、作物品種等)和所採取的決策與管理措施是否正確和得力。這就說明了氣候從一種自然現象轉變成為一種資源是完全離不開社會因子的作用的。
因此,氣候資源的因子是一個既包含許多自然因子,又包括許多社會因子在內的龐大系統。至今人們還沒有能完全弄清這一系統的各個成員及相互聯繫。因此,只能採取一些簡化的辦法。比如,進行理想化處理。如計算某種資源的潛力時,假設其它生產條件與資源均達到理想要求,只估計某一種氣候資源量所能達到的產量極限。如竺可楨估計光能在農業生產上的潛力。他認為,在每年只用一個季度的輻射量,光能效能以1%計,則長江流域單季水稻每畝可得941市斤產量。如提高光能效能達3%,則每畝可得2823市斤產量。雖然這些簡化的辦法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粗略描寫氣候資源的分布與豐度,但對於這一資源的數量仍可給出一個基本的概念,對於規劃與管理這一資源都是很有用的。
氣候資源則指能為人類合理利用的氣候條件(如光能、熱能、水分、風等)。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