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文古漢字之一,不常用。本義是被砍去或倒下的樹木再生的枝芽[1]

[]

niè,

同"櫱"。

筆畫數:20;

部首:木;

筆順編號:52332515141431121234

做名詞用

(1)本義:被砍去或倒下的樹木再生的枝芽

示例:

若顛本之有由櫱。――《書·盤庚上》

苞有三櫱。――《詩·商頌·長發》。朱注:"櫱,旁生萌櫱也。"

非無萌櫱之生焉。――《孟子·告子上》

尋木起於櫱栽。――《文選·張衡·東京賦》。注:"斬而復生曰櫱。"

又如:槎櫱(砍伐幼林)

(2)植物的芽

茶之佳品,芽櫱細微,不可多得。――王觀國《學林》

如:櫱芽(草木萌生的新芽)

做形容詞

通"糱"。高。

宋王築為櫱台。――《呂氏春秋·過理篇》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幹,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