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術 - 中國經典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術 - 中國經典技藝

中國武術,以中國文化(漢族)為基礎的、停止(止)戰鬥(戈)的技術;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中國武術,有着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中國武術 國術 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 功夫

外文名; zhongguowushu Kungfu

起源; 中國 原始社會

代表人物; 張三丰、黃飛鴻、葉問、

定義; 止戈為武

代表課程; WT詠春拳

配合; 武器

作 用; 個人延衍強盛 國家繁榮安定

基本信息

詞目:武術

拼音:wǔ shù

英語翻譯: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 swordplay, etc.

武術一詞來源於古人類之間自然搏擊打鬥方法的演變,由於人類生存區域空間的爭奪戰爭,從而形成了空手的搏擊方法(拳術)和器械搏擊(武術器械)的技術演變。

自幼好武術。——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什麼是武術?武:勇猛;猛烈,氣勢。術:技藝,方法,動作。

詳細解釋

1. 軍事技術。

南朝 宋 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

2. 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運動形式有套路和對抗等。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鍛煉身體或自衛禦敵的一種方法。其中有的已列入競技運動項目。如長拳、太極拳、南拳、劍術、刀術、槍術、棍術等兵器的搏擊技術,武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

我們把中國武術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競技武術是由傳統武術演化而來的體育運動,而傳統武術則是由古代戰爭和街頭打架所發展出來的徒手和器械格鬥術。其內容有踢﹑打﹑絆﹑拿,柔術等等「傳統的中國武術又稱之為國術,其本質是一種格鬥,它與普通的體育運動不同,體育運動是一種健身遊戲,而格鬥卻是一種生存遊戲」按照武術大師鄭雨東的觀念,傳統武術不能算作一種體育運動。當然,目前流行的競技武術是一種體育運動,因為國標武術是競技和表演性質的,本質上接近於體育。傳統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競技武術則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台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目前,武術的概念表述為;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3. 內涵:武,止戈;術,方法。冷兵器時代保衛和平,阻止戰爭的方法。中華武術,大仁大義為先,武德為上。

主要特點

寓技擊於體育之中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制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而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 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 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匯集百家,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採用的 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

既究形體規範, 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 色。所謂內,指心、神、

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繫統一的整體。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種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備、有剛有柔、剛柔並濟、練內練外、內外兼練。」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如太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 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的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池、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

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練參、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係利用 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 進一步社會化。

主要作用

提高素質,健體防身

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着屈伸、迴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扑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


系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武術套路運動和搏鬥運動,都是以技擊作為它的中心內容的,周貢通過武術鍛煉,不僅能夠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而且能夠學會攻防格鬥投術,特別是武術功力訓練,更能發揮技擊的實效性。

武術的搏鬥運動,通過次防技術練習,拳打,腳踢,快摔等動作的運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揚長避短,攻彼弱點、避彼鋒芒,講究得機,得時、得勢,從而提高判斷力和應變能力。這無疑能提高人們克敵制勝和防身自衛的能力。尤其對公安武警和邊防指戰員更有實際意義和作用。

強身健體,陶冶情操

武術不僅有健身和技擊的價值,而且富有濃郁的藝術色彩。表現在運動中攻與防、虛與實、剛與柔、開與合、快與慢、動與靜、起與伏等交替變化形成的強烈的動感、均衡的勢態、恰當的節奏、和諧的韻律,使百看不厭。就單個動作而言,講究的上、中、下三盤錯落,高有鷹擊長空的氣概,低有錢翔淺底的雅趣,如「大躍步前穿」,忽地凌躍而起,忽地又伏身而下,似長風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其套路運動變化,講究動之如濤、靜之如岳、起之如猿、輕之如葉、重之如鐵、緩之如鷹、快之如風等充滿着矯健、敏捷、灑脫、舒展而遒勁的美,使人的情操在演練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審美能力。

鍛煉意志,培養品德

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煉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志。經過長期鍛煉、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貫徹在武術教習全過程中,「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武術在中國幾千年綿延的歷史中,一向重禮儀,件道德,「尚武崇德」。諸如尊師愛友,包含了深刻廣泛的道德內容,互教互學,以武會友,切磋技藝,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術和人生修行結合起來,是中國武術傳統道德觀念的體現。在社會的發展中,武德的標準和規範也不盡相同,尚武而崇德不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還會大大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競技觀賞

豐富生活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著名詩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台,「三百里內皆來觀」。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觀賞價值。通過觀賞,給人以啟迪教育和樂趣。

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武術運動蘊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眾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着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家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了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技、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主要分類

武術分類有以地區劃分的﹐有以山脈﹑河流劃分的﹐有以姓氏或內外家劃分的﹐也有按技術特點劃分的。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5類; 經常堅持武術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中的各種拳法﹑腿法對爆發力及柔韌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各關節活動範圍較大﹐對肌肉韌帶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武術包含多種擰轉﹑俯仰﹑收放﹑摺疊等身法動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到步到」﹐「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對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套動作往往由幾十個動作組成﹐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能使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得到全面發展。練習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如太極拳﹐強調以意引導動作﹐配合均勻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脈流通﹐適合於慢性病患者作為醫療手段堅持鍛煉﹐有較明顯的療效。 對抗性的散手﹑推手﹑武術短兵﹑武術長兵等競技項目﹐運動激烈﹐除能增強體質外﹐還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優良性格。

如今,中國武術可以分兩大類:傳統和長拳。長拳是指國家認證的一種搏擊技術。而傳統則是中國幾千年來流傳的各個門派民間功夫,如今大多傳統武術已失傳,但還剩下3類:少林、武當、峨眉。

內容介紹

對練

對練是兩人或兩人以上,按照預定的程序進行的攻防格鬥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三種練法。

(一)徒手對練:是運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進攻、防守、還擊的運動規律編成的拳術對練套路,有時打拳、對擒拿、南拳對練、形意拳對練等。

(二)器械對練,是以器械的劈、砍、擊,刺等技擊方法組成的對練套路,主要有長器械對練、短器械對練、長與短對練、單與雙對練、單與軟對練、雙與軟對練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單刀進槍、三節棍進棍。雙匕首進槍、對刺劍等。

(三)徒手與器械對練,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進行的攻防對練套路,如空手奪刀、空手奪棍、空手進雙槍等。

集體演練

集體演練是集體進行的徒手、器械或能手與器械的演練。在競賽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變換隊形,圖案,也可用音樂伴奏,要求隊形整齊、動作協調一致。

搏鬥運動,是兩人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鬥智較力的對抗練習形式。目前武術競賽中正在遂步開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項。

(一)散手,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勝對方的競技項目。

(二)推手是兩人遵照一定的規則,使用棚、扳、擠、按、采、例、肘、靠等手法,雙方粘連粘隨,通過肌肉的感覺來判斷對方的用勁,然後借勁發勁將對方推出,以此決定勝負的競枝項目。

(三)短兵:是兩人手持一種用藤、皮、棉製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徑的圓形場地內,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劈、砍、刺、崩、點、斬等方法進行決勝負的競技項目。

發展歷程

武術的源流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候﹐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的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武術的沿革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製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牴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初天罡拳開始流行。

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這時的唐朝,阿拉伯人開始大量定居於中國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術開始形成。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牴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牴﹑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饑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這時的回族武術開始快速發展。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明洪武年間,洪武拳開始流行,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術廣泛傳播,影響力很高。清代人對回族的認識顯得更深入了一層,有了一句乾隆眾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將種。」的評價。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着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餘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

實用價值

武術自古以來,是在人們長期生活和生產當中摸索出來的一種特殊運動方式.在現代文明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是一種防身的措施。它以頑強的抵抗和出擊力深受人們喜愛和推崇。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其特點和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特點還是比較鮮明的。

健體修心性

武術始終讓個體的心身處於不斷的協調配合當中,並適當加以外在的壓力進行艱苦的訓練,達到與常人不一般的體質特徵。如有力,強健,有毅力等。練習武術的核心就是強身健體,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講武德。

治安防身性

武術在各種非常時期,對自保和他保有着很強的威力。通過智慧和力量的組合,可以完成特殊的除暴安良的防身任務。不僅可以有效治服壞人壞事的發生髮展,還可以保全自己不受侵害。

娛樂審美性

隨着現代文明的進步,法制社會的健全,靠武力解決問題或者顯示能耐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對審美的需要日漸增強。武術由於非常協調的系統動作,敏捷的反應,舒展的架式等諸多審美要素,越來越多的人把武術作為一種藝術搬上舞台,向廣大觀眾展示人體所特有的動作韻律美。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要的增強,武術作為休閒娛樂節目會更加深入地走進消費圈中,為武術的原本定義帶來時代的革新和質的變化。這可能是武術先祖所沒有想到,也不能理解的。

但不管什麼樣,作為中華國寶的武術,通過發揮自身的魅力,會不斷發揚光大。

其他資料

相關門派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拳種部分有46節計75種、器械部分有27節,可見其眾多紛繁。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禦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着想,內不動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在少林寺眾多的禪武修煉者當中,潘國靜法號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從有組織、有機構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門派;從武術的師承、特點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學種及套路。

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拳種、套路有更強的技藝性。這兩個從不同角度歸納出來的武林集團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從拳術命名的角度列出有關的拳種套路,以見中華武術紛繁浩瀚之一斑。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鶴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地煞手、六煞拳、七煞拳、六星拳、七星拳、哪咤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大羅漢拳、金剛拳、金剛手、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砂掌、棉花肚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精武門拳、甲午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洪家拳、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郝氏戳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吳氏開門八極(吳氏開門八極拳)、霍氏八極拳、霍氏迷蹤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蘇氏醉拳、萬氏蛇拳、王氏格鬥術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也叫迷蹤拳、迷蹤藝)、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也叫永春拳、永春白鶴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鬆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也叫譚腿)、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華山拳、鶴陽拳、永春拳(也叫詠春拳、永春白鶴拳)、梅山拳、靈山拳、

崑崙拳、崑崙山拳、關東拳、關西拳、東鄉拳、龍王廟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通背穿金掌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地上飛龍)、雞拳、鴨拳、龍形拳(金龍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雙龍戲珠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五虎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也叫詠春拳、永春拳)、老鼠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王八拳、大龜拳、龜鱉拳、甲魚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少林螳螂拳、太極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天蠶功、五行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梅花樁拳、木人樁拳、木人鶴樁拳、七星樁拳。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長手、金剛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北派通背拳、洪洞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太極五行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降龍十八掌、伏虎十八拳、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回回十八肘、七十二路擒拿手、七十二把拿腕手、五十路連拳、一百零八式擒拿手、三十六主穴擒法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腿、戳腳、半步拳、半步崩拳、五步拳、八步拳、練步拳、穿步拳、凌波微步、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八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就地十八滾)、九龍十八滾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白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鬆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三晃膀大洪拳、小洪拳、洪門拳、紅拳、威羲拳、老樹拳、泰山拳(廖家拳)、泳匯拳、木蘭拳、太和拳、華拳、長拳、南極拳、北極拳、無極拳、八盤拳、陰陽八盤拳、十二路譚腿(十二路潭腿)、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洪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埋伏拳、迷蹤拳(迷蹤藝)、緬拳、纏絲拳、磋跤拳、大字門、小字門、單弓門、向門、蹉跤門、王氏格鬥術、本能格鬥術、鐵甲格鬥、散拳道、鶴拳道、截拳道、中國式摔跤、跤拳、中國式相撲、中國式忍術、南無拳、摜跤、摔跤、跤術(蒙古族摔跤和蒙古摔跤都叫跤術)、白打、曦陽掌、劈掛掌、散打、赫文拳、崩拳、朝陽拳等。

著名功法:竹葉手(鋼砂掌)、鐵砂掌、觀音掌、摧棉功、陽光手、龍爪手、天罡龍爪手、龍爪功、拔山功、虎爪功、鷹爪功、硃砂掌、鐵頭功、鐵臂功、排打功、童子功、鐵布衫、二指禪、硬氣功、金鐘罩、鐵橋手、鐵肚功、一指禪、陽光手、剛柔法、鞭勁功、仙人掌、蜈蚣跳、抱樹功、鞭勁法、八大金剛護體功、金鐘罩、摩插功、點穴功、沙包功、拈花功、拔釘功、合盤掌、推山掌等。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門金鎖刀、八卦刀、八卦大槍、春秋大刀、破風刀、中國唐刀、中國武士刀、苗刀、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劍、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日月乾坤劍、乾坤圈、乾坤刀、乾坤劍、金剛圈、少林雙刀十八滾、太極刀、太極劍、玄天劍、河州棍、月牙槍、達摩杖、達摩棍、純陽劍、八仙純陽劍、武當劍、青萍劍、袁氏青萍劍、楊氏青萍劍、賈氏青萍劍、梅花刀、梅花槍、九宮八卦陣、楊家槍法、乾坤扇、梅花樁、七星樁、木人樁、木人鶴樁等。

從這些武林門派、拳種、套路中,對照俠文化的武功追求,有兩個意義,一是從中可以看到俠文化武功的歷史和現實中的源頭;二是可以看到俠文化武功中的想象成分及其與現實的差距。了解這些,相信對於俠文化武功的進一步理解和鑑賞,將是有些意義和價值的。

武術五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武術十禁

一禁叛師;二禁異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藝;五禁偷竊;六禁違戒;七禁狂斗;八禁抗詔;九禁欺弱。十禁酒淫。

散手場地與器材

武術套路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為平地或其上鋪地毯。場地長14m,寬5m,沿四周內沿標明5cm寬的邊線。在兩條長邊的中點,各畫一條與長邊垂直的長30cm的線段,作中線標誌,線寬5cm。

散手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為木(或鐵)制平台。高0.6m,呈正方形,邊長8m。台面鋪軟墊,軟墊上蓋帆布。台面中心畫直徑為lm的陰陽魚圖案;邊緣畫5cm寬的紅色邊線,向內90cm處畫有10cm寬的黃色警戒線。台下四周鋪高20一40cm,寬2m的保護軟墊。

太極推手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為鋪有地毯的平地。場地長10m,寬8m,中央畫一直徑6m(以線外沿為準)的圓,圓內畫一直徑50cm的中心點。各線寬5cm。

長兵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比賽場地呈長方形,長14m,寬8m。從長邊中點畫一平行於短邊的中線,在中線兩邊各畫一條距中線2m並平行於中線的準備線。

短兵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為鋪有地毯的平地或鋪帆布的軟墊。圓形,直徑9m,中央畫直徑20cm的中心點。邊線寬5cm,場地範圍以邊線內沿為準。自邊線向外2m以內設保護墊。亦可採用散手比賽場地。

主要兵器

武術短器械,現代刀為鋼製,由刀身、護手盤、刀柄、刀首等構成;刀身由刀面、刀刃、刀尖和刀背組成。手握的部位稱"刀柄"。刀柄與刀身之間的圓盤稱"護手盤",亦稱"刀盤"。刀柄尾端稱"刀首",頂端設一小環,用於博系刀彩。刀重(包括刀彩):成年男子,不輕於0.7kg;成年女子,不輕於0.6kg;兒童、少年不受限制。刀彩不得超過刀的長度,且不許帶有任何附加物品。刀尖觸地、刀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彎曲時,刀尖以上20cm處至地面垂直距離不小於10cm。

大刀

亦稱「春秋大刀」。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刀尖、刀刃、刀背、刀穗、刀盤、刀柄、尾尖等構成。刀身比單刀短,刀柄比單刀長。古時大刀十斤以上,輕重不等,現代演練用大刀為4kg左右。

朴刀

亦稱「雙子帶」、「太平刀」。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形似單刀,刀身比單刀長.刀柄比大刀短。全長約1.3m,重3kg左右。刀身包括尖、背、刀、盤等。刀柄分為前、中、後三段,柄尾有鐵環,稱"響環"。

雙刀

武術雙器械之一。屬古代雙兵器的一種。護手盤呈半圓形,兩刀合攏插入鞘內,合拼成圓、其餘結構同單刀。

武術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之一。由劍身和劍柄組成。劍身包括劍尖、劍刃、劍脊等;劍柄包括格、柄身、劍首等。劍首系短穗,用於短穗劍術;劍首系長德,用於長穗劍術。劍重(包括劍穗):成年男子不輕於0.6kg;成年女子不輕於0.5kg;兒童、少年的劍重不受限制。劍尖觸地、劍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彎曲時,劍尖以上20cm處至地面垂直距離不小於10cm。

雙劍

武術雙器械,古代雙兵器之一。護手格有一邊與創身平齊。其餘部位與單劍相同。

匕首

亦稱"短劍"。武術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上一。由大、刃、脊、護手、柄、尾環等構成。長26一33crn。尾環處常系彩綢,一般用於雙匕首演練。

峨嵋刺

武術雙器械、古代雙兵器之一。長約33cm,中間粗,兩頭扁細且尖,呈菱形。一小圓環與刺身中部活動相連。練習時中指穿過圓環。用拇指個斷撥動使其旋轉、主要運動方法有刺、挑、穿、撥等。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用白臘杆製成。大棍長約264cm。齊眉棍長度與練習者眉平齊。分為前段、中段、後段,棍根粗於棍梢。棍中點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2.15cm;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兒童不受限制。棍中點以上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1.80cm;成年女子1.60cm;少年男子160cm;少年女子1.40cm;兒童不受限制。

梢子棍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一根長棍和一根短棍組成。分為大梢子棍和手梢子棍。大梢子棍的長棍相當於練習者的身高,短棍長50cm左右.用鐵環相連。手梢子棍較短小。

三節棍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三節長短相等木質堅硬的棍組成。用鐵環相連。每節棍長約50cm,全長約等於練習者的身高。

武術器械之一。長柄拐屬「長器械」;短柄拐屬"短器械"。長拐亦稱"單拐".長約133cm。短拐多用於雙器械練習,亦稱"雙拐",長約70cm。在長木棍的1/3處裝一垂直短木構成單拐演練方法有劈、砸、滾、蹦、支、撲、拍、拿、勾、掛、截等;雙拐演練方法有摟、蓋、轉、擊等。除套路單練外,還可對練。

武術器械之一。鐧端無尖,鐧柄呈圓柱體,鐧身呈四棱狀,鐧體無節。長約65一80cm。鐧體四面呈凹狀,稱"凹面鐧"。多用於雙器械練習。運動方法主要有上磨、中截、下掃、直劈、側撩、絞壓等24法。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矛演變而成。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等、大槍和花槍均只一個槍頭,雙頭槍的槍桿兩端各一個槍頭。由槍頭、槍纓、槍桿組成。槍桿多用白臘杆製成。槍桿中點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和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兒童不受限制。槍櫻的長度不得短於200mm。

大槍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槍頭、槍纓、槍身組成,分為槍尖、槍座、庫口、槍纓、槍身、底端六個部位。槍頭呈三菱形,長約39.6cm,重750-1000g。槍纓長16一33cm。槍身長約3.5m。槍桿較粗,手握槍桿時,拇指尖與食指尖相距三指寬。槍桿一般用白獵杆或金屬製成。

雙頭槍

亦稱"兩頭蛇"。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在槍桿兩端各裝一槍頭和槍纓。全長約等於本人身高、多用於雙頭雙槍(雙器械)練習。

武術器械之一。分軟鞭和硬鞭兩類。軟鞭由鏢頭、握把、若干鐵節,用圓環連結構成,有七節、九節、十三節之分.通常作"九節鞭".使用時可長可短。運動方法有輪法、掃法、掛法、纏法、拋法、舞花及地趟鞭等,可以單鞭或雙鞭演練、硬鞭分"竹節鋼鞭"和十三節"水磨鋼鞭"。鞭身上有十餘個方形或圓形疙瘩,鞭長約100cm,鞭頭稍細且尖,亦作握柄。擊法有擋、摔、掉、點、截、盤、掃等。

九節鞭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幾節長9一13cm的細圓金屬棒連接構成。每節之間用數個小鐵環連接。各節中間粗兩頭鋼,第一節為鞭頭,末節為鞭把。鞭彩不超過20cm×15cm,且無任何附加物品。

流星錘

亦稱"飛錘"、"走線錘"。武術軟器械、古代外兵器之一。起源於遠古,由繩索與弧形小錘通過幾個小鐵環相連構成,重約1kg。錘頭與繩交接處縛有彩綢。分單流星與雙流星兩種。單流星繩索長約4.95m,雙流星繩索長約1.65m。主要演練方法有縮、拋、掄等。練時巧妙地將繩索纏繞在練習者頸、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腳踝或腰上,抖身放錘,審擊如飛,快如流星,軟中見硬,因而得名。

武術短器械之一。多用於雙器械練習。包括鈎端、鈎尖、鈎口、鈎脊、鈎自身刃、鈎直身背刃、月牙刃、月牙背刃、月牙尖、鈎寸(橫梗)、鈎柄、鈎鑽、鑽尖等13個部位。其演練方法有鈎、樓、帶、壓、挑、刺、舞花等.即可單練,亦可對練。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叉頭只有兩股鋒.形似牛角,稱"二股叉"。雙頭有三股鋒,形似"山"字.稱"三股叉",或"三頭叉"、"三角叉"、"鋼叉"、"馬叉"。三股叉頭的中鋒比兩邊鋒高10一13cm。柄長231一264cm,尾端是瓜錘形。全重2.5kg。另有在叉頭和叉尾裝有鐵片.相擊發聲.柄稍短,稱"飛叉"或"響叉"。練習方法主要有攔、橫、扦挑、崩、滾、搬、搗、搓、掏、貫、拍等。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戟頭由月牙刃、矛頭和橫寸組成。橫寸長約6.6cm,用於連接月牙和矛頭。矛頭略高於月牙刃。截杆由杆身和尾尖組成、戟全長約264cm。若在矛頭兩側裝以同樣大小的月牙刃和橫寸,稱"雙面戟",方天畫戟的戟頭長約52cm,柄長約190cm,全長約244cm。又分長柄單戟和短柄雙戟。古代多為青銅製作,後為鐵製。

亦稱"戚"。武術器械之一。短柄斧屬短器械.長柄斧屬長器械。刃寬闊並呈弧形者為"鉞"。短柄斧多用於雙器械練習。斧刃成扇形.斧背成長方形、正方形或鳳尾形。斧背有孔.斧柄穿插其中。頭長約26cm,刃寬約13cm。短柄斧柄長約82cm,長柄斧柄長過人,約264cm。招法有劈、刺、摟、抹、雲、片等。

武術長器械之一。把頭有鐵製或木身鐵齒兩種,形似"梳"。齒數5、7、9不等。每隔6cm一齒,齒長約16cm。柄長約165cm,與鈀頭垂直相交。擊法有推牽、扁身殺、倒頭打、大斜壓等;防法有對打對揭、直起磕、扁身中攔等。可單練亦可對練。

古稱"椎"。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多用於雙器械練習。分長柄錘和短柄錘。錘形有圓球形、瓜形、人形、八棱形等。輕者5kg,重者數十斤。短柄長約50cm。練法有涮、曳、掛、砸、擂、沖、雲、蓋等。

亦稱"撾"。武術器械之一。由抓頭和抓杆組成屬長器械,若抓頭和繩連結屬軟器械。抓頭形狀似手。手指伸翔,四指屈撓,木杆長200cm,抓頭套接於木杆上。軟器械爪頭前有三指,後一指,指上有節,能屈伸,爪背有環,用約650cm長的繩繫於爪環。暗器中稱"飛抓"。

武術器械之一。始見於商代。有直向戈和曲內戈。除作兵器外,還用於禮儀、祭典。作兵器時.戈胡上有孔,可穿皮筋或繩,固定在木柄上。依長度分長、中、短三種。長戈約314cm;中戈約139cm;短戈約91cm、主要擊法有勾掛、扎挑等。

武術器械之一。最早見於石器時代。石鏟呈長方形或梯形,兩面磨光呈扁平狀鏟刃。商代後出現青銅鏟.戰國時出現鐵鏟,呈凸弧形,多用於作戰。明代的鏟呈彎月形,月牙朝上,凹部有刃,杆長300cm,杆尾有鋒。主要演練方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可單練和對練。

主要裝備

武術服裝

武術運動員專用服裝。用綢料、緞料或其它布料製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有不同規格的沿邊、布袢、綢腰帶、板帶、燈籠袖口、燈籠褲腳等。現代武術服裝亦有西式褲、短袖上衣等式樣,或鑲有不同色澤的裝飾品。

散手裁判器材

武術裁判用具、包括:(1)色別牌。由木質圓板和柄組成。圓板直徑20cm。柄長20cm.共需18塊.其中紅色6塊、黑色6炔、紅與黑各半6塊。(2)勸告牌。呈長方形,長15cm.寬5cm,黃色板面,上寫"勸告"兩字。(3)警告牌。呈長方形,大小同勸告牌.板面寫"警告"兩宇。(4)放牌架。用於放置色別牌、勸告牌和警告牌。長30cm,高10cm。散手比賽需紅色和黑色放牌架各一個。

散手護具

散手運動員裝備。用於保護身體關鍵部位的安全。包括;(1)護頭。以軟皮革、海綿等材料製成。有保護頭部不受損傷和減輕震盪的作用。(2)護胸。以軟皮革、人造革、海綿和帆布等材料製成.保護軀幹和抗擊減震。(3)護齒。由乳膠或可塑性塑料製成。比賽或練習時含入口中,用上下牙齒咬住.使牙齒不摩擦或不被擊傷。(4)護襠。以合金鋁、海綿、軟皮革、橡筋等材料製成。用於防護襠部,一般穿入短褲內。(5)護腿。以帆布、硬牛皮條、鬆緊布等材料製成,保護小腿脛骨。(6)拳套。用柔韌細膩光滑的羊皮製成,內襯墊有彈性的羊毛、鬃毛或兔子毛。比賽時,65公斤以下級別運動員配帶的拳套重量為8盎司(226.8g),70公斤以上級別運動員配帶的拳套重量為10盎司(283.5g)。整套護具的顏色必須相同,一般為紅、黑兩色,以利於裁判員識別隊員。

武術與易經

中國武術與古典文學,是同根同源的共生關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雙碧,堪稱雙子星座,同樣輝煌,同樣燦爛。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中國武術的濫觴,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發軔;文事與武備至少在兩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攜手而行;舞槍弄棒與吟詩作賦,很早就是被我們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養的兩個方面。歷史中,有無數的武術家本身就是文學家,而許許多多文學作品中也洋溢着武術的風采。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無先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現象。

一般來說,人們很少把武術與古典文學拿到一塊兒來談論,尤其是在學術討論會上;而我們也很少在各種出版物上,看到武術與古典文學兩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探討與論述。尤其在武術與古典文學聯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兩個鐵匠一樣,經過了數千年的加溫、淬火,共同鍛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這一點上,還沒有人發現、至少是沒有人明確地加以闡釋。當我驚奇地發現這一點時,我對武術與古典文學的敬意油然而生。恨不得在45歲的時候,開始聞雞起舞,鑿壁偷光。

《易經》誕生最早的武術觀念。

先秦時代的四書五經,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當作文學讀本來欣賞。《易經》開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翻成白話文,是"天體的運行剛健不輟,君子也應自強不息。"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是一位武術家對一位習武之人說的話。如果一個對中國武術情有獨鐘的外國人,問什麼是中華武術的精神,我們完全可以告訴他《易經》第一頁第一段的這個結句。"健",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剛強",另一個是"康強",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堅強,後者指身體和體質的健康。加上個"兒"字---健兒,就成了軍卒、壯士和劍客,劍客就是武術家。古樂府中有"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的詩句。

《易經》中,明確地談到武術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說的是「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這和現代人習武為健身、防身的觀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貞」中的「武人」——則是武術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剛健中正」說的是做人,也是練武。所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以及對宇宙與人生規律的論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確立,都對後世的武術發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一陰一陽之謂道。知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固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你把《易經》中的這些理念,說給現在八卦太極拳和八卦掌拳師,都像是在說他們行內的話。

奧運項目

武術已確定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特設項目,一共將會決出7枚金牌,其中武術套路5枚、男女散打各1枚。但是這7塊金牌不會占用奧運會的金牌名額,同時也不計入最終的獎牌榜。不過獲得武術冠軍的運動員,將會享受等同於奧運項目冠軍的待遇,而且所獲的金牌也將計入2009年的十一運會獎牌中。

儘管不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鑑於武術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國人對這一項目的關注,不比其他任何項目差。

武術表演設15塊金牌

據了解,此次特殊的奧運武術表演賽,共設置男女套路10枚金牌,男女散手5枚金牌。比賽的具體項目是,套路:男子長拳、男子南拳南棍全能、男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男子刀術棍術全能、男子槍術劍術全能、女子長拳、女子南拳南刀全能、女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女子刀術棍術全能、女子槍術劍術全能。散手:男子56公斤級、男子70公斤級、男子85公斤級、女子52公斤級、女子60公斤級。

37名中國選手參賽

中國參加本次武術表演的共37人,都來自於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共排練了四組節目,分別為兵器類、太極類、長拳類和藝術類。

參演者享受奧運選手待遇

雖然參加奧運武術表演的武術健兒們,身份並不是奧運參賽運動員,但為了迎接世界各國武術代表團的到來,奧運村為他們開闢了特別的區域,住宿和生活享受與奧運參賽選手同樣的待遇。18日,中國武術代表團已正式入住奧運村。而由於武術展示節目中要使用各種兵器,怕傷着觀眾,出於安全考慮,所有「兵器」要想進賽場,都非常不容易,得向奧組委、文化部層層申報,經過統一安檢才能順利入場。而部分「兵器」為了不傷害場地,還改用了木製品,如木刀、木劍等。

武術名人

陳王庭、陳長興、董海川、孫祿堂、楊露禪、吳鑒泉、李瑞東、倪增兆(名號掃帚星)

吳鍾 (字弘聲1733--1823回族,八極拳祖師)、李書文、劉雲樵、王正誼(大刀王五)、霍元甲

王隱林 (廣東十虎之俠家拳)、蘇黑虎 (廣東十虎之鐵沙掌)、黃麒英 (廣東十虎之無影腳)

黃澄可 (廣東十虎之九龍拳)、周泰 (廣東十虎之軟綿掌)、蘇乞兒 (廣東十虎之醉拳)

黎仁超 (廣東十虎之七星拳)、潭濟筠 (廣東十虎之鶴陽拳)、梁坤 (廣東十虎之鐵橋三)

陳鐵志 ( 廣東十虎之鷹爪王)、黃飛鴻、杜心武、萬籟聲、許世友 (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

顧汝章、岳飛、、關羽、趙雲、呂布、羅光玉 、丁子成 、王子平、李 泰、王鳳亭、常東升、馬鳳圖

李洛能(1808-1890著名武術家近代形意宗師 著有《形意拳譜》)、尚雲祥、郭雲深、張 監、梁贊

洪熙官、馬永貞、葉 問、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田秋信、劉根深 、李存義、程廷華、張占魁、王薌齋

趙道新、韓慕俠、姜容樵、王朝選、董心朗、李興美、李榮基(鷹爪拳名人)、鄧洪先、崔泓熙、崔龍述(韓式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嘉納治五郎、格雷西家族 、石井和義 、宮本武藏、阿里、 安東尼·馬庫斯(黑市拳比賽名人)

鄭新書、王星然

武術演員

近代中國(會功夫)比較著名的演員有: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洪金寶、吳京、劉家輝、吳樾、趙文卓、鄭佩佩、楊紫瓊、樊少皇、梁小龍、于承惠、于海、鄒兆龍、元華、元彪、元秋、狄龍、徐少強、計春華、周比利、許冠傑、黃日華、劉家輝、釋小龍、陳國坤、釋行宇、陳之輝、李奇龍、郝邵文、謝苗、曹駿、陳佳佳、谷文澤、等等。

武術流派

【國外武術流派一覽表】  

截拳道(截拳道是李小龍創立的,李小龍是中國人。但李小龍的國籍是美國,所以截拳道既是中國的 也是美國的)

巴西武術:

卡波耶拉(也叫巴西腿法、巴西戰舞)

巴西柔術:  考姆巴托(Kombato )

韓國格闘技:

跆拳道:花郎道、太手道、韓式合氣道

東南亞武術:

柬埔寨血斗(柬埔寨)

泰拳(泰國):斌道(也叫緬拳、緬甸拳,是緬甸的)

赫拉: 越武道、菲律賓魔杖(菲律賓塔里棍術、菲律賓的)、菲律賓拳(菲律賓的)

俄羅斯武術:俄式古典式摔跤、俄式自由式摔跤、俄式詠春拳、西斯特瑪(Systema )

桑搏(Sambo)、俄羅斯摔跤 、俄羅斯擒拿、

日本武術:

太氣拳(也叫日本意拳、日本大成拳。意拳是20世紀20年代時,武術名家王薌齋先生研創的一種實戰性很強的拳法,也稱「大成拳」。

澤井健一敗於王薌齋手下,他轉向王薌齋學習意拳。四十年代後期澤井健一回到日本宏揚意拳,並根據實際情況更名為太氣拳,日後被日本武術界公認為「武聖」)

空手道:糸東流空手道、肯波流空手道、極真空手道、松濤館流空手道、剛柔流空手道、和道流空手道、唐手

那裡手、首里手

合氣道:日本柔術、日本忍術、陰陽流拳法、擊劍道、居合道、棍道

柔道、

劍道

武術名言: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

弓道、弩道、剣道

少林寺流拳法 :陰陽流拳法空手術道 、大道塾空道 、真剣道 、拳道 、體道 、射道 、全射道 、時津流自成道

柔法 、柔法徹化拳 、新體道 、制圏道 、禪刀道 、刀道、太道 、御互道 、心體育道 、默比烏斯氣流法

美國格鬥技:美式拳擊、自由搏擊(也叫踢拳、踢拳道)、美式摔角

法國格鬥技:法國踢腿術

歐洲武術:古羅馬角斗

以色列武術:以色列自衛術、馬珈術、加拉夫自衛搏擊

英國武術:英式拳擊

土耳其武術:土耳其摔跤

印度武術:卡拉里帕亞多、施萊邦

琉球武術:琉球武道 、鍬術 、釵術 、首里手 、那覇手 、唐手 、御殿手 、泊手 、琉球棒術 、琉球雙節棍

琉球拐 、二丁鐮 、鐵甲

希臘武術:古希臘式搏擊

其他國家武術:克拉術 、西洋擊劍、西洋拳、Kampfringen 、

亞洲運動會項目

夏季項目 射箭 田徑 羽球 棒球 籃球 健美 棋類 保齡球 拳擊 輕艇 板球 檯球 自由車 運動舞蹈 跳水 龍舟 馬術 擊劍 足球 高爾夫 體操 手球 曲棍球 柔道 卡巴迪 空手道 現代五項 滑輪溜冰 划船 橄欖球 帆船 藤球 射擊 壘球 軟式網球 壁球 游泳 水上芭蕾 檯球 跆拳道 網球 鐵人三項 沙灘排球 排球 水球 舉重 角力 武術 冬季項目 高山滑雪 班迪球 冬季兩項 越野滑雪 冰壺 花式滑冰 自由式滑雪 冰球 短道競速滑冰 滑雪跳躍 滑雪定向 單板滑雪[1]

參考文獻

  1. 武術 - 中國經典技藝, 中華國雲網 , 2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