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青花瓷(李方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母親的青花瓷》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方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的青花瓷
母親出嫁那天,外祖母在那很少的嫁妝中夾帶了一個青花瓷罐,罐子顏色青綠,兩頭小,罐腹圓鼓,上面有一幅山水畫。
但誰也不知道它是古董,或者說是明清時代的青花瓷。母親不懂,小時候的我和姐姐們更不懂。只是我從小就喜歡這個瓷罐,喜歡它有兩個原因。一是瓷罐上的畫讓我着迷,藍天白雲、高山流水、小橋人家。但我有時又依稀記得這畫應是古時的仕女圖,西施、王昭君、貂嬋、楊玉環;二是這罐子裡母親裝的都是一些好吃的東西,比如蠶豆、毛栗、黃臘薯皮,有時還有吃得滿口生津的糖果、油餅等。
這個青花瓷罐,母親一般放在她臥房的書桌上或衣櫃的二層。我們知道,母親的東西,是不能亂翻亂動的。但我們知道,一旦母親捧出這個青花瓷罐出來,一定是要拿好吃的東西給我們。
母親很在乎這個青花瓷罐,我知道對她來說是個念想,是外祖母留給她唯一一份念想。母親告訴我,我出生前外祖母就去世了,外祖父去得更早。人人都有父親母親,我母親也會時常想念她的父親母親,就如我現在也經常想念我的父親母親一樣。父母不在了,心中的那個家也轟然倒塌了,何處找到那個屬於家的影子呢,那些父母用的老物件不見了,已留下的那點東西,也不知何年何月,何時何地給弄丟了,再也找不到了。丟了,心裡很痛。
有次,母親不小心把罐蓋打碎了。我當時看見母親心疼得眼淚都流出來了,直至好幾天,母親都會望着青花瓷罐發呆,還自言自語對着它說些不着邊際的話。那次以後,母親再也不用青花瓷罐裝東西了,而是放在衣櫃里收藏着。
後來,兒女都長大了,各奔了東西,我也進了城,離開了母親。特別是新世紀的第一年,我去了深圳,然後又去了緬北,一呆就是八年。直到零八年回到故鄉,見到了日思夜想的母親。母親老了,頭髮全白,身體消瘦,個子越來越矮。由於早年中了一次風,腿腳也不靈便,左手動彈不得。
我回來,母親自然高興,只是眼睛常流淚,說話也有點語無論次。當我提及那個青花瓷罐的時候,母親很是惋惜地長嘆了一聲。母親說,有一年來了個收古董的人,我就拿着它問那個收古董的人,這個罐子值多少錢?那個人左看右看,還拿個鏡子對着它看。然後那個人說,他願出三百元收走這個罐子。當時我一聽,抱起罐子就走,我想,這東西肯定還值錢,並說一定要等我兒子回來。母親最後說,我那捨得賣呀,這是我母親的母親留下來的。母親說着說着,又流淚了。她說,這東西最後還是毀在我手裡,一次我拿出來想抹一抹,可不慎,掉地上,全碎了。
當時的母親,肯定是撕心裂肺般地痛。青花瓷罐碎了,從此後,母親的那份念想也就沒了。我安慰母親,摔了就摔了,我再買個回來。母親搖了搖了頭,說用不上了,娘是個快入土的人了,你們好,娘就心安。
母親一生堅強,守寡四十年,帶大七個孩子,從不叫苦叫屈。 2010年的冬天,母親走了,走得無聲無息,走得匆匆忙忙,甚至不讓兒女們去看她最後一眼。她是不想讓兒女們在她面前哭,在她面前流淚。
但我想,母親的青花瓷罐,雖然碎了,會不會有了魂兒,伴着兒女的思念,跟着母親一起走的呢。
作者簡介
李方明,關中渭水邊一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