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族解放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族解放運動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民族解放運動

性質: 爭取民族解放,維護民族獨立

民族解放運動(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進行民族解放鬥爭的歷史。主要包括北美獨立戰爭、拉美獨立革命、亞洲革命風暴、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一戰後亞非的民族解放運動、30年代亞非人民反法西斯的鬥爭、二戰後初期亞非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和20世紀60至90年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等。

民族解放運動貫穿於整個世界近現代史,是其主要線索之一。[1]

基本信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壓迫民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此時的帝國主義是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的壓迫剝削,爭取民族解放,維護民族獨立的革命運動。亦稱"民族民主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已被英、法、俄、德、美、日、比利時、荷蘭等國分割完畢。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成了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投資場所、原料產地、農業附庸和軍事基地。這時,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劃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剝削,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經濟發展停滯,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帝國主義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成為當代的基本矛盾之一。

於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便成為帝國主義時代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覺醒,使民族問題從歐洲反對民族壓迫的國內問題變為各被壓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從帝國主義壓迫下解放出來的國際問題,即民族殖民地問題。

在十月革命影響和共產國際的推動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先後建立了共產黨,建成了反帝民族統一戰線。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席捲全球,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危機已經開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中國革命的勝利,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危機,加速了殖民體系瓦解的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有兩個特點:

①反帝國主義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武裝鬥爭此起彼伏。在亞洲,朝鮮人民和越南人民分別取得了抗美救國戰爭和抗法、抗美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非洲,埃及人民取得了反對英、法、以色列侵略戰爭的勝利,收回了蘇伊士運河主權;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肯尼亞等國人民先後展開了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暴力行動和武裝鬥爭。在拉丁美洲,古巴、尼加拉瓜通過武裝鬥爭贏得了獨立,巴拿馬、多米尼加等國人民掀起了群眾性的反美愛國鬥爭。

②出現了被壓迫民族團結合作,共同對付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新局面。

1955年萬隆會議有力地推動了亞洲、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促進了亞非國家間的友好合作。

60年代以來,出現了許多由被壓迫民族組成的地區性、洲際性和國際性的組織,如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非洲國家統一組織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安第斯條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在民族解放運動強大聲勢的壓力下,帝國主義國家被迫作出某些讓步。

到1984年底,全世界已有獨立國家170個。

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迫使帝國主義採用比較間接和隱蔽的形式來進行經濟掠奪、政治控制和軍事擴張。當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已經進入以發展民族經濟來鞏固政治獨立的歷史新階段。他們面臨的新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維護政治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爭取經濟獨立。不取得經濟獨立,不僅政治獨立沒有保證,而且難以擺脫繼續遭受國際資本剝削的命運。過去的壓迫民族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今天變成了政治上獨立而在經濟上不發達的國家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之間的矛盾。當前經濟上不發達的國家不僅要反對某一個或某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剝削,而且要打破由於壟斷資本的發展而形成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70年代以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經濟不發達國家在石油資源、領海等問題上開展的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鬥爭以及1982年初召開的"南南合作"會議,充分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力求擺脫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控制,加強聯合,促進發展的願望。

民族解放運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最後結局取決於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被壓迫民族的革命鬥爭,無產階級對民族解放運動採取積極支持態度。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如不積極支持被壓迫民族的鬥爭,它自身就不能擺脫資產階級的統治和剝削。被壓迫民族中的無產階級應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站在反帝鬥爭的最前列,發展自己的力量,爭取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準備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也積極支持和推動民族解放運動,否則社會主義勝利成果就難以鞏固。當然勝利了的無產階級不能強迫任何異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們造福的辦法,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勝利。

發展

以拉美為中心時期

(17世紀-19世紀前期)

①在18世紀中期以前,民族解放運動還是零星分散的、單一的,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為維護民族自身利益而進行的一系列反侵略、反殖民鬥爭,還不是近代意義的民族解放運動。

②從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期,隨着工業革命的開展殖民掠奪的加強,近代意義上的民族獨立運動才開始出現,運動的中心在北美和拉美,突出的有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革命。這些革命與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相互影響,是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基本取得了獨立。

以亞洲革命風暴為代表階段

(19世紀中期)

①隨着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資本主義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宗主國對殖民地的侵略主要是假手當地封建者進行的。

②此時鬥爭的主要對象是反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仍屑舊式的民族反抗運動,宗教色彩較濃,缺乏新的奮鬥目標和綱領,領導者多是農民領袖或封建王公。

③同時期,東南歐還爆發了一系列民族運動,德意志、意大利的統一也有民族統一的成份。這一系列運動成為當時民族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股進步潮流之一。

亞非拉民族運動興起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

①隨着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帝國主義完成了對世界的分割,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的形式主要是資本輸出。殖民地半殖民地產生了民族資產階級,亞非出現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

②其運動性質由舊式民族運動演變為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掌握領導權。實現這一轉變的根本因素就是新的經濟成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階級成分(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非洲主要是反帝性質的民族戰爭。

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民族解放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20年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亞非爆發了一系列解放運動。此時不少國家建立了無產階級政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或聯合或爭奪,領導了民族解放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成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此間,成就最大的是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從性質上看,仍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以反法西斯為主要內容的民族解放運動

(20世紀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

30年代後,法西斯侵略成為當時世界的主要問題,民族解放運動以反法西斯侵略的形式出現,並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於大國的孤立政策,反法西斯力量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暫時受到挫折。

民族解放運動取得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

①民族解放運動在二戰後持續高漲,先後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年至50年代初)亞洲北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並取得勝利,一系列國家獨立。

第二階段(50年代中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運動在非洲和拉美廣泛展開,第三世界崛起,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階段(70年代初至今)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世界殖民體系崩潰,出現聯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開始了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

②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體現出如下特徵:a,時間長,持續半個世紀,範圍廣,並且不斷向縱深發展。b.成果大。亞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獲得獨立,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第三世界崛起,有力衝擊了兩極格局。c.一些國家獨立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體現了民族解放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兩大潮流的進一步匯流。d.大多數國家是通過和平方式取得勝利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