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抹黑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正月十六抹黑節 |
中文名: 正月十六抹黑節 別 名: 「黑灰日」 節日時間: 正月十六 流行地區: 在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 |
抹黑節在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等少數民族中都有,他們分別稱為「抹黑日」、「黑灰日」或「抹黑節」,時間在正月十六。他們都認為正月十五是年節結束的界點,這天「天神歸界」,人間的新生活從正月十六開始。十六的清晨,早起的老人給尚未起床的兒孫腦門上抹一點鍋底黑灰。隨後,青年人走出家門以抹黑的方式互相祝福。他們認為這一天不把臉抹黑,那麼一年就不吉利。抹黑在這裡成為佑護生靈的節慶禮儀。[1]
尚黑習俗,在民間主要遺存在人生禮儀與節日慶典等民俗模式之中。臉面可以說是人體的第一部位,珍重臉面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露臉」與「丟臉」就成為關乎個人或群體榮譽的大事。「抹黑」的主要身體部位在人的面部,朝臉上抹黑在民間傳統中表達的是一種善意的祝願,是給人們的臉上添彩。「抹黑」這一具體習俗起於何時,殊難考定,但它源於黑色魔力應該說是沒有問題的,黑色在這裡代表的是喜慶的色彩。在鄂東英山誰家添了貴子,誰家的長輩就成了「抹黑」的對象,這種抹黑行為在那兒稱為「打喜」,主人被抹了大花臉,還高興地給人倒糖茶。鄂東在魏晉時曾有大批蠻人遷入,號稱五水蠻,五水蠻為巴人廩君之後,巴人屬戎羌系統,所以說鄂東「抹黑」風習有着非常古老的淵源。
在戎羌故地甘肅天水、青海大通的婚俗儀式中有「鬧公婆」的習俗,「鬧」的主要內容就是在公爹臉上抹鍋墨子,以祝福取樂(《青海風俗簡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山東無棣婚禮中「鬧婆婆」,客人朝婆婆臉上抹鍋底灰,婆婆高興,抹得越多,說明越有人緣(《山東民俗》,山東友誼書社,1988)。河南駐馬店也有同樣的抹黑習俗。
在人生禮儀中尤其是在婚禮中為什麼要給男方家庭的成員而不是當事人臉上「抹黑」,這也是一個惹人思索的有趣的民俗景觀,除了一般性的熱鬧與祝福外,它另有隱義,那就是祈請一種家族的生殖力量,以求子孫繁衍。在以家族為基礎的社會,婚姻不僅僅是新婚夫婦之間的私事,它關乎家族的存續,所以公婆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抹黑對象。此外一則民族志資料也生動說明了這一點,在瑤族除夕夜「跳堂舞」中,男的打起長鼓到另一房族去跳,這房族的姑娘就用鍋灰抹黑男人的臉,抹得越黑越吉利,象徵這個房族人丁的興旺,暗示着家族強盛(《中國象徵詞典》第195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表現形式
「抹黑」在節慶習俗中亦有着生動表現,在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等少數民族中都有抹黑節,他們分別稱為「抹黑日」、「黑灰日」或「抹黑節」,時間在正月十六。他們都認為正月十五是年節結束的界點,這天「天神歸界」,人間的新生活從正月十六開始。十六的清晨,早起的老人給尚未起床的兒孫腦門上抹一點鍋底黑灰。隨後,青年人走出家門以抹黑的方式互相祝福。他們認為這一天不把臉抹黑,那麼一年就不吉利(《黑龍江少數民族風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抹黑在這裡成為佑護生靈的節慶禮儀。
錫伯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其祖先是古代鮮卑人,居住在我國東北。錫伯族的一部分,在清朝遷徙到新疆。如今,生活在遼寧的錫伯族人民,其生活習慣和民間禮俗,都頗具特色。 抹黑節是新疆錫伯族(滿人後裔)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六的清晨,這種節日便開始了。據傳說,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以確保小麥的豐收,保佑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的特別早,把晚間準備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大家你追我趕的上 街往臉上抹黑,相互觀望,笑聲不止,十分有趣。也有成群結夥挨家串戶去抹黑的;有的早上還未來得及起床 ,就被抹的一臉黑的。見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先請安,後跪施禮,再向老人額頭上抹一小點黑,被抹上 黑是吉祥的象徵,可以避免災難,得到幸福。隨着社會文化的發展,「抹黑」已漸漸被廢除,「抹黑節」變成 男女青年的一種娛樂性活動。
習俗
人們清晨早早起來,年輕人就成群結隊,手裡拿着準備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鍋底煙的「庫肚苦」(布或氈片),挨家挨戶走,只要一遇上人,不分男女,捉住就往臉上抹。那些還沒起床的人,也會被人掀開了被子,抹個一團漆黑。錫伯族普遍尊敬老人。這一天如果遇見老人,必須先請安後下跪,在得到老人的允許後才能半跪着給老人抹一點點黑,或者由老人自己抹。按風俗,誰在這一天裡不往臉上抹黑,這一年他就會不吉利。據民間的傳說,抹黑節的用意是請求五穀之神免除莊稼的黑穗病,保證大豐收。
節日傳說
錫伯族過抹黑節由來已久。據說很久以前,住在一條小河邊的一戶勤勞夫婦救了一隻負傷的燕子。等燕子傷好後,這對老年夫婦便把它放回了大自然。過了不久,這隻燕子給這對老年夫婦銜來一粒飽滿晶亮的小麥種子。他們就把種子埋在院裡,讓其發芽成長。到秋天,這顆種子長成的禾苗每一節上都長滿了沉甸甸的穗,一粒種子竟收了一斗。第二年,這一斗種子竟收了十斗。喜訊傳開,遠近鄰舍都紛紛來借種。從此,錫伯人開始種小麥了。 巡天神知道這件事後,派他的神犬告諭大家,往後人吃麵粉,狗餵麩皮。有年春節,有個年輕媳婦把烙糊了的發麵餅子餵了狗。這下巡天神大怒,施神法把所有的小麥都變成了黑丹。全村人集體向巡天神祈求,請他恕罪。他們表示寧肯往自己臉上抹黑,也不願讓小麥變黑。巡天神被錫伯人的誠心所感動,收回了神法。但他臨走時,用手從麥根向上一捋,擠走了所有節上的穗子,只留了頂上的一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種的小麥只有一隻穗子的原由。 因為每逢正月十六日,正是巡天神來視察的日子,所以一到這天,錫伯人不等天亮就紛紛出門,往彼此臉上抹黑,好讓巡天神看見他們的誠心,免去小麥的黑穗病。這就是今天錫伯族抹黑節的來歷。
正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達斡爾族傳統節日「闊德格·烏都日」。 闊德格·烏都日」漢語意思是「抹黑節」。據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十六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按照達斡爾族的風俗,這一天族裡的長者都要早早起來,給每個族人的額上抹上一個黑點。年輕人手塗抹油的鍋底黑灰,爭相塗抹在對方臉上,以此互相取笑逗樂。因此,這天早晨,少男少女們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達斡爾人認為,這種抹黑娛樂,象徵着吉祥、好事不斷。
習俗
隨着身着艷麗民族服飾的達斡爾姑娘跳起的民族舞蹈《打酸奶》,「抹黑節」活動開始了。姑娘優美的舞姿引來一陣陣喝彩,高亢的歌聲讓大家陶醉。可是在欣賞了兩台舞蹈、一首歌曲後,記者納了悶:「怎麼還不見人們互相抹黑呢?」精彩的節目當然留在後面。跳着達斡爾族傳統祝酒舞蹈《哈肯買》的舞者們此時走下了舞台,融入了觀眾,向觀眾發出了共舞的邀請。正當記者盛情難卻要隨着姑娘們的舞蹈端起酒杯時,低頭赫然發現舞者們手中的道具酒碗裡居然盛着的是黑漆漆的鍋底灰!還沒等記者反應過來,額頭便被蜻蜓點水般的印上了一個黑點。顯然,作為客人,姑娘對記者是手下留情的,記者只聽見身後一個渾厚男聲驚訝地大喊「噢呦!」,一名達斡爾族漢子的臉上就被抹得一片烏黑。 當大傢伙兒明白了怎麼回事,最初的幾聲驚訝很快變成了連綿不絕的歡笑。不管你是穿着艷麗民族服裝的達族群眾,還是一身正裝的尊貴客人,此刻每個人都變成了「包公」。女人們團結起來,追得男人們滿場亂竄,只要被抓到了就摁在凳子上抹得滿臉烏黑。男人們不甘束手就擒,用手指再蹭上臉上的黑灰,抽空反抹一道。這天,臉越黑的人越是得意,因為祝福他的人也最多。即便是老年人,在這天同樣會「被黑」,只是這時娃娃們可不敢撒野,得先向長者施禮請安,然後才能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鏡子裡的老人臉黑心樂和,個個笑得開心。 直到幾碗黑灰都變成了人們臉上的歡笑和祝福,活動才告一段落。品嘗着用稷子米麵拌以糖和牛油壓成的「瓦特糕」和用發酵的稷子米麵揉好後捲成8字形用油炸成的「希日格樂」,達族特色民族食品讓記者既開了眼界又飽了口福。「我們小時候都是拿鍋灰拌上牛油,或是拿生土豆一切兩半,趁濕在煮飯用的大鐵鍋底像研墨一樣使勁磨一會兒,這樣抹在臉上又黑又亮,幾天都洗不掉。」臉被畫成花和尚的梅里斯達族學會理事長陶貴水告訴記者。 「『抹黑節』可不只是熱鬧,對達斡爾人來說其傳統意義也十分重要。在達斡爾傳統中,正月十五才是一年的終結,相當於除夕,新生活是從正月十六開始的,這一天相當於農曆新年。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都住上樓房,現在民間已經很少有狂歡式的抹黑了,但達斡爾人還會在『抹黑節』這一天相聚,互致問候、祝福,為家人、朋友象徵性地在額頭上點上一個黑點。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同胞們都太平無事、幸福安康。」
鄂倫春族抹黑節
正月十六這天,鄂倫春人用鍋底灰抹在臉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保平安。
這天,不論男女老少,兩手抹上鍋底灰,走家串戶相互抹臉。鄂倫春人是樂觀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現在話語的幽默與豁達,他們在深山密林中,會用很多方式排遣那種孤寂,他們也在尋找着各種快樂,像春祭、秋祭、祭太陽神、祭月亮神等,他們也會歡度一些節日,但這些節日大都與宗教有關,抹黑節就是其中一種。
各家大人孩子把鍋底灰用水或油攪拌,見到人就往臉上塗抹,這是為了趕鬼怯邪,鬼見到人臉黑就害怕被嚇跑了。這天一大早,人們想盡各種辦法把別人的臉抹黑,而想辦法不讓別人抹到,於是就形成了相互追逐、相互嬉戲的熱鬧祥和場面。
抹黑通常都是在平輩人之間進行。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有時也象徵性的抹一抹長輩,但在抹黑之前先向長輩下跪磕頭,先徵得長輩同意後才象徵性的往長輩的臉上抹一點黑,否則是不允許的,因為他們十分講究尊老愛幼。這天部落里很熱鬧,大家也都很快樂,逐漸使這項活動變成了節日。
抹臉時也有禁忌:子女不能給父親抹,大伯子與弟媳之間不能相互塗抹之外。
彝族的抹黑節
廣西隆林、西林一帶的彝族,在農曆新年或過節時,凡有姑表兄妹關係的男女青年,都在雙手上帶着鍋煙煤,遇見時雙方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以示深情和祝賀。除此以外,即使沒有姑表親屬關係,但族規允許互相可以婚配的人,也可以互相抹黑。來參加過節的客人及外民族的來賓,也會受到抹黑臉的接待,以示歡迎和祝福。
蒙古族抹黑節
「抹黑節」是松遼地區從事農業的蒙古族人的節日,時間也在正月十六日,其意為正月十五日新年結束就進入「黑月」,即將備耕務農。據說是因為莊稼出現「黑穗病」, 為了避免減產,人們便以抹黑的形式向天神祈禱。抹黑的儀式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太陽出山之前。青年人用蔥頭或白菜幫子沾油擦上鍋底灰,三五成群地走鄰串舍,向稱呼嫂子的婦女和年輕媳婦臉上抹黑,有的老人也為孩子抹額頭。外人往自己家媳婦臉上抹黑,老年人認為非常吉祥。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正月十六達斡爾族「抹黑節」,中國作家網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