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高龍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漢高龍博物館武漢市漢陽區鯉魚洲有四五個漁業村,是漢陽高龍的主要流傳地。這四五個漁業村經「村改居」合併而成江欣苑社區後,致力於傳承高龍傳統民俗,先後組建了高龍博物館[1]、高龍製作傳承培訓部、高龍生產製作部、高龍表演培訓部等,還有10多支舞龍隊,老中青傳承人達300餘人,常年開展活動。2012年起,又以高龍為基礎,將武漢及周邊的幾十個非遺項目引進社區,為傳承人提供優惠條件,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園,為社區民眾的文化生活帶來了勃勃生機,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興趣愛好者前來拜師學藝。
簡介
高龍博物館外觀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展廳內面積近500平方米。不僅陳列着國務院給漢陽高龍頒發的國家級非遺證書,還通過弧幕帶水投影和3D科技,向觀眾形象展示高龍的起源和傳說。漫步展廳,栩栩如生的真人蠟像,生動還原了高龍製作的場景和高龍開光祈福盛況,遊客可以通過觸屏遊戲方式,模擬參與高龍的製作和高龍絕技演示。
弘揚光大
1978年至今,漢陽高龍經過三十多年無數次的表演,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創新與發展,技巧有了豐富與提升,表現難度也不斷加大。
1997年9月,武漢市第五屆運動會開幕式由漢陽區承辦。高龍被搬上大型文體表演的舞台,從內容到形式加以創新,由原來一條高龍獨舞,變成5條高龍共舞,並配以漢調鑼鼓伴奏。當時編導設計了一場《巨龍展風采》的篇章,表演場上,高龍分水雙流而出,托、舉、掃、旋,似游龍翻雲搏霧,氣勢恢宏,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從此,漢陽高龍名聲大振。
1998年,湖北電視台製作的《荊楚風韻》,特邀漢陽高龍參加表演錄製,並由央視對外文藝台專輯錄播。
1999年12月,由漢陽區江堤鄉漁業村、永豐鄉龍陽村共同組團的"武漢高龍"代表團88人,晉京參加中華舞龍大賽,奪得"國安杯"舞龍大賽金獎,同時獲得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第一名,登上八達嶺長城參加拍攝世界文化交流節目《相隨2000年龍舞大中國》。12月20日凌晨,武漢人舞着高龍,在天安門廣場為喜迎澳門回歸盡興歡舞。
2008年,武漢高龍被國務院授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2010年春節期間,以漁業村高龍為主體的武漢高龍民間藝術表演團一行73人,於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一)至3月3日赴台,進行了"兩岸一家親"的民間文化交流之旅。
視頻
武漢高龍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博物館未來發展的10大趨勢,搜狐,2018-01-21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央人民政府網,200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