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母親的縫紉機(李學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母親的縫紉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母親的縫紉機》中國當代作家李學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的縫紉機

彈指一揮間,父母離開我們已經七年多了。兩位老人因病離世後,我回老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房子一直閒置着。春節前夕,我和妻子抽空回了一趟老家,把布滿灰塵的房屋裡里外外收拾了一遍。當我把角落裡那件用布料罩着的物件掀開時,又看到了母親生前經常使用的縫紉機。父母走後留下的許多東西,我都一一處理掉了,但母親的那台縫紉機我小心翼翼地留存了下來,因為它是母親的遺物,記載着母親的很多故事,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回憶。我精心擦拭着縫紉機,看着上面刻着的梅花鹿圖案和「哈爾濱縫紉機廠」的字樣,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母親,仿佛母親正坐在縫紉機旁低着頭,投入地為我們做這做那。 母親生於1956年,家中有姊妹五人,她是家中長女。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母親從小就沒少吃苦受累,為了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母親沒有上過一天學,大字不識一個。父親也是一個苦命的人,他父母早亡,日子一貧如洗,靠親戚的接濟和自己的自立自強長大成人。母親和父親成家以後,先後生養了我們姐弟三個。家中只靠幾畝薄田種些莊稼和父親抽空打些零工維持着一家的生活,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但母親從不抱怨,照顧孩子,管理莊稼,整日忙忙碌碌,沒有閒着的時候。

家中的這台縫紉機我記不清是什麼時候買的了,只知道為了買縫紉機,父母省吃儉用、節衣縮食,辛苦攢了很長時間的錢。母親對縫紉機視若珍寶,像呵護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做了個罩子蓋在上面,每隔幾天就清掃一番,用了很久縫紉機還是嶄新如初。

在那個物資匱乏、缺吃少穿的年代,縫紉機成了我們家最值錢的物件。母親忙完地里的農活,收拾完家務,就坐在縫紉機前為我們縫縫補補。母親沒有專門學過縫紉技術,但她肯吃苦,依靠自己的摸索和向年長的鄰居學習,掌握了一手很出色的縫紉技術。母親不止一次地將我拉到縫紉機前,用一把泛黑的老木尺子,不斷地在我身上比劃着,然後在布料上標註記號。母親量完尺寸後小心翼翼地順樣裁剪,她坐在縫紉機旁,弓着腰,眯着眼,腳踩踏板,縫紉機不斷發出「噠噠噠」的聲音,就像變魔術一樣為我們做出一件件得體的新衣。那時的母親是那麼投入,整個人都沉浸在其中,至今想來那畫面都令我感動。

母親心地善良、古道熱腸,左鄰右舍誰家有事她都隨叫隨到,找她做針線活更是從不拒絕,盡心盡力。正是因為母親的熱心腸,所以經常有人來找母親做縫紉的活,家裡的縫紉機使用率很高。那「噠噠噠」的聲音也許是母親聽到的最美妙的聲音了。

孩子的身體像茁壯的小樹,一天天快速成長,衣服往往穿上一段時間就小了。勤儉持家的母親會把我姐姐穿小的衣服洗乾淨放好留給妹妹穿,還會用穿破的衣服打袼褙,有時聰明的母親會用縫紉機把舊衣改造成一些家裡必需的物品,給我們做成沙包玩。

我們慢慢長大,母親不斷變老,她的視力也不如從前。有時我們會幫她穿針,幫她把梭芯里的線鈎上來,幫她把傳動帶繞好等等。這時母親的臉上總是掛着淡淡的微笑,慈愛地注視着孩子的一舉一動,享受着孩子成長帶給她的心滿意足。

隨着生活越來越好,我們不再穿母親親手做的衣裳,那台縫紉機似乎也完成了它的使命。母親的縫紉機鮮有派上用場的機會,只是偶爾補補衣服,做個鞋墊。

睹物思人,每當我看到那台縫紉機,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我長眠地下,一生勤勞善良、飽受苦難的母親,對父母刻骨銘心的思念就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不禁潸然淚下。撫今追昔,憶苦思甜,情不自禁回憶起它在物資匱乏、生活節儉的那個年代陪伴我們一家走過的艱辛歲月。同時也在啟迪我要懂得感恩,學會珍惜,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1]

作者簡介

李學剛,陽穀縣作家協會會員,中共黨員,普通鄉村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