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次韻十詩1-5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次韻十詩1-5詩

來自 國學薈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次韻十詩1-5詩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樓鑰

次韻十詩1-5詩南宋大臣、文學家樓鑰的作品之一。

樓鑰(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學家。字大防,又字啟伯,號攻媿主人,明州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1]

正文

懶學仙家煉大還,但欣晚節在林間。 鴛行免奏三千牘,駑駕難參十二閒。 短艇有時浮淥水,輕輿到處賞佳山。 莫言冷淡為生活,冷淡終然無後艱。

秋來病體費支吾,深閉柴門臥草廬。 藥裹多尋醫者問,酒樽寖與故人疏。 時須勉強陪來客,未免辛勤答遠書。 此外儒生真氣習,簡編猶欲趁三餘。

大率舟行岸自移,機緘何必更深思。 雨余坐見水三尺,雲淨喜看天四垂。 荷沼已殘霜後蓋,桂林初綻月邊枝。 閒中氣味深長甚,問卻西風總不知。

幸堪擊壤樂清時,衰病情懷百不宜。 只好灌畦陪漢叟,更欣學圃慕樊遲。 逢人草草須頃酒,得韻匆匆且和詩。 琴意高低尤自適,高山流水久心知。

甥舅相尋向酒邊,相忘情話更怡然。 人言難過雙延閣,自愧叨聯兩大天。 只覺光陰詩里過,何妨枕簟醉時眠。 此中別有真消息,莫為人間醒者傳。[2]

人物簡介

樓鑰,出身書香門第,母為汪思溫長女,是樓璩的三子。有兄長樓鐊、樓錫,與袁方、袁燮師事王默、李鴻漸、李若訥、鄭鍔等人。少好讀書,潛心經學,融貫史傳。[3],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及第。歷官溫州教授,起居郎兼中書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隨舅父賀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諡宣獻。袁燮寫有行狀。有子樓淳、樓濛(早夭)、樓潚、樓治,皆以蔭入仕。歷官溫州教授、樂清知縣、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資政殿學士、知太平州。 乾道間,以書狀官從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記敘途中所聞,成《北行日錄》。[4]

個人成就

藏書    樓鑰學宗朱熹,性喜藏書,築東樓於月湖畔,聚書逾萬卷。凡精槧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親手校讎。至晚年為得潘景憲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書,仍轉輾訪求,得而後快。歷幾十樓鑰《題徐鉉篆書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樓鑰《題徐鉉篆書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年之聚集,東樓藏書逾萬卷。內有樓鑰隨使金時所撰《北行日錄》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樓鑰名著《攻媿集》一百二十卷。時東樓經常接待讀者:「客有願傳者,輒欣然啟帙以授。」(光緒《鄞縣誌》)。「門前莫約頻來客,坐上見觀未見書。」(樓鑰詩句,王應麟札)。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東樓藏書終隨改朝換代而漸漸散失。至明末更全數敗落,舊宅多歸王家墩湯氏所有。

文學

樓鑰因長期供職於內廷,擅長內外製及書奏啟札之類應用文字。他博通經史,講求實學,在訓詁小學諸方面能縱貫古今,論述大多可信。其題跋文字尤以原原本本、證據分明而為後世所重。《北行日錄》為其早年作品,按日記敘使金時行程見聞,反映了中原殘破及人民生活的狀況,表現了傷時憂國的情緒。

他的詩中也有這種感情的流露,如「中原陸沉久,任責豈無人」(《泗洲道中》)、「膏腴滿荊棘,傷甚黍離離」(《靈壁道中》)。其寫景詠懷之佳作,古體詩多雄奇壯美,如《大龍湫》、《連雲亭望海中諸山》等,而近體詩則工於聲偶,往往流麗,如「行盡杉松三十里,看來樓閣幾由旬」(《同王原慶知道游天童》)、「一百五日麥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風」(《山行》)之句,皆為後人激賞。但餞送酬答,與人唱和而風格平庸的作品,為數也不少。

所著《攻媿集》,原為120卷,流傳中有所散佚,清四庫館臣復刪去「青詞」數卷,編定為今本112卷。前14卷為古、今體詩,以下為狀札、表箋、奏議、外內製、序記書啟、墓誌等應用文,末兩卷為《北行日錄》。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四部叢刊》影印聚珍本及《叢書集成》本。[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