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景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景文1956年12月出生在山西運城,1976年-1979年在河北地質學院地質系學習,1979年-1982年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學習,1982年獲碩士學位。1985年起在該院讀在職博士生,1988年畢業。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2001年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特聘教授(長江學者)。

作為首席科學家或項目負責人,先後承擔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科技找礦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項目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項目。還兼任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際礦床成因協會(IAGOD) 副主席,國際礦床地質學會(SGA) 理事,國際對比計劃IGCP-373和IGCP-473項目副組長,國際SCI檢索刊物《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編,國內核心期刊《礦床地質》主編,先後出版專著11部, 發表科學論文280餘篇, 其中SCI檢索論文80餘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部級一等獎2項和二等獎5項。此外,還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有突出貢獻博士學位獲得者和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長期從事金屬礦床成礦作用、成礦過程、成礦規律、礦產模型和找礦評價研究,對我國華南三江、揚子、華北、北祁連、秦嶺,天山以及大興安嶺等成礦區帶進行過科學研究,提出了多項創新性成果。他研究提出我國中生代大規模成礦作用並不是呈連續性分布,而是集中出現在三個時間段,其中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為:230~210Ma, 150~137Ma, 132~115Ma, 在華南地區為:220~200Ma, 180~165,125~80Ma,並分析了三次爆發式成礦的地球動力學背景。這一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同行引用達1500餘次以上,並受日本資源地質學會和韓國地質學會邀請赴日韓做大會報告,國際礦床成因協會邀請做主題報告;他以膠東地區金礦、東坪金礦、萬古金礦和大水溝碲金礦為例,深入地探討了在岩石圈伸展帶中地幔流體參與成礦的基本特點和過程,提出了地幔流體成礦的模型和鑑別標誌,深化了地幔流體成礦研究程度,並對找礦提供了新思路。此外,研究提出輝鉬礦中錸含量可以用於示蹤成礦物質來源,這一成果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基於前人工作基礎,通過進一步研究,深化了一批典型礦床模型,構築出系列礦集區尺度的礦床模型,結合成礦動力學演化,提出了一些區帶成礦動力學模型。這些不通尺度的礦床模型,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創新性,而且,對於進一步找礦勘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