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鼠尾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鼠尾粟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毛鼠尾粟

拉丁學名:Sporobolus

piliferus (Trin.) Kunth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鼠尾粟屬

種:毛鼠尾粟

命名者及年代:(Trin.) Kunth,1833

毛鼠尾粟(máo shǔ wěi sù),學名 Sporobolus pilifer (Trinius) Kunth,異名:Sporobolus piliferus Vilfa pilifera Agrostis japonica Sporobolus japonicus ,一年生草本。葉舌常極短,纖毛狀;囊果成熟後裸露,易從稃體間脫落;果皮與種子分離,質薄,成熟後遇濕易破裂。產江西浙江等省;生於濕地或田野中。分布於西喜馬拉雅地區。 [1]

毛鼠尾粟形態特徵

毛鼠尾粟是 一年生。鬚根纖細。稈叢生,細弱矮小,高5.5-25厘米,基部節處膝曲或直立,具分枝。

葉鞘生有長而具疣基的纖毛;葉舌甚短,長約0.5毫米,纖毛狀;葉片線狀披針形,扁平或邊緣稍內卷,先端漸尖,兩面均疏生細毛或長毛,長1.5-6.5厘米,寬1-4毫米。

圓錐花序緊縮,線形,長1.5-8厘米,寬3-7毫米,每節具1至數分枝,每枝極短,直立而貼生;小穗紫色,長2-3毫米;穎片先端漸尖,第一穎長約為小穗的1/2,無脈,第二穎等長或稍短於外稃,具1脈;

外稃等長於小穗,先端漸尖,具1脈,或另有不明顯的側脈;內稃等長或稍短於外稃,較寬,先端鈍,成熟後易縱裂;雄蕊3,花葯黃色或略帶紫色,長約0.5毫米。

囊果橢圓形,成熟後紅褐色,長約1.8毫米。 花果期4-9月。 (形態特徵及形態特徵下圖冊參考資料: )

毛鼠尾粟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濕地或田野中。

毛鼠尾粟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江西、浙江等省;西喜馬拉雅即從克什米爾地區至尼泊爾、印度,延伸至朝鮮、日本和菲律賓。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生長環境:

生於濕地、田野、林地濕潤地。

危害:

雜草。

繁殖傳播擴散方式:

種子繁殖。

用途:

藥物利用。

防治方法:

暫無。

參考來源

  1. 毛鼠尾粟,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