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歌德自傳詩與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歌德自傳詩與真》,自傳性著作。約·歌德(見「浮士德」)著。本書由4部組成,第1部發表於1811年,第2部發表於1812年,第3部發表於1814年,第4部發表於1833年。中譯本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劉思慕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是歌德在晚年根據自己的回憶寫出來的,它敘述詩人26歲(1775年11月)到魏瑪以前的生活經歷,是詩人從童年到青年的一段時期的回憶錄。認為,傳記的首要任務「在於在時代關係中描述這個人,指出整個社會對他有多少地方是牴觸的或有幫助的,他怎樣從中形成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如果他是藝術家……他又怎樣把它反映出來。」要達到這種要求,作家就得認識自己和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從自己的狹小的私生活進入廣大的世界中,把直接或間接影響自己的眾多的非凡人物形象呈現出來。書中描繪了一些非凡人物,如赫爾德、默克、德累斯頓的鞋匠等的肖像,論述了德國18世紀中葉的文學。第2部的第7卷一般被認為是德國文學史著作中最早的一篇。在歌德的筆下,「狂飆突進」運動的作家克林格和倫茨,教育理論家巴西多,神秘論者和唯心主義者雅各比兄弟,基督教民主主義者和《人相學》的作者拉瓦特爾,宗教思想家榮格—斯蒂林格等等,個個栩栩如生,透過他們,可以看到當時德國精神生活的一般情況。論述了作者的社會和文學活動。歌德在第2部的卷首寫道:「一個人在青春時期所企望的,到晚年便得到豐收。」他在青春時期所企望的是順應革命歷史潮流,用改良的辦法打破德國的醜惡現狀,實現「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人民」的大同理想。表述寫作《葛茨·封·貝利欣根》和《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思想動機,晚年完成的著作,如《浮士德》、《哀格蒙特》等在他的青春時期的醞釀過程,構思以至動筆寫了初稿(《原浮士德》)。還表述了他的文藝思想的發展過程,論述了對不少的思想和文藝的評論。

本書和《歌德談話錄》一樣,是研究歌德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說後者紀錄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實踐的經驗的話,那麼前者記下了詩人由誕生到成長以至成熟的歷程。《詩與真》與其說是自傳,不如說是「形成小說」或反思小說。蘇聯文藝學家扎東斯基認為,《詩與真》開創了19和20世紀德國的教育小說(見扎東斯基《19世紀歐洲的現實主義》,第26頁)。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歌德自傳詩與真 相關視頻

《歌德談話錄》:大文豪歌德思想與智慧的巨大寶庫
復旦陳果哲學課-對死亡的理解,《歌德談話錄》你真的有看懂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