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殿閣大學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殿閣大學士

基本信息

名稱 殿閣大學士 性質 古代官職名
朝代 明朝 發展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

歷史起源

明初,明太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殺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1600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職。明中葉後逐漸參與機要,實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實際掌握宰相之權.

丞相被廢除以後,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於是他另設殿閣大學士,侍從左右,以備顧問,後來,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漸形成內閣制度。

延續

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正式有"內閣"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世宗嘉靖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發展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即保和殿、中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干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干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又有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作為替補。因前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清內閣實際權力受到限制,後有軍機處,成為了當時名義上的百僚之長。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也。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也。清朝則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代表人物

武英殿大學士:阿桂、福康安等人

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張廷玉、傅恆等人

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尹繼善、和珅等人

區別

從高到低: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一般官員都是一級一級地升。

這些學士之間權利並沒有區別,有所區別的是資歷、榮譽。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