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png

「同濟醫科大學」一般是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1]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ST)是隸屬於華中科技大學的二級學院,是中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之一,首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共建高等學校醫學院之一[2]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3];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1950年,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定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與華中理工大學等學校合併,組建成華中科技大學;2000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成立並掛牌。[4]

截至2017年2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設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等7個院系所以及九所臨床學院,擁有在校生近9000人(其中本科生4000餘人,研究生3800餘人,留學生790餘人),有專任教師2000餘人,設有13個本科專業。

快速導航:詞條圖冊知乎精選

中文名稱: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外文名稱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ST

現任校長 :陳建國

主要院系 :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

所屬地區 :中國湖北武漢

類別 :公立大學

校訓 :團結、嚴謹、求實、奮進

簡稱 :同濟醫學院、TJMU

國家重點學科 :9個(截至2017年2月)

創辦時間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知名校友 :貝時璋、沈其震裘法祖武忠弼

碩士點 :10個(一級學科)

展開:概況知乎精選最新

目錄: 1歷史沿革: 建校背景: 曲折發展: 改革興盛: 2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師資力量: 學科建設: 教學建設: 3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學術期刊: 4醫療機構: 直屬附屬醫院: 非直屬附屬醫院: 5文化傳統: 校慶日: 校訓: 校歌: 6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7知名校友: 8詞條圖冊

1歷史沿革

建校背景 同濟醫學院大門

1891年,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埃里希·寶隆來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亂、傷寒、瘧疾等疾病,並且缺醫少藥,就決定離開海軍來上海開設診所。1900

年前後,由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這所醫院就是後來武漢同濟醫院的前身。醫院的醫師大多是「德醫公會」成員,他們白天忙於經營

自己的診所,只有傍晚到醫院看門診、動手術。埃里希·寶隆醫生看到醫院裡的醫療力量不足,計劃在院內設立一所德文醫學堂,招收中國學生,以培養施

診醫生。這個計劃得到德國駐滬總領事以及德國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

1906年,他們設立了一個支持醫學堂開辦的基金會,得到了德國「促進德國與外國思想交流的科佩爾基金會」的協助,籌集到一批醫科書刊及新式的外科手

術電動器械等物品。

同濟德文醫學堂

1907年6月醫學堂開學前,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在上海不僅號召德國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國洋行向中國商人募捐。同時,費舍爾還要求中國官方的資助和

支持,克納佩利用在中德兩國募來的捐款,成立了「為中國人辦的德國醫學堂基金會」。當時規定,捐款金額較多者可成為醫學堂董事會董事。

醫學堂建立時定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並成立了董事會負責學校的管理。董事會由18人組成,主要成員有:三個德醫公會元老:寶隆、福沙伯(第二任校

長)、福爾克爾;三名德國商人:萊姆克、米歇勞和賴納;兩名中國紳商:朱葆三(滬軍都督府財政部長及上海商務會會長,大買辦)、虞洽卿(荷蘭銀行

買辦);總領事館的副領事弗賴海爾·馮·呂特等。埃里希·寶隆醫生被正式推選為董事會總監督(董事長)兼學堂首任總理(校長),負責學堂的管理。

曲折發展

上海德文醫學堂

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醫學堂的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即上海鳳陽路)。

同濟德文醫學堂 同濟德文醫學堂開學典禮《申報》1907年10月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

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

同濟醫工學堂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

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17年2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不久對德宣戰。3月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

布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

上課。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12月,更名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同濟醫工大學

原同濟大學醫學院校門

1922年,學校正式遷往吳淞鎮。根據《寶山縣誌》記載: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1918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

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1921年竣工後陸續遷入新校舍。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因此,5月20日被定為校慶日。

國立同濟大學

1927年8月,同濟醫工大學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37年又先後增設了文、理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是民國建設國立大學期間最早建立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27年),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國立同濟大學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名牌大學之一。

1937年8月,淞滬會戰,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學校師生同舟共濟,由上海西遷入大後方,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贛、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

1946年7月,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回上海。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1948年8月,醫學院細菌研究所登報招收研究生。

中南同濟醫學院

從1949年開始,為配合新中國教育資源統籌布局,同濟大學歷經多次院系調整,由一所文理醫工法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大學變成一所以土木、建築類專長的工科大學。

1950年2月,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往湖北

武漢醫學院大門

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第一屆學生尚未畢業)合併,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4年10月,由武漢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與漢口協和醫院合併的武大、協和合作醫院,成為中南同濟醫學院教學醫院。後更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為武漢協和醫院)。

1955年5月,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正式遷入武漢,並更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現為武漢同濟醫院)。

武漢醫學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同年,山東醫學院衛生系學生及部分教師調整來漢與該院公共衛生學館師生合併,建立了衛生系。

1956年,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

1962年,經衛生部批准,武漢醫學院在全國醫學院校中第一批改為六年制。同年,在醫學系增設了德語醫學班,並在部分年級開設了德語普通班。

從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導致十年動亂,學校連續5年未招收學生。

1972年,增設藥學系。

1978年,學校在衛生系基礎上增設環境醫學專業。從此,全院各學科恢復招收研究生。

1980年,醫學系恢復德語醫學班,學制為六年。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為首批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2年,建立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並開設三年制衛生管理專修課。

同濟醫科大學

原同濟醫科大學校門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1986年,成立法醫系。

1987年2月,在馬列主義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了社會科學部。

1991年,成立婦幼衛生系,並被批准建立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92年10月,「中國醫學科學院武漢分院」掛牌學校。

1993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武漢分院」掛牌學校。同年成立預防醫學系、環境醫學系、衛生管理系、教育技術中心。

改革興盛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1 100周年院慶標誌

2000年5月26日,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直屬教育部,實行四部一省共建的辦學體制。

2000年6月16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成立並掛牌;建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委員會。

2006年9月25日,華中科技大學成立華中科技大學醫科管理委員會,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兼任委員會主任。同濟醫學院從此虛體化,華中科技大學校方整合同濟醫學院告一段落。


110周年院慶標誌

2007年5月20日,同濟醫學院舉行100周年院慶活動。

2010年,成為首批10所教育部、衛生部共建高等學校醫學院(部,中心)之一。

2019年12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報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綜合排名位列前10位。[4]

2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截至202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共擁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護理學院、法醫學系、生殖健康研究所以及11所臨床學院;設有14個本科專業。

下屬學院/系 專業設置 學制

基礎醫學院 基礎醫學

醫學實驗技術

醫藥衛生管理學院 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

公共衛生學院 預防醫學

法醫學系 法醫學 5

護理學院 護理學 4

護理學(英語班) 5

藥學院 藥學 4

第一臨床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臨床醫學(本碩博貫通培養)

臨床醫學 5

醫學影像學 5

醫學檢驗技術 4

口腔醫學 5

第二臨床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臨床醫學(本碩博貫通培養) 8

臨床醫學(中德實驗班) 6

臨床醫學 5

中西醫臨床醫學 5

兒科學

第三臨床學院(附屬梨園醫院) / 第四臨床學院(附屬武漢中西醫結合醫院) / 第五臨床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院) / 第六臨床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院) / 第七臨床學院(附屬湖北腫瘤醫院) / 第八臨床學院(附屬武漢普愛醫院) / 第九臨床學院(附屬武漢精神衛生中心) / 參考資料: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共有專任教師2000餘人,其中教授660餘人、副教授830餘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5人,國家教學名師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0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55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湖北省創新群體11個。[5]

雙聘院士(2人):侯雲德、周宏灝

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人):繆小平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帶頭人 外科學教學團隊 陳孝平 醫學免疫學教學團隊 沈關心 病理生理學教學團隊 王建枝 參考資料: 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入選團隊 入選時間 負責人 研究方向 所在單位 2006年 馬丁 腫瘤轉移分子機制及靶向阻遏 同濟醫院 2007年 王建枝 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及其保護[9] 基礎醫學院 2009年 胡豫 常見重大疾病的生物靶向治療 協和醫院 2011年 寧琴 炎性損傷性疾病的發生機制與分子靶向干預 同濟醫院 2012年 鄔堂春 環境與心肺健康損害的分子流行病學 公共衛生學院 2013年 陳建國 心境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及干預策略 基礎醫學院 參考資料: 百千萬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 工作單位 姓名 入選批次(年度) 基礎醫學院 沈關心 1997 同濟醫院 陳孝平 1997 協和醫院 孔維佳 1999 基礎醫學院 王建枝 2003 同濟醫院 馬丁 2003 同濟醫院 羅小平 2007 協和醫院 胡豫 2007 公共衛生學院 鄔堂春 2009 同濟醫院 寧琴 2009 參考資料: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工作單位 姓名 入選批次(年度) 同濟醫院 龔建平 1997 基礎醫學院 王建枝 1999 協和醫院 孔維佳 1999 協和醫院 肖傳國 1999 同濟醫院 馬丁 2000 同濟醫院 羅小平 2001 基礎醫學院 李和 2002 同濟醫院 寧琴 2002 協和醫院 黃士昂 2002 基礎醫學院 陳建國 2004 公衛學院 鄔堂春 2005 同濟醫院 王偉 2007 同濟醫院 張旭 2007 協和醫院 胡豫 2008 協和醫院 施煥中 2009 同濟醫院 周劍峰 2010 同濟醫院 劉爭 2013 參考資料: 學科建設 截至202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共擁有6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6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1個;擁有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5個、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5個、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3個、湖北省重點學科5個。[5][10]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9個):生物物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內科學(血液病)、內科學(呼吸系病)、外科學(普外)、外科學(泌尿外)、婦產科學、麻醉學[10]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5個):內科學(傳染病)、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少兒衛生與婦幼保健學、中西醫結合基礎、藥理學[10]

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5個):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外科學、婦產科學、麻醉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10]

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3個):生物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內科學[10]

湖北省重點學科(5個):基礎醫學、藥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10]

學位點 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管理

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一級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中藥學、護理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管理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7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中藥學、公共管理[11]、圖書情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

重點專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30個):婦科、病理科、專科護理專業、麻醉科、心血管內科、血液內科、神經外科、胸外科、新生兒、小兒消化、中醫婦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普通外科(膽胰外科、肝臟外科、胃腸外科、甲乳外科)、泌尿外科、急診醫學科、消化內科、重症醫學科、腫瘤科、感染病科、康復醫學科、小兒外科、過敏反應科、老年病科、器官移植科、臨床藥學、重點實驗室、骨科、醫學影像(核醫學科、放射科、超聲影像科)、檢驗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25個):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心血管外科、血液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骨科、胸外科、婦產科、耳鼻咽喉科、麻醉科、中西醫結合科、檢驗科、臨床護理、普外科、神經內科、皮膚科、腫瘤科、醫學影像科、感染病科、臨床藥學、整形外科、老年病科、急診醫學科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2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共擁有3個國家教學團隊、4個國家特色專業、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15門國家精品課程、15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7門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3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

國家特色專業(4個):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公共事業管理

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預防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臨床技能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5門):天然藥物化學、臨床輸血檢驗、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藥理學、婦產科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環境衛生學、兒科學、內科學、外科學、耳鼻咽喉科學、人體寄生蟲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免疫學、生物化學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7門):婦產科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兒科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外科學[16]

培養模式

臨床專業學生實行兩校區三階段培養模式: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醫學影像學、口腔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在主校區學習一

年,在同濟校區基礎醫學院學習1年半,後期進入附屬醫院的臨床學院學習;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和臨床醫學專業中德班(六年制)學生在主校區學習2

年,在同濟校區基礎醫學院學習2年,後期進入附屬醫院的臨床學院學習。預防醫學、藥學、法醫學、護理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和公共事業

管理(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在主校區學習一年後,進入同濟校區相應學院學習。

3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同濟醫院

截至202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共2個國家級科研基地,2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婦產科學國家臨床研究中心、武漢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台

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器官移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環境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神經系統重大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靶向治療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腫瘤侵襲轉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衛計委重點實驗室(3個):器官移植衛計委重點實驗室、呼吸系統疾病衛計委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武漢)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7個):腫瘤侵襲轉移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神經系統重大疾病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生物靶向治療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分子影像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天然藥物化學與資源評價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藥物靶點研究與藥效學評價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食品營養與安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工程實驗室(1個):避孕節育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環境衛生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共獲國家教學成果獎9項、國家科技獎20項;2001—2010年度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12項(其中7項為第一完成單

位);2006—2010年獲教育部科技獎獲獎項目22項(其中17項為第一完成單位);2006—2010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19項。[5]

科技獎勵

2001—2010年度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 年份 等級 獎種名稱 項目名稱 負責人 所在單位 2001 二等 科技進步獎 人工建立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恢復截癱後膀胱功能 肖傳國 協和醫院 2002 二等 技術發明獎 牛黃體外製備技術 蔡紅嬌 同濟醫院 2003 二等 科技進步獎 肝外科手術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 陳孝平 同濟醫院 2004 二等 科技進步獎 病毒性心肌炎與擴張型心肌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第五完成單位) 廖玉華 協和醫院 2005 二等 科技進步獎 三維超聲成像的方法學和臨床應用研究(第二完成單位) 王新房 協和醫院 2006 二等 科技進步獎 腹腔鏡技術在泌尿外科的應用研究及推廣 張旭 同濟醫院 2007 二等 科技進步獎 腦出血後腦損傷機制的研究與臨床治療新策略的應用(第二完成單位) 張蘇明 同濟醫院 2009 二等 科技進步獎 創傷感染流行病學特徵、易患機制與診治措施(第二完成單位) 白祥軍 同濟醫院 2010 二等 自然科學獎 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機制及其在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元變性中的作用 王建枝 基礎醫學院 2010 二等 科技進步獎 宮頸癌發病生物學特徵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的建立與應用 馬丁 同濟醫院 2011 二等 科技進步獎 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及規範化治療 施煥中 協和醫院 2011 二等 科技進步獎 卵巢癌進展機制及其阻遏策略的研究與應用(第二完成單位) 馬丁 同濟醫院 參考資料: 2006—2010年教育部科技獎獲獎項目 年份 等級 獎種名稱 項目名稱 負責人 所在單位 2006 二等 科技進步獎 重症急性胰腺炎系統化救治方案的細化研究 王春友 協和醫院 2006 二等 科技進步獎 病人自控鎮痛(PCA)應用於臨床鎮痛治療研究(第三完成單位) 姚尚龍 協和醫院 2006 二等 科技進步獎 21世紀初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發展趨勢和防治策略研究(第七完成單位) 余毅震 公衛學院 2007 一等 自然科學獎 惡性腫瘤耐藥機制研究及其靶向逆轉 馬丁 同濟醫院 2007 一等 科技進步獎 一氧化氮在低氧性肺動脈高壓發病與治療中的作用研究(第二完成單位) 張珍祥 同濟醫院 2007 二等 自然科學獎 食管癌早期預警生物標誌物研究 徐順清 協和醫院 2007 二等 科技進步獎 基因多態性在體外循環併發症中的作用 張詩海 協和醫院 2007 二等 科技進步獎 水污染對人群健康危害的預警研究 周宜開 公衛學院 2007 二等 科技進步獎 矽塵接觸工人健康危害的隊列研究 陳衛紅 公衛學院 2008 一等 自然科學獎 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的機制及其對神經元生存命運的影響 王建枝 基礎醫學院 2008 二等 科技進步獎 腫瘤分子影像診斷的實驗與臨床研究 張永學 協和醫院 2008 二等 科技進步獎 眩暈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孔維佳 協和醫院 2008 二等 科技進步獎 解剖性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的技術和臨床應用研究 張旭 同濟醫院 2009 一等 自然科學獎 細胞周期調控對CNS損傷後膠質疤痕形成和神經元損傷影響的研究 王偉 同濟醫院 2009 二等 自然科學獎 痕量環境致癌物暴露監測與控制 呂斌 公衛學院 2009 二等 自然科學獎 fgl2凝血酶原酶在重型肝炎和微循環障礙疾病中的作用及其靶向干預 寧琴 同濟醫院 2009 二等 自然科學獎 宮頸癌HPV致癌蛋白調控機理研究 馬丁 同濟醫院 2009 二等 科技進步獎 肝膽胰外科幾種新手術技術的建立和臨床應用研究 陳孝平 同濟醫院 2010 一等 自然科學獎 CYP表氧化酶與其代謝物EETs改善內皮功能與促進惡性腫瘤表型轉化 汪道文 同濟醫院 2010 一等 科技進步獎 中國吸煙危害健康的流行病學、致病機理及臨床研究(第三完成單位) 徐永健 同濟醫院 2011 一等 自然科學獎 惡性淋巴瘤靶向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第二完成單位) 周劍鋒 同濟醫院 2011 二等 自然科學獎 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健康危害及其毒作用機制研究 王愛國 公共衛生學院

參考資料:

2006—2010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項目 年份 等級 項目名稱 負責人 所在單位 2006 二等 高血壓中免疫介導血管重塑的發病機理及其標記物研究 廖玉華 協和醫院 2006 三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綜合救治方案的系統化和細化研究 王春友 協和醫院 2006 三等 肝細胞肝癌病人門靜脈癌栓的治療及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 陳孝平 同濟醫院 2007 一等 婦科腫瘤耐藥機制研究及靶向逆轉 馬丁 同濟醫院 2007 二等 內耳免疫及自身免疫性內耳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龔樹生 協和醫院 2007 三等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臨床和基礎系列研究 朱桂金 同濟醫院 2007 三等 初級感覺的突觸前、後調節機制 陳建國 基礎醫學院 2008 一等 眩暈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孔維佳 協和醫院 2008 二等 蛋白激酶在阿爾茨海默病tau蛋白過度磷酸化中的作用及應用價值 王建枝 基礎醫學院 2008 三等 解剖性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的技術和臨床應用研究 張旭 同濟醫院 2008 三等 腫瘤預警生物標誌物及其檢測技術研究 徐順清 公共衛生學院 2009 一等 宮頸癌發病分子機制及靶向防治策略研究 馬丁 同濟醫院 2009 三等 fgl2凝血酶原酶分子在重型肝炎和微循環障礙疾病中的作用及其靶向干預 寧琴 同濟醫院 2009 衛生管理獎 中國公立醫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徑研究 方鵬騫 醫藥管理學院 2010 二等 腫瘤分子影像診斷的實驗與臨床應用 張永學 協和醫院 2010 三等 骨關節損傷與惡性腫瘤骨侵潤的分子機制及生物修復 陳安民 同濟醫院 2010 三等 遺傳代謝病高危篩查和綜合診療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羅小平 同濟醫院 2010 三等 花生四烯酸細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與其代謝物EETs改善內皮功能與血管新生和促進腫瘤惡性表型的研究 汪道文 同濟醫院 2010 衛生管理獎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 姚嵐 醫藥衛生管理學院

參考資料:

論文發表 下屬單位 2009年度 2008年度 SCI EI SCI EI 基礎醫學院 69 2 78 2 公共衛生學院 53 11 32 1 藥學院 24 5 23 0 醫藥衛生管理學院 3 0 0 0 計劃生育研究所 7 0 4 0 醫學院其它 21 0 59 0 同濟醫院 208 0 281 5 協和醫院 229 7 254 5 參考資料:

學術期刊

據2015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共出版有《醫學與社會》、《醫學分子生物學雜誌》、《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英德文版)》等4份學術刊物。

《醫學與社會》 《醫學與社會》雜誌是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主辦,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醫學與社會》主要刊登醫學與人文社會交叉學科方面的文章,創刊於1988年,2006年7月開始由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承辦。2008年6月,《醫學與社會》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收錄,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醫學分子生物學雜誌》 《醫學分子生物學雜誌》由教育部主管、華中科技大學主辦,為中國唯一一本報道醫學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進展及研究方向,並適時兼顧國際間醫學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最新動態的學術刊物。該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數據庫、俄羅斯《文摘雜誌》(Abstracts Journal,AJ)數據庫及《哥白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數據庫等收錄為源期刊,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17]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為中文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主要刊登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環境醫學、法醫學、藥學和中醫中藥學等方面的論文。該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MEDLARS和DIALOG國際聯機情報檢索系統、《荷蘭醫學文摘》(EM)、俄羅斯《文摘雜誌》(AJ)、《中國科技引文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萬方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系列18種分冊收錄和檢索。[18]

4醫療機構

截至2017年2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共擁有9所直屬附屬醫院和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其中附屬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附屬梨園醫院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直屬附屬醫院

協和醫院外科樓夜景(2)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

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武漢同濟醫院)

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梨園醫院(武漢梨園醫院)

4、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普愛醫院(武漢市普愛醫院)

5、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院 (武漢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

6、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

7、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

8、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湖北腫瘤醫院(湖北省腫瘤醫院)[19]

9、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19]10、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湖北婦幼保健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

1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附屬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

非直屬附屬醫院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襄陽醫院(襄陽市中心醫院)

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荊州醫院(荊州市中心醫院)

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東莞醫院(東莞光華醫院)

4、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19]

5文化傳統

校慶日 5月20日

——源於1924年5月20日,學校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

校訓 團結、嚴謹、求實、奮進

校歌 原國立同濟大學校歌

詞:易韋齋 曲:肖友梅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振興工藝,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負了好教育。

勤勞、誠毅,提攜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振興工藝;

好一片中國大地,

不健康身體,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飲食,不學醫負了好教育。

慈受、仁義,扶持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健康身體!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格物窮理,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頭腦,同有智慧,同有星辰空氣,不學理負了好教育。

明徹、清晰,訓練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格物窮理!

6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陳建國 院長 陳建國 黨委副書記 鄧靜萍、胡華成、秦選斌、彭義香 副院長 劉繼紅、安銳、魯友明 參考資料: 歷任領導 姓名 任職時間 備註 埃里希·寶隆 1907.6─1909.3 福沙伯 1909.3—1917.3 貝倫子 1912—1919 工學 沈恩孚 1917—1923 常務校董 貝倫子 1921—1927 工學 袁希濤 1923—1927 常務校董 阮尚介 1917.3—1927.3 張仲蘇 1927.8—1929.3 張群 1929.3—1929.6 胡庶華 1929.6—1932.9 翁之龍 1932.9—1939.4 趙士卿 1939.4—1940.7 周均時 1940.7—1942.2 阮尚丞 1942—1944 徐誦明 1944.7—1946.6 杜公振 1945年—1951年 唐哲 1951年—1968年 殷傳昭 1968年—1972年 革委會主任 熊運發 1972年—1974年 革委會主任 張澤生 1974年—1981年 革委會主任 裘法祖 1981年—1984年 吳在德 1984年—1992年 薛德麟 1992年—1997年 洪光祥 1997年—2000年 向繼洲 2000年—2005年 田玉科 2005年—2006年 馮友梅 2006年—2012年 徐永健 2013年—2015年 參考資料:

7知名校友

梁伯強,1916年—1923年,醫學教育家、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金問淇,1919年—1920年,醫預科國家一級教授,婦產科專家。

八位一級教授 八位一級教授 貝時璋,1919年—1921年,實驗生物學家,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賦京,1920年畢業,國家一級教授,病理學家。

谷鏡汧,1922年畢業,國家一級教授,病理學家。

沈其震,1923年入醫學院,醫學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呂富華,1925年—1932年,藥理學家,醫學教育家。

陶桓樂,1935年畢業,國家一級教授,呼吸內科專家。

謝敏晉,1932年—1936年,微生物學家,生物製品學家。

裘法祖,1932年—1936年醫預科,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1936年起求學,執教於同濟,病理學家,世人稱之為同濟活化石。

邵丙揚,1942年畢業,內科學家,首創治療日本血吸蟲病的「酒石酸梯鉀三日療法」。

過晉源,內科學家。

錢信忠,醫學院肄業,原衛生部部長。

吳孟超,1949年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旻,1950年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應天,1954年畢業,首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

陸道培,1955年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侯雲德,1955年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再英,1957年畢業,《內科學》、《診斷學》主編。

桂希恩,1960年畢業,傳染病專家,貝利·馬丁獎章獲得者。

韋加寧,1961年畢業,白求恩獎章獲得者。

周宏灝,1962年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殷大奎,1964年畢業,原衛生部副部長。

戴宗晴,1965年起師從裘法祖,全國勞模,白求恩獎章獲得者。

何界生,1969年畢業,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

王寶韞,1939年—1958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內科學家。

梁之彥,1941年起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生理化學家。

同濟五歌

同濟五歌 童第周,1941年—1943年執教同濟,實驗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奠基者之一。

榮獨山,1946年—1949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放射學奠基人之一。

姚永政,1947年創建同濟寄生蟲學館,國家一級教授,寄生蟲病專家,「姚氏釘螺」發現者。

楊述祖,1946年起創建同濟病理學館,國家一級教授,病理學家。

李寶實,1947年—1955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耳鼻喉專家。

於光元,1948年起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

張滌生,1949年—1955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整形外科專家。

屠開元,1947年—1955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醫學教育家,骨科學和創傷外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蔡宏道,1949年起執教同濟,臨床檢驗學家、環境衛生學家、醫學教育學家。

8詞條圖冊 同濟醫院同濟醫院 協和醫院外科樓夜景協和醫院外科樓夜景 參考資料: 1. 學院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引用日期2018-02-25] 2. 同濟百年歷史沿革:復員上海迎接解放

東方網 2007-04-14 [引用日期2019-12-15] 3. 學校簡介

同濟大學 [引用日期2019-12-15] 4. 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名出爐 這三家醫院居前列

-中新網 [引用日期2019-12-19] 5. 學院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引用日期2020-08-05] 6. 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類2019年本科招生專業

華中科技大學醫學學生工作處_官方微信公眾號 2019-06-25 [引用日期2020-08-09] 7. 組織機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引用日期2018-02-25] 8. 我校國家級教學團隊一覽表

華中科技大學教務處 [引用日期2015-11-21] 9. 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探索

西南醫科大學科技處 [引用日期2020-12-14] 10. 同濟醫學院重點學科概況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引用日期2018-02-25] 11.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2017-06-15 [引用日期2020-07-16] 12.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武漢協和醫院 [引用日期2015-11-22] 13. 教育部批准發布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九)

鳳凰網 [引用日期2015-11-26] 14. 教育部批准發布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六)

鳳凰網 [引用日期2015-11-26] 15. 教育部批准發布第四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十)

鳳凰網 [引用日期2015-11-26] 16. 我校2007-2010年度獲批的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一覽表

華中科技大學教務處 [引用日期2015-11-21] 17. 雜誌簡介

《醫學分子生物學雜誌》編輯部 [引用日期2015-11-21] 18. 期刊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期刊網 [引用日期2015-11-21] 19. 附屬醫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引用日期2018-02-25] 詞條標籤: 組織機構 教育部隸屬高校(60801) 學校 醫院

視頻

武漢:5台人工肺抵達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