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步行去拜年(劉慶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步行去拜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步行去拜年》中國當代作家劉慶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步行去拜年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過新年有不少可期待的事,我們小孩子除了可以添一件盼望一年的新衣,獲得父母給的幾角壓歲錢,吃平時難以見到的好飯菜,滿村里跑着拾鞭炮之外,就是步行給親戚拜年。

正月初一的早飯之前先喝紅糖茶,預示着新年紅紅火火,再吃熱騰騰的餃子,預示着新年圓圓滿滿。然後在大人的帶領下,先給自家的爺爺奶奶拜年,再給旁門的爺爺奶奶拜年,接着給村子裡的伯伯娘娘們、叔叔嬸嬸們拜年,見面必問長輩:「爺爺奶奶新年好!」「給大爺大奶拜年了!」「大伯大娘身體好。」長輩們會歡歡喜喜地迎接着我們:「好,好,好!都好!」「托你們的福,俺身體好着哩!」「看到你們,大娘高興,快,屋裡坐。」長輩們拿出家裡早已準備好的瓜子、花生、麻葉、饊子等,熱情而大方地招待我們。拜年的大人一般是不吃的,我們小孩子則不客氣,隨手抓幾個嘗嘗,站在或坐在自家大人身邊,聽大人之間隨便聊一些家常話,趕忙告別。不然,後面的拜年隊伍趕來,屋裡就會水泄不通了。

如此拜了一個上午,吃過中午飯,在本門的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再開始給近門、遠門的哥哥嫂嫂拜年,送去真誠祝福,當然也會有玩笑話,如「祝嫂子越活越年輕(越漂亮)」,「祝嫂子多生兩個胖小子」等。在歡天喜地中,正月初一不知不覺地就到了晚上。吃過晚飯,我們小孩子早早地上床休息,以便第二天能天不亮就爬起來,好走更加遙遠的拜年裡程。

如果說初一的拜年是各門各戶在村子裡轉悠着拜年,走一天會累壞人,那正月初二至初六,乃至初十給親戚拜年,近的要走五六里路,遠的要走四五十里路,就更加累人,有時腳都會磨得起泡子。儘管路途遙遠,在大人的言傳身教下,我們已早早地知曉了親情一定要常常往來。老話講:「親戚走着就親,不走再親也不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正月初二天剛麻麻亮,我們從床上爬起來,利索地穿好衣服,簡單地洗兩把臉,提上父母準備好的果包子,就開始給親戚拜年。最先是給乾爹乾娘拜年,因為在農村有一個風俗習慣,乾爹乾娘要比姥家親。接着按照傳統順序給姥爺姥姥、舅舅妗子,姑姑姑父、姨娘姨夫等拜年,有時還要與父母一起,或者代表父母給太爺爺、太姥爺、舅爺、舅老爺、姑奶、姨奶、姑姥、姨姥等拜年。長輩們給壓腰錢是拜年時必不可少的,父母已經提前交代我們不能要,說老年人掙錢十分不易,於是長輩們追趕着我們給壓腰錢,我們拚命地向家裡方向跑,不讓他們追趕上。在回家的路上或到家以後,父母會誇我們是懂事的孩子,我們聽了父母的誇獎,要比得到壓腰錢還高興

當年給親戚拜年都是靠雙腳步行去、步行回,並沒有自行車可騎,更不要說電瓶車、汽車了。要是趕上了雨雪天,再加上冷冽刺骨的寒風,就要一路上踩着泥踏着雪,膠鞋在路上都能被泥吸掉數次,有時不小心雙腳還會踏進雪坑裡。而趕到了親戚家,看到了長輩們期盼的喜悅眼神,全身的疲勞片刻之間拋在了九霄雲外。給長輩們送去父母的問候,與長輩們嘮嘮家常,相互問寒問暖,親戚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農村家家戶戶大多購買了自行車,騎車拜年就比較流行了;近十多年來,更多的家庭有了轎車,拜年更方便快捷了。但是,我最懷念的還是步行給親戚拜年,雖然速度慢一些,過程也艱辛一些,但拜年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血濃於水,更能彰顯傳統年俗中那不可忘卻的弄弄親情。

時代在飛速發展,我們的腳步要實時實地的慢下來。步行拜年,何樂而不為呢?[1]

作者簡介

劉慶坤,阜陽市作協會員,潁州區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