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母親的三件寶(海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母親的三件寶》中國當代作家海怡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的三件寶

母親離開我已經八年了,但對母親的思念依然不減。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更令我倍加懷念。

母親一生隨父親遷徙在鄉村和城市之間,勤勞樸實,善良賢惠,為我的太祖父母,祖父母養老送終,照顧我的兩個姑姑一個叔叔成家立業,養育了我們兩姊妹,用她老人家的話說沒治下什麼家業,但是母親卻有三件寶,不論母親到哪裡都會伴隨在母親身邊。

母親的第一件寶就是她用的老花鏡,說起來都不知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眼鏡盒是灰黑色的,盒子外表已掉色老化,有的地方已經露出灰亮的鐵皮,盒子的邊框在裡面鑲嵌了細細的邊,做工很是精細。眼鏡的腿是中間斷開用螺絲固定能伸開摺疊的那一種,很像秋天田野豆地里蹦跳的綠色螞蚱的細長大腿。橢圓型的眼鏡眶是用銅治而成,鏡片是石頭的。這種眼鏡總是戴在電影裡財主家的賬房先生臉上。

我記事的時候,爺爺總是戴着他看生產隊的帳或者教我打算盤,時不時的還看一些古代的線裝書,後來祖父老的躺到床上需要晚輩照顧了,便把這眼鏡傳給了我的母親。

母親非常愛惜它,用前總是用嘴哈哈氣到鏡片上,然後用眼鏡布細心的擦拭乾淨。母親戴着它曾由我陪同參加過村里組織的文化掃盲班,認識了自己的名字,當第一次在紙上寫出自己的名字時,鏡片後的眼裡有淚花兒在閃現;戴着她母親在炎熱的夏夜和漫長的冬夜一針針的縫製過一家老小的衣服鞋襪。母親八十四歲那年來鄭州我家,還戴着它給我們全家每人縫製鞋墊。

記得有一天,我整理母親的床鋪,在母親的枕頭旁看見了它,拿起認真的審視,並問它的來歷,母親告訴我,這眼鏡可有近百年歷史了,最初的主人是村裡的一家地主,土改時期,地主被鎮壓,老家的鄰居我的十爺爺去查封地主財產,看到這眼鏡順手放進了自己衣兜里,當年他還年輕不能戴,便以五十斤高梁換給了我的祖父,這眼鏡不但是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見證了不同時期不同人的生活經歷。母親看我在細細端詳它,便說你要喜歡就留下用,我說還是您老保存吧。

母親的第二件寶是一個手工縫製的長方形布錢包,很像八十年代用紙摺疊而成的那一種。外面是用黑色的府綢布包面,內里分好幾個小包,小包的面料是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絲綢碎布拼制而成,儘管歲月的流失使那些布的顏色變得很淡不再鮮艷,其中一塊布甚至已經爛了一個小洞,但是那細密均勻的針腳還清晰可見,足以看出做工的精美。母親說這是一九四七年父親參加革命工作後,自己用許多個夜晚為父親縫製的。

父親常年在外工作,與母親離多聚少,母親在家伺候年邁的太祖父母,照顧幼小的弟弟妹妹,與祖父母一起艱苦度日支撐着這個家,白天忙地里的,夜晚才有時間坐在油燈下為父親精心縫製錢包。手拿這錢包,我好似看到當年那年輕的母親坐在煤油燈下含淚飛針走線的情景,那一針針一線線包含了母親對父親的多少思念,包含着對父親的多少期盼和眷戀。父親帶着母親做的錢包在外奔忙,錢雖沒裝滿過,但卻裝滿了對家對父母妻子的責任,父親把微薄的工資裝進去積攢後寄回家,供養老人,供姑姑叔叔和我們姊妹上學,盡到了一個男人應對家庭擔負的責任。

母親告訴我,後來父親的朋友相中了,向父親索要錢包,父親說要啥都給你,這個不能給的。為了不再為此引發不快,父親回家把錢包還給了母親,說還是你保存吧,於是這錢包便回到了母親身邊。母親沒有工作,沒有進項,所有的也只是父親給的零零碎碎的毛票,就是這些零碎錢母親也是捨不得花,經常給家裡添買油鹽醬醋,給我們上學零用。父親去世後,母親來我這裡,妹妹給了母親兩千元錢,母親說這是這個錢包里放過的最多的一筆錢,來我家後就給了我兒子一千元,說是讓兒子出國做盤纏,儘管因種種原因,兒子沒有成行,但依然感受了來自姥姥的愛。其他的也都補貼我家用了。記得我婆婆過生日,母親還拿出一百元讓我夫君為婆婆買生日禮物。母親的錢包雖然多數時間是空的,但裡面卻裝滿了母親的博愛和對父親的無盡思念。

母親的另外一件寶是蟈蟈籠子,那是妹夫特意為母親買的,每年母親秋季都養蟈蟈,陪她度過慢長的冬夜。母親來鄭州是秋季,我去齊河接她時,她把包了一層又一層的蟈蟈籠子也提到了汽車里。到家打開一看,一隻綠油油的蟈蟈安靜的趴在籠子裡,那須還一動動的。母親讓我拿了蔥葉,撕成一條條放進籠子,那隻蟈蟈立刻張開帶牙的嘴吃了起來,我們遠離鄉村,多年沒見這小生靈了,看的我們一家欣喜樂狂,從此後,我們家就添了蟈蟈的叫聲,大家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兒子,下班了就去姥姥臥室看看蟈蟈,聽聽蟈蟈歡快的叫聲。

母親小心的伺候着她的寶貝,每天早上餵蟈蟈吃蔥葉或菜葉子,母親說蟈蟈最喜歡吃的是南瓜花兒,於是我夫君就去郊區找來瓜花兒,餵過南瓜花兒的蟈蟈叫得更歡實了。晚上怕它叫影響我們休息,母親就放到她的身子邊,蓋上衣服。白天蟈蟈叫得時候,母親就坐到床沿上,靜靜的聽,母親說,她聽到蟈蟈叫就想起老家的大片莊稼地,就想起那有蟈蟈叫的豆田……

母親雖已離去,但母親的三件寶卻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里,在這母親節來臨之際,衷心祝願母親在天堂過得好……[1]

作者簡介

海怡,真名:李新。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