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紀
大學士
出生 1463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維之,號鰲峰逸叟
知名於 明代重臣,官至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知名作品密勿稿
辭榮錄
聯句私鈔
歸田雜識
鰲峰類稿》。

毛紀(mao ji) 大學士 (1463--1545),字維之,號鰲峰逸叟。掖縣(今萊州市)人士,明代重臣,官至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著有《密勿稿》、《辭榮錄》、《聯句私鈔》、《歸田雜識》、《鰲峰類稿》等。

人物簡介

毛紀的先祖系元朝時從淮泗地區遷移而來,號稱"東萊崇儒毛氏",毛紀是這個家族定居掖縣後的第五代子孫。

他於成化年間鄉試第一,登進士。弘治初,授檢討,累遷侍讀。武宗立,參與修《孝宗實錄》,書成,擢侍講學士,為講官。正德五年(1510)進學士。正德十年,遷禮部尚書。正德十二年,命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

世宗即位,以定策功,加伯爵,不受。"大禮"議起,楊廷和等相繼去職,遂為首輔。朝臣伏闕哭爭,俱逮系,毛紀上疏乞宥,傳旨切責,遂於嘉靖三年(1524)七月二十六日致仕。《明倫大典》成,追論奪官。嘉靖二十四年(1545)卒,贈太保,諡文簡。

毛紀有學識,著作有《密勿稿》、《辭榮錄》、《海廟集》、《聯句私抄》、《歸田雜識》、《鰲峰類稿》等

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七十八·毛紀傳

  • 事件

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禮部尚書。烏思藏入貢,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禍福。帝遣中官劉允迎之。攜錦衣官百三十,衛卒及私仆隸數千人,芻糧、舟車費以百萬計。紀等上言:"自京師至烏思藏二萬餘里,公私煩費,不可勝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過長河西行數月而後至。無有郵驛、村市。一切資費,取辦四川。四川連歲用兵,流賊甫平,蠻寇復起。困竭之餘,重加此累,恐生意外變。"疏再上,內閣梁儲、靳貴、楊一清皆切諫,不報。郊祀畢,請勤朝講,又以儲嗣未建,乞早定大計,亦不聽。 尋改理誥敕,掌詹事府。十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淵閣。帝南征,紀佐楊廷和居守。駕旋,晉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世宗即位,錄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辭免。 嘉靖初,帝欲追尊興獻帝,閣臣執奏,忤旨。三年,廷和、冕相繼去國。紀為首輔,復執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稱,紀與石珤合疏爭之。帝召見平台,委曲諭意,紀終不從。朝臣伏闕哭爭者,俱逮系,紀具疏乞原。帝怒,傳旨責紀要結朋奸,背君報私。紀乃上言曰:"曩蒙聖諭,國家政事商?隺可否,然後施行。此誠內閣職業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邇者大禮之議,平台召對,司禮傳諭,不知其幾似乎商?隺矣。而皆斷自聖心,不蒙允納,何可否之有。至於笞罰廷臣,動至數百,乃祖宗來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與聞。宣召徒勤,捍格如故。慰留雖切,詰責隨加。臣雖有體國之心,不能自盡。宋司馬光告神宗曰:'陛下所以用臣,蓋察其狂直,庶有補於國家,若徒以祿位榮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官私非其人也。臣以祿位自榮,而不能救正,是徒盜竊名器以私其身也。'臣於陛下,敢舉以為告。夫要結朋奸,背君報私,正臣平日所痛憤而深疾者。有一於此,罪何止罷黜!今陛下以之疑臣,尚可一日靦顏朝寧間哉。乞賜骸骨歸鄉里,以全終始。尤望陛下法祖典學,任賢納諫,審是非,辨忠邪,以養和平之福。"帝銜紀亢直,允其去,馳驛給夫廩如故事。

紀有學識,居官廉靜簡重。與廷和、冕正色立朝,並為縉紳所倚賴。其代冕亦僅三月。後《明倫大典》成,追論奪官。久之,廷和、冕皆淪喪,紀以恩詔敘復,帝亦且忘之。二十一年,年八十,撫按以聞。詔遣官存問,再賜夫廩。又三年卒。贈太保,諡文簡。子渠,進士,太僕卿。

相關資料

毛紀之妻毛紀晚年遍游家鄉山水,察訪風土民情,總結一生仕途的坎坷經歷,對官場的腐朽黑暗有所揭露。至今民間仍流傳着毛紀的許多傳說,蒲松齡的《姊妹易嫁》就是其中之一。

呂劇《姊妹易嫁》脫胎於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同名小說,該劇的主人公毛紀經上演宣傳,在齊魯大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歷史上毛紀以官氏為妻,與蒲松齡筆下的張氏姊妹毫不相干[1]

毛公石毛紀還倡導改進滑石雕刻工藝,使傳統的萊州玉雕有了較大的發展,刻章上品"毛公石"因以得名。

毛紀之墓,毛紀死後葬於萊州城西西山張村旁的山崗之上,陵園當初規模宏大,至今仍留有石獸、石馬,皇帝諭祭石碑等。1994年曾由民間籌資進行過修復,雖不似當初規模,但也是萊州市重要景點之一[2]

出任首輔

嘉靖初年,朝中張璁等一批年輕官員,擁護明世宗尊崇生身父親為皇考。毛紀與楊廷和、蔣冕、毛澄等人堅決反對。於是,朝廷暴發一場"大禮儀"之爭。這場爭辯,歷時幾春秋,造成一百三十四人入獄坐牢,廷杖打死十餘人。嘉靖元年(1522),毛澄辭職回鄉。嘉靖三年(1524),楊廷和、蔣冕相繼被免職丟官。在這種形勢下,毛紀頂風當宰相。

毛紀接任首輔後,仍然堅持原來的觀點,千方百計營救因諫爭而下獄的官員。明世宗親自出馬做工作,三番五次地勸喻毛紀,毛紀總是不改初衷。這天,明世宗在平台召見毛紀,要求毛紀讓他給生父以最崇高的地位。毛紀依然搖搖頭,他說:"陛下要這樣做,先帝的位子怎麼放呢?"明世宗發怒了,指責毛紀固執己見,"要結朋奸,背君報私。"毛紀回答說:"司馬光曾經告訴神宗說,陛下之所以用臣,是因為看重了臣狂直敢言,有益於國家。如果為了自己的地位榮譽而不敢直言,那才是以官謀私。臣今天也是這樣。要結朋奸,背君報私,這正是臣平日最痛恨的。既然陛下這樣懷疑臣,臣乞求離職歸鄉。希望陛下任賢納諫,審是非,識忠奸,明正邪,以養太平之福。[3]

歷史評價

毛紀在朝為官清廉,頗有政績。

毛紀自入仕途一直在朝中活動,參與當時一切重要國務活動和大政方針制訂執行,是明朝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他有學有識,居官廉靜簡重,有古名相之風。《明史》稱他與"楊廷和、蔣冕皆正色立朝,並為天下所倚賴。

毛紀:一把忠骨盡天知

歷官四朝,兩朝內閣大學士,被譽為「名重當朝,澤被後世」的一代名臣; 《掖縣誌》載其「廉靜簡重,卓然有古大臣風」,《明史》稱其「清忠鯁亮」,「正色立朝,為縉紳所倚賴」;

晚年他回到故鄉萊州,不斷搜集、整理地方文獻,編纂出了萊州第一部府志。

他,就是毛紀。[4]

一處平谷安眠一人忠魂。

萊州城西郊約3公里,距祿山主峰西麓600米之地。翁仲、鞍馬、臥羊漸次安頓,漢白玉石碑用正楷一筆一筆記錄忠骨。

關於毛紀,很多人從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姊妹易嫁的故事中識得他,那初為牧牛兒的 「掖縣相國毛公」給不少民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說小說只是小說,其實比那段故事更為曲折和豐滿的是現實的故事。

  • 望族子嗣

明英宗天順七年也就是1463年,毛紀出生在萊州府掖縣城裡一戶仕宦之家。毛紀的父親毛敏精通經論,長於說理,擔任掖縣教諭這一相當於現在教育局長的職位,主管全縣教育,後來又因為舉人的身份被推薦前往杭州府出任教授,負責管理當地的教育活動。

「毛氏家族原籍江蘇洪澤湖一帶,元朝末年,由於戰爭災荒較多,才開始遷到膠東來定居。」根據王書忠考證,毛紀已經是毛家定居萊州的第五代。

毛紀是兄弟五人當中年紀最小的,但是他從小聰明好學,加上受到正規的儒學教育和良好的家庭影響,毛紀便能夠在日後的升學、仕途中脫穎而出。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秋,毛紀參加省城的科舉考試鄉試,中得解元也就是舉人的第一名。成化末年,毛紀參加京城的會試,一舉金榜題名,經殿試登丁未科二甲進士,被選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任職。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毛紀先後被授予翰林檢討、修撰等職,編修國史,並充任經筵講官,為東宮皇太子講讀經史。

  • 輔佐明武宗

弘治十八年1505年5月,明孝宗駕崩,當時年僅15歲的皇太子朱厚照即位,次年改元正德,歷史上稱作武宗。正德初年1506年,《孝宗實錄》修成後,毛紀晉侍講學士,成為掌管講讀經史的長官,正德五年晉升為翰林學士,並先後兼戶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

相應忠臣的未必都是明君,朱厚照就算不上一位稱職的皇帝。王書忠介紹:「武宗朱厚照是嫡長子又是獨子,自幼嬌慣成性,一生沉湎嬉戲,縱情聲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放蕩、浪漫的『玩耍皇帝』,也是明代最能搗亂鬧事、荒唐無道的昏君。由於武宗嗜玩縱淫,不理朝政,宦官乘機專權亂政、禍國殃民,搞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朝野共憤。內閣大臣辭職,饑民揭竿而起,局勢急轉直下。」

毛紀是一個維護封建傳統禮制,忠於大明王朝的正直官員。他報國濟民,對國事憂慮萬分,多次直言規勸皇帝要用心處理政事,效仿孝宗做個勤勉的皇帝,但是年少的武宗全當作了耳旁風。

正德十年1515年,毛紀官拜禮部尚書。當時,一位來自西藏的「番僧」入朝進貢,說是在當地有位活佛能夠預知禍福,是一位神人。武宗從小就對藏傳佛教極有興趣,於是便派遣中官劉允前去迎接。而這一迎接的儀仗也「不同凡響」,劉允率領錦衣衛官吏大概130人,衛士和家僕幾千人,糧草和舟車費用更是數以百萬計。

當時已經是二品大員的毛紀向武宗上書直諫道:「自京師至烏思藏二萬餘里,公私煩費,不可勝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過長河西行數月而後至。無有郵驛、村市。一切資費取辦四川。四川連歲用兵,流賊甫平,蠻寇復起。困竭之餘,重加此累,恐生意外變。」連續兩次上奏分析此舉勞民傷財的弊病,但是昏庸的武宗毫不理會。

作為一名老臣,毛紀深知早日確定子嗣的重要性,多次建議皇帝早點確定皇位的繼承人選,但任性的武宗卻毫不聽從。年僅31歲的武宗駕崩於豹房,百年後仍被人們當做反面典型。與此同時,大學士毛紀的剛正不阿、匡扶社稷的風範則為人稱頌。

  • 歸老萊州

新皇繼任之後,極力為親身父母正名,僭越禮儀規章,進而引發了明嘉靖初年朝廷中發生的所謂「大禮」之爭,史稱「大禮儀」事件。毛紀在「大禮儀」事件中,毫不顧忌世宗的情面,堅持己見,觸怒皇威,當國輔政僅三個多月,被迫辭官還鄉,是年62歲。

毛紀回到故鄉萊州以後,在城北築廬,以經史自娛。王書忠告訴記者:「回到家鄉後,毛紀與詩酒相伴,還曾經城郊結起了『五老忘形會』,與三五知己常聚集一起飲酒品茶,或吟詩賦詞,過着田園般的生活。」

家鄉的山川景色也激發了毛紀的創作欲,晚年的他勤於著述,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一名「文人」。據王書忠考證,明代中期,膠東詩人號稱「毛、叢、王、藍」,即指掖縣的毛紀、文登的叢砿、黃縣的王時中、即墨的藍田,四人享譽海內。「毛紀詩文造詣深厚,著有《鰲峰類稿》,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描寫萊州壯美山水、風土人情的多篇詩詞。」

「蔭雲如蓋樹如帷,盡日游塵不到衣。鳥語春深回客夢,人家晝靜掩柴扉。可堪采芑心偏切,似覺尋芳意未違。夕照滿林餘興在,坐看山色慾忘歸。」王壽成說,到了晚年,回歸故里的毛紀寫了一首題為《游城西》一詩,就記錄了當時的情境,同時也記錄了他的心境。

王書忠補充告訴記者:「毛紀晚年足跡遍布齊魯大地,這從各地舊縣誌中所載的毛紀歌詠沿途各處名勝古蹟的詩文可以看出。」

  • 編纂《萊州府志》

毛紀家居20餘年,不遺餘力地搜集、整理地方文獻。嘉靖十四年,也就是1535年,他親自編纂的萊州第一部府志———《萊州府志》(八卷)得以刊印,為萊州地方志事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這也為後來明清兩代纂修《萊州府志》、《掖縣誌》提供了寶貴的地方史料。

「萊州府當時下轄『兩州五縣』,即膠州、平度州,掖縣、昌邑、濰縣、高密、即墨。毛紀編寫的府志涵蓋了從夏商周到明朝中期的內容,刊印出來後,附近一些地方的縣誌就引用了不少其中的內容。」王書忠說。最早的《萊州府志》原藏於天一閣,上世紀30年代不幸損毀,從此失傳。

毛紀的故里萊州城西福祿山一帶盛產滑石,有着刻石為器的傳統技藝。但當時多是刻些日常用品及滑石猴之類的玩具,式樣單調,工藝比較粗糙。王書忠介紹:「毛紀回到故鄉後,倡導改進滑石雕刻工藝,增加花樣品種,精雕各種材質的人獸物形、花卉魚蟲等工藝產品,主張滑石雕刻不僅要實用,同時也要美觀,這使得傳統的萊州玉雕有了較大發展。」至今,萊州當地仍有一種叫做「毛公石」的石材,其質地堅硬,是鐫刻圖章的最佳材料,而之所以取名「毛公石」也是為了紀念毛紀。

為了更好地紀念這位忠臣、文人,1994年,萊州民間集資對其陵墓進行了全面整修,基本上恢復了原有的形制。同時,把毛敏墓前據史稱為大學士李東陽撰文的「奉天誥命」碑表,還有其子毛渠墓前的「奉天誥命」碑表也移進了陵園內,也造就了祖孫三代一園七座御賜豐碑的奇觀。據王壽成介紹, 萊州方面壘上了高3米的冢土,並在冢後建起了長30米寬5米約一人多高的土牆,這是專門為防山洪沖刷墓冢而築的牆壩,設壩防水的這種墓葬形式在當地是絕無僅有的,也可見當地人對於墓葬的用心虔誠。而造像造型古樸,刀法大氣圓熟的毛紀墓地石刻由於其卓越的封建墓葬制度及石刻藝術研究價值,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帶你看看煙臺萊州的毛紀墓,毛紀是呂劇《姊妹易嫁》的主人公原型

參考資料

  1. 萊州傳說(四)毛紀與《姊妹易嫁》今日頭條, 2018-08-28
  2. 毛紀墓 對毛紀的歷史評價東方頭條網,:2018-08-13
  3. 毛紀:不做天下第二人水母網,2016年05月25
  4. 毛紀:一把忠骨盡天知水母網,201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