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死無葬身之地(方江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死無葬身之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死無葬身之地》中國當代作家方江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死無葬身之地

清早醒來,讀到一篇公眾平台推送的文章《回到我的森林》,讓我想起六年前寫過的一篇讀後感《死無葬身之地》:一本書,一杯茶,是我今天一個下午的時光。

早起時,東一下西一下的不知在忙什麼就到了中午,拉開窗簾,才發現窗外雪花紛落。群山被一層薄薄的白雪覆蓋着,自去年入冬以來,很少下雪,這算是今冬最大的一場雪了吧。

屋前幾樹晦澀的,極不養眼的梅花和往年一樣開的死氣沉沉,銀裝素裹的雪山背景都沒能映照出它們的傲然清麗。

正午時分,雪花還在稀疏的飄飛,陽光竟也伴隨着雪花一同出現了。

吃過午飯,看看天氣不錯,閒着也是閒着,拿出余華的《第七天》,在屋子裡找了一處有陽光斜射進來的地方坐下,似乎這樣可以驅散掉書中一些異常陰冷的氛圍。

脫去礙事的外封,內封不知是什麼質地,刻意壓製出來的粗糙感,皺皺巴巴的,讓我有種像是觸摸到死神皮膚一樣的感覺。一個月前買回來時看了內容簡介,有點詭異,所以遲遲沒有打開。

深呼吸,品一口飄香的綠茶,瞟一眼落在地板上的半米陽光,是為了讓心態平穩,從容。

嗯,很有效果。

故事一開始是有點張牙舞爪的猙獰態勢,隨着閱讀的深入,陰霾很快散去,《第七天》讓我看的欲罷不能。 想起初讀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第七天》有着和《成都》一樣對人性對現實血淋淋,赤裸裸的描寫,不一樣的是,《成都》或有着地域的關聯,情節的起伏波動過於張揚與激烈,像四川的火鍋,又麻,又辣,又火爆。而《第七天》,像和風細雨,靜靜訴說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沒有義憤填膺的語氣,沒有忿忿不平的怨懟,卻道出這世間弱勢群體面對邪惡,面對不公時,深深的無助與無奈。好幾次,淚水溢滿眼眶,平靜中似有暗流涌動。作者用極其溫和的方式,如涓涓長流的細水一樣,沒有無動於衷,也沒有感慨激昂的敘述着這些小人物們是如何卑微的活着,又如何卑微的死去。好像對劣跡斑斑的人間醜惡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麻木到,既然無能為力,那就袖手旁觀吧。

第一天,死去的楊飛依然遊走在讓他萬念俱灰的現實世界裡。他回到家,換上乾淨的衣服,為自己戴上黑紗。他行走在沒有任何障礙的虛無里,雲淡風輕的看着車禍現場,看着示威的受害人群,看着食品,藥品里的貓貓膩膩,看着弱肉強食,橫行無忌,群魔亂舞。

他已置身時空之外,但他不知道養父已死,他以為這人間還有牽掛。

第二天,悼念自己的婚姻,從開始到結束,沒有爭吵,沒有埋怨,沒有欺騙,也沒有謊言。有理解與支持,放手與成全。

我愛你,但我要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因此我離開你。我也愛你,我知道自己成就不了你,所以我放了你。真誠,坦然,愛,一直在,卻有太多無法繼續的理由。很多人活在慾壑難填的夢想中,想要更好,想擁有更多,於是不斷的選擇,不斷的放棄。

第三天,悼念短暫的生命,四十一年,出生,成長,棄兒,寵兒,養父的取捨,得失。太多現實告訴我們,血緣,不是親情的唯一理由,連接情感的紐帶往往並非血緣這一條眾所周知的路可走,它還有養育,相處,付出,陪伴的羊腸小道可行。楊飛去親生父母家時,和養父在站台上告別的那一幕,誰說不是人生中不斷上演的悲歡離合。

面對生存的困境,堅持,還是妥協?實在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

「我只是離開了三天,我心裡的母親就死了。」生命,如此神聖,人類應該敬畏生命,而非褻瀆。當嬰兒們被無情的視為醫療垃圾,在這場充滿了陰謀,策劃,收買與要挾的事件中,正義的結局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第四天,楊飛遊走到一個叫做「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方,那裡時光靜好,歲月無憂,空氣是空氣該有的清新,河水是河水該有的純淨,天是藍的,草是青的,樹是綠的,心是熱的,情是暖的,那裡沒有冰冷,沒有麻木。關愛,是唯一的情感,儘管那裡的人們只是會說話的骨骼,會行走的骷髏。他說:我感到自己像是一顆回到森林的樹,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塵埃。

第五天,楊飛繼續追趕人世的記憶尋找父親,但那個交雜着愛與恨的人間已漸行漸遠。

其實他死去的第一天就在殯儀館見到過養父,見到了為他捨棄所有,傾盡所有的,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父親。只是當時面目全非的他左眼還在顴骨那裡,鼻子還在鼻子的旁邊,下巴還在下巴的下面,他和養父都沒有認出彼此。

第六天,鼠妹開心的得知男朋友伍超為她買了墓地。鼠妹不再卑微,她幸運的擁有了安息之地。但我們要如何想象,伍超與這塊墓地的交易,那是一個怎樣令人窒息的,充斥着金錢的銅臭與器官的血腥的群體呢?這個絕望的群體在貧窮中陷入了麻木,什麼努力,拼搏,什麼尊嚴,健康,都被現實的困窘逼進這陰暗的角落裡。器官可以換來金錢,金錢能夠換來婚姻,換來家庭,換來物質享受,可以讓活着的人有活下去的勇氣,讓死去的人有能夠安息的墓地。對,捨棄一個器官,是換來金錢最快的途徑,他們別無選擇,便無需選擇。

為什麼金錢總是高高在上,耀武揚威,只在權利面前,才會稍稍低下頭來?

金錢是富足,是美滿,是希望,而貧窮,只能對它虛無的仰望,或瘋狂決絕的獲取。

第七天,活在社會階層最末端的鼠妹,穿着既是殮衣又是婚紗的長裙,公主一般被簇擁的骷髏們送進殯儀館候燒大廳。她怎能想到,為了買一塊能讓她安息的墓地而賣掉一個腎的男朋友也會緊隨而來,來到這個叫「死無葬身之地」地方。

如果再等一天,如果有第八天,鼠妹就能見到伍超了。

合上書,我憂傷的沉默在軟軟的沙發里,心中湧起萬千愁緒。

人類始終無從猜測,那個冥冥中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但「陰曹地府,黃泉陌路」,這些名稱足以令我們膽戰心驚,不寒而慄。去了那裡的人們都會帶着一張張面無表情的臉,空洞呆滯的目光,在冰冷,孤獨,悲傷的黑暗裡獨行,連輪迴的希望也看不到。因此我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都要留住親友,留住自己,在這有陽光與月光的人間,越長越好,越久越好。

可是《第七天》,刻畫出一個如此和諧美好的叫做「死無葬身之地」的天堂,走到生命的盡頭,人們就算只剩下沒有皮膚和血肉的骨骼,骷髏,人與人之間也充滿了柔情,關懷,與愛......

故事結尾處有陶公筆下桃花源里的風清月朗,靜謐怡然,死亡,變的不再可怕,死亡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重生,永生......

四個小時,我看完《第七天》,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多大的波瀾起伏,劇烈衝突。作者從頭到尾都在輕描淡寫的講述,生與死的心理落差被隱藏的滴水不漏,卻讓我對這另類童話一樣的結局心生嚮往。

《第七天》用荒誕的情節折射出太多的社會矛盾與問題,它給了我一種重新審視生命的態度,比如,有時候活着,才是最深沉的痛苦。

我知道這有點消極,但人世的浮沉中,有多少人不是在掙扎的活着,無奈的活着呢。

在那個叫「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方,我依稀看到人類最初的本真,和善。七天的死亡遊走,我很喜歡最後那一段:他驚訝的向我轉過身來,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詢問。我對他說,走過去吧,那裡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裡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裡人人死而平等。他問:「那是什麼地方?」我說:「死無葬身之地。」

當人類善良的本性在身份,地位,金錢,權利的天平上開始傾斜,直至坍塌,凹陷,走到死亡的那一端,美好,依然是人們心中不變的憧憬!

當生命終結,當爐門關閉,無論你的骨灰裝在幾十萬塊錢的高檔盒子裡,還是裝在兩百塊錢的低檔盒子裡,當一切煙消雲散,所有的結局就只有這八個字:世間人人,死而平等!

從正午,到黃昏,時光,在一本書中耗去。而這本書,帶給我從未有過的,潤物無聲般的異樣情懷。

2014.2.12

時間,過去了六年,今早,偶然點開《回到我的森林》這篇文章,同樣是和風細雨般的娓娓道來,沒有憤怒指責,沒有扼腕嘆息,作者就用淡淡的語氣,讓我深深感悟到人類的偉大,強大,與自大。

譚維維那首《給你一點顏色》里有這樣幾句歌詞:「為什麼天空變成灰色,為什麼大地沒有綠色,為什麼人心不是紅色,為什麼雪山成了黑色......為什麼我們知道結果,為什麼我們還在揮霍,我們需要停下腳步,該還世界一點顏色。」

人類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脫穎而出,從利用到掠奪,到征服,到毀滅。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生產力的發達,生產資料的不斷豐富,到各種可再生與不可再生的能源開發,人類在不斷疊加的驕狂與貪婪中漸漸地以為,森林,江河,大地,都可有可無,都不再重要了,看,人類不是都準備去火星居住了嗎。

試想,如果森林還有參天的古木,多樣的物種,如果大江大河的水還清澈,魚還鮮美,黃金,鑽石還安然的嵌在山裡埋在地下,地球沒被掏的千瘡百孔,遍體鱗傷,沒被砍伐的水土流失,山石裸露,各種能源沒被無節制的開發利用,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還很堅實,還很牢固,人類還保持着一些清醒,理性,還存有一份敬畏之心,又何須未雨綢繆,何須耗費超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走投無路的把自己逼去外星呢!

我也知道這想法很偏激,畢竟時代要發展,社會要進步。

可是,我們明明可以走慢一點,再慢一點的!

尤記得當年那部災難片《2012》,人們擁擠着都想要登上諾亞方舟時瘋狂的畫面。其實,窮人和富人的求生欲是沒有區別的,但財富,地位,資源,是有區別的,很多有選擇性的生死存亡時刻,金錢與權利無疑是有捷徑可走的,平凡的小人物們就只有在聽天由命中自生自滅。

可是,誰不想繼續的,好好的活着呢!

就像《第七天》里的情況,這世間有多少弱勢群體,有多少活的唯唯諾諾,戰戰兢兢的小人物們,就算到了殯儀館即將進焚化爐的那一刻,還免不了受貧富差距,三六九等,地位尊卑的嘲弄與漠視。

太多災難和變故面前,人性盡顯,冠冕堂皇的人披上道德的外衣,高舉慈善的旗號,露出虛偽的笑容,說言不由衷的話語......

不過,無論電影還是小說,最後總會帶來希望,關鍵時刻總有英雄和正義挺身而出,之前覺得有些假,細思極恐後發現,必須要有這樣的矛盾衝突,情感着色,因為任何時候,人類的思想,精神,必須要有信念支撐,有力量托舉,才會生生不息,繁衍不止。而事實上,邪不壓正,英雄和正義也總是層出不窮的讓我們感到溫暖,感到欣慰。

春晚小品中曾有一句言淺意深的台詞:「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來了」。

《流浪地球》里的爸爸和爺爺,《第七天》里的「死無葬身之地」等,這些飽含溫情的淚點與結局,都會引發人類的思考與共鳴。

善良,和希望,始終是會被銘記,會被傳承的!

[1]

作者簡介

方江紅。筆名:蟄伏的螞蟻。墨香殘留,心香一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