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欽努阿 • 阿契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欽努阿 • 阿契貝 Chinua Achebe,(1930年11月16日-2013年3月21日),本名阿爾伯特·奇努阿盧莫古·阿切貝(英語:Albert Chinụalụmọgụ Achebe),出身於奈及利亞東南部的伊博村落奧吉迪(Ogidi)的一個信仰新教的家庭,尼日利亞人利亞詩人、著名小說家和評論家。[1]

伊博人的傳統中,講故事十分普遍。阿契貝小時候他母親和姐姐Zinobia Uzoma就經常給他講故事,他對這些故事也十分歡喜。他父親掛在自家牆上的拼貼畫、年曆以及一些雜書——如《仲夏夜之夢》的簡易改寫本和《天路歷程》的伊博版,也使他受益匪淺。同時,他對村裡的那些傳統活動,比如經常舉辦的假面舞會頗感興趣,他在將來的小說中經常再現那些場景。

阿契貝在大學期間,就對世界宗教以及非洲土著文化發生了興趣,並且開始創作短篇小說。畢業以後,他就職於奈及利亞無線廣播電台,沒過多久就遷往大都會拉各斯。

1950年,代後期發表的《瓦解》引起了世人的矚目。阿切貝的小說關注伊博人的傳統、基督教的影響、以及殖民和後殖民時期的文化碰撞。他從伊博人傳統的口頭文學汲取營養,經常直接引用民間故事、諺語和名句。他還出版了許多短篇小說、兒童文學和隨筆集。

非洲文學之父

曾獲布克獎、大英國協詩歌獎等大獎,被英國、美國等國多所大學授予二十多個榮譽博士學位,入選「全球百名公共知識分子」。[2]

2013年3月21日,被認為是非洲文學之父的阿契貝逝世,他的成名作《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非洲文學中被最廣泛閱讀的作品。[3]

教育

1936年,阿切貝進入了飛利浦氏中央學校。學校無視他的抗議,讓他在兒童宗教班耗掉了一個星期時光,但他的才智很快被駐校教士發現,於是被調至更高的年級。一位老師稱他是班裡書法和閱讀能力最好的學生。他還參加每周的主日學及每月舉辦一次的福音派特別活動。有一次發生了大論戰,當時新教的反對者質問傳道師什麼是基督教教義。之後阿切貝將此次事件寫入了《瓦解》。

1944年,當阿切貝要升入中學時,他參加了位於奧尼查的聲望頗高的丹尼斯語文學校和座落於烏穆阿希亞的聲譽更高的政治公學的入學考試,並都獲得了通過。

政治公學的學術標準頗為嚴格,並且十分平等,純粹以個人能力為衡量標準來招學生。學校里通用英語,不僅是為了提高語言能力,而且是為了給來自不同語言地區的奈及利亞學生提供交流的便利。阿切貝後來說這要求他們「放棄自己不同的母語並且以殖民者的語言交談」。這規矩帶有強迫性,阿切貝回憶道他受到的頭一次懲罰便是用伊博語要另一個男孩遞肥皂。

在圖書館開始他的探索之旅

阿切貝開始在學校「美妙的圖書館」中開始他的探索之旅。在那兒他發現了布克·華盛頓的《超越奴役》——一位從前美國奴隸的自傳;阿切貝發現這本書故事的悲慘,並「看到了現實的另一面」。

他也讀古典小說,比如《格列佛遊記》、《大衛·科波菲爾》和《金銀島》,以及關於殖民地英雄事跡的故事,比如H·里德·哈格德的《冒險奇兵》、約翰·巴肯的《祭司王約翰》。

阿切貝後來回憶說,作為一名讀者,他「站在對抗土著人的白人角色一邊」甚至變得討厭黑人。「白人善良、公道、聰慧而且勇敢。與之相比,土著人兇惡、愚蠢、狡猾。我對他們厭惡透頂。」

大學

1948年,獨立前夜,奈及利亞開設了第一所大學。它一開始僅僅是一所大學學院(即現在的伊巴丹大學),是倫敦大學的夥伴學校。阿切貝在入學考試中獲得高分,獲得了學習醫學的獎學金。一年的勤奮學習過後,他覺得自然科學對他並不合適,故轉而學習英語、歷史和神學。由於他轉了專業,所以失掉了那份獎學金。不過政府和家庭繼續資助他,使他能夠完成學業。一開始學校英語教學水平就很高,校友中有不少著名作家。其中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爾·索因卡、小說家伊萊徹·阿馬迪、詩人、劇作家約翰·克拉克,以及詩人克里斯多福·奧基博

1950年阿切貝為《校園先驅》寫了篇短文《大學生之兩極》,這是他首次涉足寫作,用反語和幽默的手法稱讚了自己同學的智力。[26]隨後他又寫了幾篇關於學術自由和哲學的評論,發表在另一本校園刊物《名流》上。

1951學年度他成為《先驅》的編輯,並幹了兩年。

上大學時,阿切貝寫了他的首篇短篇小說《在鄉村教堂里》,這篇小說將基督教的習俗與奈及利亞農村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這種風格在他之後的作品中也有很多體現。他在伊巴丹時所寫的其他小說(包括《新舊秩序的衝突》、《死者之路》)探尋傳統與現代性間的矛盾,把目光投向兩者之間的對話與溝通。當Geoffrey Parrinder教授到大學裡開設了宗教比較課之後,阿切貝開始研究基督教歷史以及非洲傳統宗教。

阿切貝在伊巴丹學習期間,開始對歐洲人寫非洲的文學作品持批判態度。他閱讀了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卡里的小說《詹森先生》,這部小說描寫一名奈及利亞僱工保受英國店主的虐待,卻仍然心裡很快樂。阿切貝對作者對於非洲文化的無知十分不滿。他的一位同學告訴教授說該書唯一能夠讓人高興的地方就是主角詹森被射殺。

1953年,阿切貝結束了伊巴丹的學業,被授予二級學位。他為沒能拿到最高學位而惱火,並對畢業後何去何從感到不知所措。他回到了老家奧基迪。

開始他的長篇小說

回到奈及利亞後,阿切貝開始修改他的長篇小說(現在被叫作《瓦解》),題目取自葉芝《第二次降臨》中的詩句。[4]

1958年,阿切貝將他的小說送往好幾家出版社;一些出版社直接拒絕了,他們認為非洲作家的作品沒有市場價值。最後它被送Heinemann,那裡的主管開始時還很猶豫,直到剛從西非旅行回來的顧問Donald MacRae寫了一份簡明的報告:「這是二戰以來我所讀過的最好的小說」。

小說在奈及利亞的反響好壞參半。當希爾試圖在西非推銷該書時,他遭到了懷疑和嘲笑。伊巴丹大學的教職工覺得由他們的校友出一本能賣的小說是很好笑的。

有些讀者則報支持的態度;《黑人奧菲斯》登載的一篇評論寫道:「這本書在讀者面前完整的創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伊博人生活圖景,書中的人物和情節充分表現了一種仍保有在人們記憶中的但已不可挽回的消逝的生活方式。」

在書中,奧康考一直試圖擺脫父親——一個喜歡吹笛的經常欠債不還錢的懶漢的影響,而當白人傳教士來到他的烏莫非亞村時,各種矛盾和混亂愈演愈烈。

阿切貝通過探索文化衝突領域的問題,尤其是伊博傳統與基督教教義的碰撞,最終回歸到那些取材自親身經歷的早期小說的主體上去。

人道與種族

1967年,比亞法拉區脫離奈及利亞後,阿切貝成為比亞法拉獨立的堅定支持者並且出任新政權的委員。戰爭使平民深受其害,暴力和饑荒使得死亡持續蔓延,他向歐洲人和美國人尋求人道援助。

1970年,奈及利亞政府重新兼併該地區時,他參加了執政黨,但很快對他親眼所見腐化和歧視感到失望,又退出了該黨。他在1970年代到美國住了幾年,

1975年,他的演講《非洲印象: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種族偏見》成為大論戰的焦點,因為他批評約瑟夫·康拉德是一位「徹底的種族主義者」。

1990年,在奈及利亞的一場車禍使他半身殘廢,之後他又重回美國。長期在紐約哈德遜河畔的巴德學院擔任史蒂文森語言文學教授。

2013年3月21日,逝世。

家庭

妻子

克里斯蒂·阿切貝

阿切貝在NBS任職。在那兒他碰到了克里斯蒂·奧考莉,她是那兒土生土長的,剛加入NBS。她的一個朋友發現雖然她們同時被僱傭,但克里斯蒂的工資比她低一級,於是在克里斯蒂找到阿切貝理論,這樣他們第一次交談。克里斯蒂因闌尾手術而住院,她高興的看到阿切貝帶了好多禮物和雜誌來看她。

1953年10月22日,在伊巴丹大學內的復活日教堂舉辦了婚禮。克里斯蒂·阿切貝稱他們的婚姻充滿信任和相互理解,由於關心和交流之間的衝突,他們結合之初有時也會鬧矛盾。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婦倆慢慢學會了適應對方。

女兒

齊內羅Chinelo,(1962年6月11日- )。

二女兒

恩萬多,(1970年3月7日- )。

大兒子

伊凱楚克烏(1964年12月3日- )。

小兒子

齊迪(1967年5月24日- )。

成名作《瓦解》

1958年6月17日,Heinemann發售了2000套《瓦解》的精裝本。據出版商當時的雇員Alan Hill回憶,當時出版社根本沒準備好發行它。媒體普遍看好該書,評論家Walter Allen和小說家Angus Wilson也給予了積極評價。

三天之後,《泰晤士文學增刊》撰文說該書「真正成功的從內部視角表現了部落生活」,文學雜誌《時代與潮流》也稱「阿切貝的風格為有志於文學者樹立的榜樣」。

《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非洲文學中被最廣泛閱讀的作品。[5]

從一個非洲人的視角描寫了一個尼日利亞部落被殖民化的故事,打破了人們對非洲的傳統印象,生動地寫出了文化衝突和誤解帶來的重大影響。

生動的描述,宏大的敘事,悲劇性的結局,被稱為 「非洲文學的里程碑」。

《瓦解》經典語錄

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要經過一連串過渡的儀式,這些儀式使他和他的祖先愈來愈接近。

誠如長者所說,一個孩子只要把手洗幹凈,他就可以同皇帝一道吃飯。 他常常說,每當看到死人的嘴巴時,他心裏就想,一個人要是活着的時候不吃掉他的一份東西,那才愚蠢呢。

沒有你陪伴的我 連寂寞都笑我太墮落[6]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Things Fall Apart瓦解 (1958年)

No Longer at Ease動盪(1960年)

Arrow of God 神箭(1964年)

A Man of the People人民公僕(1966年)

上述四篇是著名的「奈及利亞四部曲」。

Anthills of the Savannah荒原蟻丘(1987年)

Hopes and Impediments : Selected Essays希望與困境

Home and Exile家園和流放

內戰時期的短篇小說

Girls At War戰地姑娘

The Sacrificial Eggs祭祖蛋

兒童故事

Chick and River契克與河

詩集

Beware Soul Brother當心,我心愛的兄弟

評論文集

Morning Yet on Creation Day : Essays創世日前的黎明

The Trouble with Nigeria奈及利亞的不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