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畢建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畢建勛1.jpg

畢建勛,又名畢揚普,齋號宸華齋[1]

。畢建勛 男,滿族,1962年生於遼寧[2]

。1978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81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007年中央美院油畫專業博士[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畢建勛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遼寧

出生日期:1962

畢業院校: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

代表作品:學術著作《萬象之根--中國畫基本原理與方法》

個人簡介

畢建勛,男,1962年生於遼寧省建平,滿族。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講師。1978年考入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81年考入瀋陽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5年畢業獲

學士學位。198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寫意人物專業研究班,1991年研究班畢業獲碩士學位。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基礎教研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

員、中國

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畫重點學術期刊<國畫家>主編、北京美協理事、北京市青聯委員、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常務理事等職務。榮獲「97中

國畫壇百傑」、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文藝家等稱號。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其中<西部舊夢>獲「'95中日現代水墨交流展」銅獎;<丁香>獲「中國畫學術

精誠獎」;<青藏>獲「'97香港回歸中國書畫大獎展」銀獎;《開飯》獲「中國首屆中國畫人物畫展」銅獎並編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奮勇拼搏>獲「中國第4屆

體育美術作品展」二等獎;《魂兮歸來》獲中國畫藝委會獎;榮獲中國文聯頒發的「中國畫壇百傑」稱號;《鄉愁無限》、《祝你愉快》、《大好時光》獲「國畫

家」獎;《雪域》獲「'98中國藝術博覽會」優秀作品獎;作品被多方出版、發表及被收藏。《筆墨原理》、《線》、《意象觀察與意象觀察的方法》等十餘篇長篇中

國畫基礎理論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畫家》、《美術》、<美術研究>等學術刊物,出版有中國畫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術專著<萬象之根-中國畫基本原理與方法>一書。畢建

勛在藝術上堅持走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寫實與寫意、現實與理想、高雅與通俗相結合的創作道路,近年來,在中國畫人物畫的造型方法、筆墨與造型的契合方

式、人物畫的獨立語言體系等一些課題上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並在實踐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八十年代以來,開始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諸如<百年中國畫展>、《首

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大展,作品多次獲獎。所獲獎項有:第二屆中國中國畫展銀獎(2003),首屆黃胄美術獎(2001),迎奧運中國書畫大展金獎(2001),

北京市建國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銀獎(1999),中國第九屆美術作品展優秀獎(1999),中國首屆國畫家學術邀請國畫家獎(1998),第四屆中國體育美展銀獎

(1997),97年香港回歸中國書畫大賽銀獎(1997),中國畫藝術


委員會獎(1997),中國首屆中國畫人物畫展覽會銅獎(1997),中國畫學術精誠獎(1995),95年中日現代水墨交流展銅獎(1995)等。榮獲97年中國畫壇百傑、

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

近年來創作了表現兩彈一星精神的《以身許國圖》、<以身許國全圖>,表現傳人的肖像畫《中國,一路平安!——鄧小平同志肖像》、《魂兮歸來——魯訊肖像》、

《天下為公——孫中山肖像》、《生命的能量——周恩來肖像》,表現大中型國有企業改革題材的《改革之年》等作品,在社會上獲得了好評並產生了影響。在學術

研究領域,出版了中國畫基礎理論研究的專著<萬象之根--中國畫基本原理與方法>一書,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頒發的學術著作提名獎。同時,在多種學術專

業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


比較重要的論文有:<論水墨人物畫及其造型問題>,《美術》2003年第9期,13000字。《水墨人物畫畫種備忘錄》,<國畫家>2002年第1期,12000字。《中國畫造形

基本原理》(上、下),《美術觀察》第7期、第8期,30000字。《為什麼畫、畫什麼和怎麼畫——創作點滴》,《美術》2001年第3期。《知我者不多,愛我者尤少

——蔣兆和藝術散論》(2尤字)《蔣兆和畫集》序文,廣西美術出版社(待出版)。《筆渣墨榍》,《國畫家》1999年第1期,10000字。《重返真實——創作札

記》,《國畫家》1997年第3期。《以人為本》,發表於《中國畫人物畫研討會》和《學院藝術》第10期,8000字。《中國畫造型訓練與水墨畫造型教學實驗》,《美

術研究》1997年第2期,10000字。《用筆》,<國畫家>1996年第4期,10000字。《現代中國畫的文化處境及發展策略》,收入《首屆中國畫學及中國畫發展戰略研討

會論文集》,10000字。《定認中國畫》,<美術耕耘>1995年第2期,5000字。《筆墨原理》,《國畫家》1995第4期,26000字。《意求》,《美術研究》1994年第2

期,8000字。<意象觀察與意象觀察的方法>,《國畫家》1994年第5期,12000字。《線》,<國畫家>1994年第6期,10000字。《中國畫畫理辨證說》,《美術研究》

1992年第1期,12000字。還出版有《畢建勛論中國畫人物畫創作》論文集,《以身許國圖》(獲2001年度遼寧省優秀圖書一等獎)、<寫意畫家--畢建勛>等畫集。 畢

建勛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基礎教研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畫重點學術期刊<國畫家>主編、北京美

協理事、

北京市青聯委員、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常務理事等職務。榮獲'97中國畫壇百傑,北京首屆「德藝雙馨」文藝家等稱號。

個人年表

1962年生於遼寧省建平

1978年考入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附中

1981年考入瀋陽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1985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198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寫意人物專業研究班

1991年研究班畢業獲碩士學位

摺疊個人作品 <大情侶> <英俊的曼日瑪青年> <阿拜像> <戎裝普京> <一望無際> <改革之年> <無產者> <知我者不多,愛我者尤> <黃賓虹> <一望無際> <世紀之光> <雲棲之鄉> <落雪坪> <中國,一路平安> <黃河> <世紀之光> <青山永在> <等待春天> <面對面> <最後的慰安婦> <驚蟄> <黃天厚土> <自由萬歲> <丁香>

展出記錄

1995年參加'95中日現代水墨畫交流展並獲銅獎,獲中國畫學術精誠獎;

1997年參加中國首屆中國人物畫展覽並獲銅獎,'97香港回歸中國書畫大獎賽並獲銀獎,第四屆中國美術作品展並獲銀獎,獲中國文聯頌發的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1998年參加中國藝術博覽會並獲優秀獎,中國首屆國畫家學術邀請展獲國畫家獎;

1999年參加北京市建國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並獲銀獎,參加第九屆中國美展並獲優秀獎,獲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徵集佳作獎;

2000年獲首屆黃胄美術獎;

2003年參加第二屆中國中國畫展並獲銀獎,獲北京市中青年文藝家德藝雙馨獎。

作品簡介

作者簡介:畢建勛,又名畢揚普,齋號宸華齋。男,滿族,一九六二年生於遼寧。1978年考入中國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81年考入中國瀋陽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5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考入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91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畢建勛現為中央美院中國畫系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畫重點學術期刊<國畫家>主編、北京美協理事、北京市青聯委員、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常務理事等職務。作品<開飯>獲中國首屆中國畫人物畫展銅獎,《魂兮歸來》獲中國首屆中國畫邀請展中國畫藝委會獎,《奮勇拼博》獲第四屆中國體美展二等獎。作品有《西部舊夢》、《丁香》、《青茂》、<雪域>等。作品入選中國畫壇百傑展。出版有《以身許國圖》、《萬象之根——中國畫基本原理與方法》等。


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郭怡孮:

畢建勛的作品畫風樸厚,造型紮實,筆墨凝重,立意深刻,有博大之氣象。他不但畫過農民、民工、工人這些普通的勞動者,也畫過知識分子、古今文化名人以及政治領袖等家喻戶曉的人物。縱觀畢建勛所走過的創作道路,可以看出他的足跡是清晰的,步伐是堅實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

畢建勛的《以身許國圖》在《美術》雜誌及相關報刊發表以後,在美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是一件有深度、有意義的大製作,它不同於平常所說的一般的國畫寫意作品。這件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時代感、歷史感和深刻情感,使它具有了一種史詩般的品格:這件作品表現了崇高,而崇高是中國人的情感追求的最美好和最高的層次,是中國美學的最高指向,也是中華民族最高的道德追求。因此,這件作品就非同於一般,它可能引發一連串的思考,比如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比如在藝術表現中的有感而發即感動的問題,還比如藝術中的高尚與崇高以及真善美的問題等。畢建勛的這件作品在中國畫人物畫二十一世紀的創作中開了一個好頭,這條道路應該更好地走下去,這其中所表現出來的好的勢頭應該繼續下去。


以《以身許國圖》為代表的畢建勛的近年來的人物畫創作,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意義:

第一,作為主題性的、主旋律的現實主義創作完全能夠有條件產生經典力作。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對於舊式概念化假現實主義的批判及對於繪畫語言的探索,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受到了冷落,但現實主義的參與現實、深入表現現實、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祖國和民族的命運、關懷人民的生存處境的品格並沒有過時,而且永遠不會過時,因此,在當今各種創作思潮並存、現實主義創作面臨着各種考驗與挑戰的時候,我們應該在國畫界大力推崇崇高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唱響主旋律,共同致力於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美術。

第二,關注人,正面地表現人,表現人的真、善、美的情懷。畢建勛創作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對人的深刻同情與讚嘆。他也關注筆墨等技巧,但所有這些技巧都以塑造和刻畫人為指歸。他更關心人的內在精神與靈魂,並深情地把他們表現出來。他關注形神關係,和現今人物畫壇過分關注水墨暈章的筆墨效果大相徑庭。更為重要的是,他的畫面人物沒有流行的符號形象與頹廢面孔,而是充滿了對人的尊敬,這種尊敬是沒有等級差別的,無論是在畫一個普通的民工還是畫一個偉人或領袖,這種對人及人的生存充滿肯定的表現,對當今人物畫創作頗具啟示意義。

第三,中國的知識分子問題。有些老同志、老知識分子在看了《以身許國圖》之後掉了眼淚,這張創作在相當的程度上觸及到了中國知識分子問題。中國的知識分子具有愛國主義傳統,這種傳統可以上溯到屈原,但愛國的知識分子比起那些遁世的知識分子來說往往都是悲劇性的。人們所面臨的一直是知識分子是朋友還是敵人這樣一個問題。同羅中立的<我的父親>用了巨大的篇幅表現了中國農民一樣,畢建勛這張畫用巨大的尺幅畫了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華——兩彈一星的元勛們,這是這麼多年來在藝術創作中第一次用如此大的篇幅來正面表現知識分子,而且是愛國主義主題。所以,它的社會意義也是十分重大的。

第四,一己私情和社會共性之間的關係。過去中國文人畫,大部分表現都是畫家的一己私情,但這個社會是共性大於個性的社會。在改革多少年的封建落後的面貌,如果沒有共性的話,這個社會很難往前大跑步前進,文化也是這樣。就根本而言,本世紀的畫家,都是經歷了從封建經濟、君主政治、文人情懷、現代工業經濟、科學民主、藝術為人民服務這個艱難曲折的道路,這個時代需要共性。一己私情的個性表現當然也很好,但如果把這種個性融到共性之中,就像把一滴水融入大海,這一己私情就會產生更大的力量,而且一點也不影響每個畫家個性的發揮。


個人自述

水墨人物畫是由中國畫分支出來的一個現代畫種說水墨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分支出來的畫種,是因為水墨人物畫具備了中國畫的某些基本內核和特徵;說它是現代分支畫種,是因為水墨人物畫和傳統的中國畫相比又具有了某些新的性質。從縱向看,宋以前的人物畫叫做「古典」工筆人物畫,其基本美學追求的是「以形寫神」和「形神兼備」,占據着中國畫的主流地位;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山水畫、花鳥畫遂成為畫壇主科,間或有少數人物畫大家出現,如梁楷、石恪、黃慎、任伯年等,他們以書法用筆和水墨設色為形式,可稱做文人寫意人物畫,其基本美學追求的是「以書入畫」和「書畫同源」,在當時的中國畫中不占主導地位。由於文人畫「不求形似,逸筆草草」的風格,使得歷史上山水畫、花鳥畫這兩種受「形」限制較少的畫科,從一個巔峰達到另一個巔峰。

然而,由於人物畫受形、形神關係及相應的社會性內容的限制太多,不太適應文人畫的「作畫第一論筆墨」的形式要求和「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所以,文人畫家們便逐漸很少選擇人物作為畫材,人物畫的主體組成成分逐漸被民間畫工的宗教繪畫等所取代。因此,相比山水、花鳥畫來講,人物畫的發展受到了相對的抑制。20世紀,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徐悲鴻等老一輩畫家引進西學,用西方的造型方法來強化中國畫的造型,形成了一種新的中國畫人物畫風,可稱之為水墨人物畫。恰逢一百年來中國社會的風雲際會,這種新人物畫也就是水墨人物畫便得以充分成長。水墨人物畫與寫意人物畫在概念上一直沒有分離,然而,在寫意人物畫中,筆墨是其第一形式追求,而水墨人物畫卻沒有把筆墨抬到至高無上的程度,筆墨、造型與色彩等因素相對來講具有大致同樣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的關係。 因此,水墨人物畫和寫意人物畫之間有着明顯的差異,它們確實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人物畫,分開來稱謂總是有助於畫種的長足發展的。從橫向看,除了繼承宋以前的「形神兼備」的美學傳統和文人寫意人物畫的筆墨資源外,水墨人物畫主要是「引西濟中」的產物,它是文人寫意的筆墨語言和經過改造的西方造型方法及相應的色彩學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畫種積澱不甚豐厚,不像山水、花鳥畫那樣大師林立。繼梁楷、石恪、黃慎、任伯年等寫意人物畫家之後,水墨人物畫從徐悲鴻、蔣兆和、黃胄、方增先、劉文西、盧沉、姚有多、周思聰,到第一屆研究生一批人至今,不過四、五代人而已。但是,經過這幾代人的學理探索和創作積累,水墨人物這一畫種已經初具現代形態。它是一個具有悠久人文傳統而又非常年輕的畫種、一個有待於更加成熟的畫種。

正因為水墨人物畫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畫種,所以,它還有許多重要的、基本的、框架性的問題沒有解決,包括當代水墨人物畫理論框架的重建和寫實性水墨技術的正面突破等等。它畢竟只有七八十年的歷史,還處在起步階段。如果這個畫種再有一、二百年的歷史,有十幾代人的努力,相信它會成熟起來。由於這些基本的問題沒有解決,水墨人物畫的從業者一般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利益出發走捷徑,考慮如何迅速得利;另一種,是從畫種的整體發展需要出發,考慮如何使這個畫種更加完善和成熟起來,讓所有從事這個畫種的人受益,這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和道路的選擇。我是從解決這個畫種的根本問題出發的。這些根本問題如果不解決,將會永遠存在,後面的人還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你繞不過去。

做人也是這樣。有兩種做人的方式,一種只為生存,為了衣食住行、房子、車子等等;另一種則為了生活之上的人生根本問題。記得很早以前去上海,我在城隍廟的一個舊書攤兒上發現一本文革時的大批判文集,裡面有上海畫院在文革時期批判豐子愷的一篇文章,文中還附帶一篇豐子愷和青年談弘一法師的文章。其中,有句話大意是說,弘一法師選擇出家,是為了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根本意義。我當時一下子震驚了,在那個人聲鼎沸的地方,周圍的聲音仿佛突然消失了,好像攢了多少天的陽光在這一刻鋪天蓋地地砸了下來。從此,我的人生分裂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世俗部分,一個是根本部分。在藝術上,我也面對兩個問題:一個是藝術的功利問題,一個是藝術的根本問題。我並不是一點功利都不考慮,但是,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想這些根本性問題,如果這些根本性問題解決不了,那麼所有從事水墨畫的人都是在扯蛋,蒙了自己又去蒙別人。

為什麼基礎理論框架的重建如此重要?物理學分為應用物理和理論物理。理論物理屬於基礎理論,如果理論物理不研究原子是什麼,那麼原子彈是造不出來的。中國畫的基礎理論也是這樣,它研究水墨畫是什麼、水墨畫有多少基本範疇、其基本範疇的結構方式是什麼、它未來開拓的可能性是什麼、它與其他畫種的根本區別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對接點、可能有什麼兼容途徑等等,研究的是這樣一些根本問題。這種理論性、框架性的問題不同於古代畫論,古代畫論是零散的、沒有專門的系統,同時也是經驗性的。我從上學到研究生畢業一直在研究古代畫論,我發現由古代畫論上升到抽象理論範疇的研究非常少,這就需要有人來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我對此花了5年的時間專門研究,做成了一個專著<萬象之根中國畫基本原理與方法>。薛永年先生說,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力作,代表了中國畫基礎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 為什麼我把寫實性水墨技術也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有相當一部分人、畫家、理論家排斥寫實水墨,把寫實水墨當做敵人、當做說事的假想敵。為寫實水墨辯解的人也不過是把寫實水墨當做各種水墨人物畫創作風格的一種,這是不對的。我也想繞過寫實,少費些力氣。可是,5年的研究工作讓我形成了一個基本判斷:水墨人物的寫實問題繞不過去。寫實不僅本身就能達到頂級高度,產生大藝術家和最偉大的藝術,而且寫實是水墨人物畫的基礎和主幹,水墨人物畫的其他畫風都可以從這裡衍生,寫實是這個年輕畫種的原始內核和核心技術,是「萬象之根」,而不僅僅只是一種畫風。然而,寫實問題對於中國畫來說又是那樣地充滿難度它不僅需要引渡西方繪畫在寫實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與成就,而且還要根據這些已有資源及中國畫的民族特色來建立水墨人物畫自身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寫實理論與基本技術。

同時,還要協調寫實造型與水墨人物畫相關範疇的契合關係,比如造型與筆墨的矛盾關係等。很多搞寫實水墨人物畫不成熟的人,缺點都露在外面,任何人都可以挑毛病,不像其他的畫風,容易遮醜。但這事我還是要做,我經過這麼多年、這麼多方面的準備,理論上、基本功上、能力上、實踐經驗上、知識儲備上和技能儲備上都很豐厚,年齡又恰逢時機,我不做誰做?不做會後悔的。所以,我的創作不是僅僅為創作而創作,而是從正面探索水墨畫畫種表現的可能性,從最紮實的東西做起,向最高的品質努力。這並不是說我的水墨人物畫畫得跟別人不一樣,重要的是,我能往前走多少?俗話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的原則不是另闢蹊徑,而是要把大道走到頭,再繼續往前走。

作品欣賞

視頻

==人物專訪系列-畢建勛上傳於 2012-12-19 16:17

參考來源

  1. 畢建勛,又名畢揚普,齋號宸華齋,搜狗問問 - wenwen.sogou.com/z...- 2011-11-3
  2. 畢建勛 男,滿族,1962年生於遼寧,個人簡歷網 - www.gerenjianli.com/M...- 2022-1-8
  3. 198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007年中央美院油畫專業博士,網易 - www.163.com/d...- 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