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族英雄吉鴻昌的故事:「恨不抗日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族英雄吉鴻昌的故事:「恨不抗日死」,抗日戰爭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民族英雄吉鴻昌
原圖鏈接民族英雄吉鴻昌故事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不知道中國。陪同的人對吉鴻昌說:『你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18年前,當懵懂年少的我讀到小學課本《我是中國人》一文時,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敬意。後來,老師告訴我,這位英雄就是民族英雄吉鴻昌。


自古英雄出少年


據《扶溝歷史人物》(高銀芳着)記載,1895年10月18日,吉鴻昌在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呱呱墜地。1913年,18歲的他逃離當學徒的雜貨行後,到漯河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區)馮玉祥部投軍。入伍後,他吃苦耐勞,作戰勇猛,為人正直,不畏權勢,被馮玉祥看中,並於1917年調入手槍隊當連長。1921年7月,馮玉祥部隊被改編為陸軍第十一師時,吉鴻昌升任營長。歷任旅長、師長、軍長,寧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路軍總指揮。193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吉鴻昌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組建抗日同盟軍,任前敵總指揮。曾率部收復康保城、寶昌城、沽源縣、多倫城。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11月24日遇難。1945年,黨中央決定授予吉鴻昌「革命烈士」稱號。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吉鴻昌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創辦「呂北初級小學」


1921年,第十一師移防河南信陽,吉鴻昌順路回到闊別近10年的扶溝縣呂潭鎮。回到家後,因時間緊迫,吉鴻昌首先向父母袒露胸臆:在軍隊中我吃了不少苦,但是我也大開了眼界……而我深深感到沒有文化的苦楚……在常德,從軍官教導團畢業後,我就聯想到家鄉的窮哥們,因為生活所迫,失去了上學的機會……這時我萌生了攢錢辦學的念頭……」父親吉筠亭聽完兒子的訴說後,極力贊同吉鴻昌在呂潭鎮辦學的決定。


吉鴻昌把自己積攢的100多塊銀元全部拿出,在父親和鄉親們的幫助下,借用呂潭鎮陝西會館西院(即呂潭鎮大王廟廟址)北大殿3間、西廂房3間、東西陪房4間和3間過廳共13間房為校舍,創辦了「呂北初級小學」。吉鴻昌規定,學生一律免收學費,並免費供給書籍、文具,家庭特別困難的,還提供衣服、鞋襪等特別資助。隨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到1933年前後,超過扶溝縣立中學,號稱「豫東第一」。


1926年,吉鴻昌任師長後,「呂北初級小學」也隨之發展。兩年後,學校添招高小班,成為完全小學。因校舍不夠用,高級班暫時在吉氏宗祠上課,並更名為「私立中山學校」。次年10月,學校在河南省教育廳備案後,吉鴻昌派秘書郝子固、馬遐福等人回學校擔任校長。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先後被改為「呂潭完小」和「呂潭中學」。1978年,為紀念學校創始人吉鴻昌將軍,當地政府將校名改為「吉鴻昌學校」,並聘請吉鴻昌將軍的女兒、天津市原政協常委吉瑞芝為該校名譽校長。


從軍投戎走向光明


1927年7月,蔣介石、馮玉祥徐州會議後,大批共產黨人被「禮送」離隊。在第十九師,吉鴻昌不僅沒有「送客」,還暗中保護了一批共產黨員。同年7月,吉鴻昌率部在平定甘肅匪亂後進入寧夏,趕走寧夏省副主席門致中,自任省主席兼軍長。就職後,他大刀闊斧地整治軍隊和吏治,大力推行回漢合作的民族政策。


1927年至1930年初,蔣、馮戰爭爆發,吉鴻昌被馮玉祥委任為陸軍第十一師師長,率部參戰。1930年9月,馮玉祥戰敗後,吉鴻昌被迫接受蔣的改編。


1930年11月,蔣介石發動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吉鴻昌多次以各種託詞,按兵不動。


1931年3月,蔣介石發動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嚴令5月底「完全肅清」鄂豫皖蘇區的紅軍。吉鴻昌拖到4月22日才率部出發,並暗囑各部遇到紅軍時只准朝天放槍,並故意沿途給紅軍丟下槍支彈藥和大米、白面。


1931年5月,吉鴻昌讓中共地下黨員路耀林組建游擊隊,專門負責接送來往於蘇區的「密使」。為安排和幫助吉鴻昌進一步了解蘇區和紅軍,中共地下黨特地安排吉鴻昌秘密到蘇區參觀。


1931年夏,正當吉鴻昌與黨和紅軍暗中聯繫、密謀起義時,被蔣發現,起義夭折。同年8月,蔣介石解除吉鴻昌的兵權,強令他「出國考察」。啟程時,「九一八」事變爆發,吉鴻昌請求留在國內參戰,被蔣嚴詞拒絕。


1932年,吉鴻昌回國寓居天津,並秘密與中共華北政治保衛局聯繫。同年,吉鴻昌在北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按照黨的指示,到湖北黃陂、宋埠一帶召集舊部策划起義。起義失敗後,他赴泰山動員馮玉祥出山組織武裝抗日。吉鴻昌毀家紓難,變賣家產6萬元購買武器,積極聯絡各地抗日零散武裝,作起兵抗日準備。


1933年5月26日,吉鴻昌同馮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將領依靠蘇聯的武器支援,並集合東北義勇軍,在張家口宣布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二軍軍長,率部向察北偽軍進擊,在收復康保、寶昌、沽源等城池後,吉鴻昌又指揮部隊向多倫進攻。經過5晝夜血戰,7月12日終於收復多倫。察北4城的收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1933年8月,吉鴻昌率領3000多人試圖去商都同抗日同盟軍高樹勛會合,建立蘇區,但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


1934年4月,吉鴻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一面秘密派人到進入江西蘇區的兩師舊部策反;一面在黨組織的領導和支持下,積極準備在河南組建抗日義勇軍。吉鴻昌的行動引起敵人的密切注意。蔣介石嚴令北平軍不惜一切代價逮捕暗殺吉鴻昌。11月9日晚,在天津,吉鴻昌被國民黨特務和法租界工部局逮捕,11月24日遇難。


刑場上,吉鴻昌以樹枝做筆,大地為紙,寫下了浩氣長存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將軍遭屠故居被抄

中國吉鴻昌研究會秘書長、扶溝縣政協文史委幹部邢長順告訴記者,坐落在扶溝縣呂潭古鎮西北隅(現吉鴻昌學校東側)的吉鴻昌將軍故居占地600餘平方米,四面瓦房,原有房屋22間。其中,正房5間,東西陪房各6間,門樓及臨街房5間。吉鴻昌將軍故居均為青磚藍瓦起脊舊式建築,屬於典型的農村四合院,古樸典雅、肅穆莊重。


1934年11月24日,吉鴻昌將軍就義後,其故居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多次查抄。另據史料記載,1938年6月,黃河花園口決堤後,滾滾黃河水沖毀了呂潭鎮近80%的房屋,加之抗戰期間日軍的多次炮彈襲擊,使吉鴻昌將軍故居不同程度遭到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這片住宅作為革命烈士故居被加以保護。上世紀50年代,曾被呂潭學校作為初級小學部教室使用。但由於年代久遠,到上世紀80年代,吉鴻昌將軍故居已破爛不堪。1982年,扶溝縣人民政府公布吉鴻昌將軍故居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呂潭鄉政府出資進行了一次維修。1986年,吉鴻昌將軍故居又被列為河南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2年,扶溝縣博物館僱請何海軍等3名當地村民對吉鴻昌將軍故居進行日常管理。(www.gs5000.cn)


近日,記者獲悉,為保護吉鴻昌將軍故居的完整性,當地文化部門已於2006年6月成立了吉鴻昌將軍故居紀念館,並由扶溝縣博物館副館長、扶溝縣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運寬任首任館長。


建紀念館緬懷將軍


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前身為扶溝縣烈士陵園,籌建於1962年,1964年陵園建成。


1979年,為深切緬懷吉鴻昌將軍,扶溝縣委、縣政府開始籌建吉鴻昌烈士紀念館,並於1984年11月24日吉鴻昌將軍就義50周年之際,更名為吉鴻昌將軍紀念館。


2003年以來,扶溝縣委、縣政府在加大「鴻昌故里」這張文化名片宣傳的同時,決定擴大吉鴻昌將軍紀念館的規模,並於2006年年底規劃建設了位於扶溝縣城鴻昌大道東段的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新館。新館占地6.6萬平方米,館區由主館、吉鴻昌銅像廣場和國防教育園等構成。經過近3年的建設,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新館已於2009年11月24日落成,對外免費開放。


吉鴻昌被刺真相


1934年11月9日,曾經擔任抗日同盟軍北路總指揮,浴血奮戰收復多倫的吉鴻昌將軍,在天津國民飯店遇刺。


這一消息迅速傳遍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但兇手是誰,不得而知。


天津解放後,1951年,天津市人民法院才將真兇呂一民繩之以法。


1934年,蔣介石一方面責成國民政府發出通緝吉鴻昌的緊急命令;一方面通過軍統特務頭子戴笠,派天津站長陳恭澍負責對吉鴻昌等人進行殺害。


陳恭澍受命後,深感此事重大。為了儘快完成這項任務,他與情報組組長王文經過反覆磋商後,決定吸收幾名「膽大心細」、善於搞特務活動的反革命分子具體執行刺殺活動。王文先來到北平,在西單商場門前,巧遇了多年未見的表兄呂一民。王文眼前一亮,這不正是最好的人選嗎?


呂一民將王文引至家中盛情款待。呂一民當即表示自己願為蔣委員長效力。


到天津不久,呂一民找到比他小8歲的本家堂叔伯侄子呂問友。在他的舉薦下,陳恭澍吸收他為情報助手。在英租界馬克斯道(今保定道松壽里)弄到一所樓房作為據點,開展特務活動。至此,刺殺吉鴻昌小組成員已全部聚齊。陳恭澍負責指揮,呂一民、呂問友、楊華庭和王文執行偵察和具體刺殺實施。


吉鴻昌潛回天津,最初住在英租界的毗連處中心花園側面紅樓(今和平區花園路4號),並以此為聚會點。吉鴻昌寓所三樓的燈光常常亮至深夜,透過窗簾縫隙,人影隱約可見。呂一民等見到這種情形,即與租界工部局相勾結,準備對吉採取行動。


45號房內,吉鴻昌正與任應岐、劉少南及李干三一邊打牌一邊談着工作。


陳恭澍獲悉後非常高興,親自出馬來到國民飯店後門,躲在汽車裡指揮這次行動。首先由王文、二呂及楊華庭在45號對面也開了一個房間。然後,為弄清第一射擊目標吉鴻昌的位置,由楊弄來一個小皮球,在二樓樓道里佯裝拍球,當飯店差役走進45號送水時,將球扔了進去,借找球為名,闖進室內,偵察了吉鴻昌等坐的位置。


一切準備就緒,陳恭澍命二呂執行刺殺任務,王、楊把門接應。陳最後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絕不能讓吉鴻昌跑了!」


正在這時,屋裡的牌正好打滿四圈,搬莊換門。劉少南換到了吉鴻昌的位置,他也脫掉了棉衣,只穿一件小白褂。突然,房門大開,二呂衝進屋內,對準楊華庭報告的位置開槍便射,劉少南中彈,當即死亡,吉右肩受傷,暴徒正欲再次開槍,吉急撲上去踢掉其手槍,二呂見勢不妙,衝出門外,與李、楊一起由西餐部倉皇逃走。


工部局巡捕聞聽槍聲,衝上樓來問道:「誰是吉鴻昌?」吉答:「我在此等候多時了!」巡捕說:「請你到工部局辛苦一趟吧!」吉說:「我被刺受傷,須到醫院治療。」巡捕打電話請示工部局許可後,將吉送進醫院稍加治療,後連同任應岐、李干三一同拘押於工部局。時為1934年11月9日。


11月13日,孔祥熙、宋美齡由綏遠經北平至天津,為引渡吉對法租界施加壓力,並以行賄手段買通了法工部局。14日,吉、任被引渡至天津公安局審訊,後又被押往國民黨第五十一軍軍法處受審,並關押於曹家花園陸軍監獄(今河北區月緯路64號)。李干三被釋放。


此後,國民黨中央軍委北平分會頭子何應欽唯恐夜長夢多,急電令天津當局把吉押解到北平。22日,吉鴻昌、任應岐及吉的連襟林少文等3人,被武裝軍警嚴密押往北平。


新中國成立後,二呂一直匿居天津。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二呂終被我公安人員捕獲,解送天津軍事管制委員會軍法處審理。審訊中,二人對刺殺吉鴻昌將軍的事實供認不諱。1951年3月31日,天津市人民法院判處呂一民、呂問友死刑。

視頻 

講述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的故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