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止馬鎮位於光澤縣西南部,東與鸞鳳鄉相靠,南與李坊鄉相接,西與江西省黎川縣、資溪縣相連,北與華橋鄉相鄰。1993年10月撤鄉建鎮,鎮政府設於止馬村,距縣城23公里。有10個行政村,105個自然村。止馬鎮交通便捷,閩北出閩入贛主幹道水杉公路穿境而過。實施道路硬化,實現了水泥路村村貫通。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6001公頃,常住人口11358人。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1]

中文名: 止馬鎮

外文名: Zhima Town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光澤縣

地理位置:光澤縣西南部

面 積: 16001 公頃

電話區號: 0599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1358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杉關隘

車牌代碼: 閩H

目錄

歷史沿革

止馬鎮在元代設大寺寨巡檢司。止馬鎮境域在明、清里都圖建制時,分屬于歸仁里的四都,沖霄里的八、九、十都,永福里的十一都;民國時期建止馬區;1933年曾曾劃入「閩贛」省東方縣。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設止馬區;1952年劃為二區;1955年復稱止馬區;1958年7月,撤銷區的建制,按原區範圍成立中心指導小組,同年10月撤銷中心指導小組,成立英雄人民公社;1959年4月撤銷英雄人民公社稱號,改稱止馬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為工委,同時將轄區內的大隊調整為13個小公社;1963年6月,撤銷工委,恢復區的建制;1964年撤區,改稱公社;1968年文革時,成立止馬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2年,從止馬公社劃出7個大隊,另設李坊公社,同時從華橋公社劃入虎塘、雙坑2個大隊歸止馬公社管轄,從此確定境域;1980年12月,撤銷公社革委會,改稱止馬人民公社管委會;1984年9月,撤銷公社管委會,恢復了鄉鎮建制,稱止馬鄉人民政府;1993年,7月11日撤鄉建鎮,成立止馬鎮人民政府,實行鎮管村制。全鎮轄有止馬、島石、親睦、仁厚、杉關、排下、水口、虎塘、雙坑、白門樓10個村民委員會102個村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地止馬村,位於縣城西南20公里,是與江西黎川縣交界的閩贛邊陲重鎮。

氣候物產

全鎮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攝氏17度,無霜期240天,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平均海拔304米。森林資源豐富,全鎮擁有林地面積19.3萬畝,其中毛竹0.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3%,全鎮耕地面積2.6萬畝,是光澤縣糧食主產區之一,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藥材、茶葉等,藥材種植面積13000畝,主要品種有白朮、厚朴、杜仲、半夏、元胡等,其中白朮年產量達150噸;種植茶葉7060畝,品種有福雲6號,福安大白茶等,年產綠茶400噸。淡水養殖80公頃,水資源豐富,發展水產養殖極為有利。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以後,止馬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發展,止馬鎮已邁入全縣較為富庶的鄉鎮之一。這裡流通活躍,商貿繁榮,占地4200平方米的邊界農貿市場,是閩贛邊界2鎮6鄉農副產品的重要集散地,年交易額達1800萬元。全鎮現有新老企業20家,外資企業3家,有林木加工、茶葉加工、淡水養殖等支柱企業100個,從事流通商貿個體工商戶360戶,中介服務組織26個。在經濟發展方面,止馬鎮圍繞「發展特色經濟,打造商貿旺鎮」的思路,在煙、茶、藥、邊貿等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全鎮2006年實現GTP1.3億元。2010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15億元,增長3.6%,其中農業總產值8923.2萬元,工業總產值2527.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34萬元;財政收入完成37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21.3元,增長4.49%。2016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347.5萬元,增長9.0%;工業總產值4300萬元,增長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886萬元,增長20.0%;財政總收入628.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25元,增長5.0%;農業總產值5790萬元;全鎮在建項目9個,預備項目5個,前期項目9個。

社會事業

全年共投資145.1萬元實施了亮化工程,共安裝太陽能路燈308盞;投資606萬元完善了農村飲水工程,涉及10個村37個點;共投資445.5萬元硬化各村通組道路22.25公里;投資1072.77萬元實施了止馬鎮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一、二期工程,現已順利通過驗收,投資1142.85萬元小流域治理第三期工程也正在實施當中;投入冬春修資金32萬元,涉及10個村;投資1220.88萬元完成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涉及全鎮十個村,新建引水壩18座,排洪渠27096.93米,引水渠24569.61米;投資29萬元完成了鎮村交通安保項目建設;投資200餘萬元建設完成了商貿城配套工程;投資80萬元的生豬定點屠宰場現已竣工,準備投入使用;投資837萬元建成了35千伏親源線,投資1060萬元建成35千伏親睦變電站,投資60萬元建成了杉關閩贛互供電網。文化教育事業也日趨進步,擁有一座建築面積650方米的文化站,內設放映廳、科技培訓中心和圖書室、閱覽室,棋藝室等設施,是群眾文化娛樂的中心場所。同時,公路沿線的7個村實現了光纖聯網。醫療衛生設施比較完善,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0個。鎮中學、中心小學教育基礎完善,教學環境優美,村級設有9個6年制完全小學,學生可全部實現就近就讀。止馬鎮水力資源豐富,是富屯溪上游,全鎮現建有大小水力發電站5座,裝機容量2390千瓦,水電設施不斷發展,電力供應保障穩定。郵電通訊設施完善。10個行政村均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開通了程控電話,隨時可同外地保持通訊聯繫,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寬鬆優質的投資環境。

城鎮建設

光澤縣南部經濟區,止馬鎮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和商貿流通為主的新型邊貿宜居小城鎮。鎮域人口規模近期人口為1.75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2%左右,遠期人口2.3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56%。規劃道路等級按主幹路—次幹道—支路兩級劃分,幹路形成「一橫一縱」的格局,並且在鎮區外圍形成環路。幹路橫斷面寬度為26米。次幹道橫斷面寬度為18米。支路斷面寬度分別為12米。

民生工作

全年,全鎮參加新農保人數8663人,領取養老金人數2275人,發放新農保養老金232萬元;參加新農合15426人,住院補償人數(含門診)11252人次,補償總金額530.78萬元;1至10月全鎮共發放城市低保金3.58萬元,農村低保及五保金145.69萬元,救濟補助資金17.44萬元;全年完成造林657畝,發放種糧農民農資綜合直補196.74萬元,落實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財政獎補資金73.55萬元。

自然資源

止馬鎮資源豐富,境內石板材、花崗岩、高嶺土、礦泉水等礦資源蘊藏量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水力資源豐富,是富屯溪上游,發展水產養殖極為有利,淡水養殖80公頃。

歷史人文

止馬鎮,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黃鎮成做古後,當地名士為紀念他,建「秋聲亭」與嚴羽的「詩話樓」並峙,成為一方人文勝地。

建築景觀

止馬鎮歷史悠久。相傳1633年,南宋年間,愛國將領韓世忠元帥到福建抗擊外來侵略,領兵鎮守杉關隘,守軍為防敵人矇混過關,規定凡經過此地的車馬都得停下來接受檢查,止馬地名因此得來。史稱「甌閩西戶」的「閩西第一關」光緒年間城牆就坐落於離鎮區2公里的杉關隘,是光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屯溪分支西溪穿鎮而過,沿岸風光秀麗,景致如畫,令人心馳神往。

榮譽記錄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視頻

止馬鎮:密織平安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