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歌行體是中國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一種由漢魏六朝樂府詩發展而來的詩歌體裁,它的文體特點是篇幅較長,善於抒情寫景,句式多變,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南朝鮑照(414?-466)在學習民歌基礎之上,創立了歌行體,唐代李白(701-762)、白居易(772-846)等也常用歌行體創作。
引例1
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樂府》) (那些盡情長詠,句式雜而不拘格律叫作「歌」;緩急自由,曲調稍緩但很流暢叫作「行」;二者兼而有之叫作「歌行」。)
引例2
歌行則放情長言,古詩則循守法度,故其句語格調亦不能同也。 (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古詩》) (歌行就是盡情長詠,古體詩則需要遵循一定規則,因此二者的句式、用語、體制、曲調也會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