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母丁香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果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母丁香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果實)

母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藥用丁香)的近成熟果實,乾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

味辛、性溫,可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等症。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母丁香
  • 別 名; 雞舌香、亭炅獨生、雌丁香
  • 界;植物界
  • 拼音; Mǔ Dīnɡ Xiānɡ
  • 英 文; Clove Fruit
  • 性味; 辛,溫

歷史

丁香是一種進口「南藥」,原產於印尼 馬魯古群島,公元前 3 世紀作為「香藥」傳入我國。 丁香作為藥用始於漢武帝時代(公元前 1~2 世紀)。 丁香始載於《雷公炮炙論》,其果實以「雞舌香」入藥 最早見於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隨後的《南方草 木狀》對其也有記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將母丁 香收錄為我國重點發展的 39 種中藥材品種之一。

成分

母丁香含丁香油,其主要成分為丁香酚和沒食 子鞣酸等芳香類物質。 從母丁香粗提物中可分離到高純度的鞣花 酸、鼠李素和槲皮素。

形態特徵

丁香,常綠喬木,高達10米。葉對生;葉柄明顯;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長5-10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全緣。花芳香,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徑約6mm;花萼肥厚,綠色後轉紫色,長管狀,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帶淡紫,短管伏,4裂;雄蕊多數,花葯縱裂;子房下位,與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長方橢圓形,長1-1.5cm,直徑5-8mm,先端宿存萼片。種子長方形。

藥理活性

抗真菌

母丁香所含的丁香油, 具有較 強的抗真菌、防霉活性,可作為冬季水果儲藏的天然抗真菌劑。

抗細菌

丁香煎劑對結核桿菌、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等病原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夠 治療由這些病原菌引起的相關疾病。

保護酶

經研究發現,以丁香油 作為防霉劑,可顯著抑制儲藏冬棗腐爛,在 0 ℃和 25 ℃的貯存條件下,均可使冬棗長時間保持較高的苯丙氨酸銨裂解酶、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水平和總酚含量。丁香油防止水果腐爛的功效與防止相關酶的活性降低有關。

其他

母丁香所含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較強的殺蟎活性。

藥物概述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zygium aromaticum(L.)Perry

【採收和儲藏】果實將成熟時採收,曬乾。

【性狀】性狀鑑別 果實呈長倒卵形至長圓形;長2-2.5cm,直徑0.6-1cm。先端有齒狀萼片4枚,向中央彎曲,基部具果柄殘痕。表面棕褐色,粗糙,多細皺紋。果皮與種皮薄殼狀。質脆,易破碎脫落,有的已無果皮或種皮,僅為種仁。種仁倒卵形,暗棕色,由兩片肥厚的子葉抱合而成,子葉形如雞舌,不規則抱合,中央有一條細杆狀的胚根,由子葉的中央伸到較寬的先端。質堅硬,難破碎。氣微香,味辛辣。 ①《別錄》:「微溫。」

②《藥性論》:「味辛,無毒。」

【歸經】歸脾;胃;肝;腎經

【功用主治】溫中,散寒。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

①《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②陶弘景:「療惡核毒腫。」

③《蜀本草》:「療嘔逆甚驗。」

④《本耳圖經》:「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作栓劑。

【宜忌】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鬱金。」

②《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疝氣

取母丁香粉適量撒在獨角蓮膏藥上,貼於患處。每隔1~2天換-次,至病癒為止。觀察19例,15例痊癒,3例好轉,1例無效。[1]

參考文獻

  1. 古代高官吃雞舌之謎,愛禽社,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