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協和國民型華文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檳城協和國民型華文中學 |
---|
|
檳城協和國民型華文中學(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 Union,簡稱SMJK Union)是馬來西亞檳城州東北縣喬治市約路的一所國民型華文中學,同時也是全女子中學,於1939年成立。
校史
協和中學起源於1928年的"協和幼稚園",該園由一群熱心教育的教會人士,以油較路的美以美教會為校舍設立。首任校長為林素蓮女士,同年第一屆董事會相繼成立並由吳源和先生擔任主席。1935年董事部鑑於學生人數不斷地增加,便把校舍遷至一所位於惹蘭亞珍的洋樓,並易名為"協和學校"。1936年,學校增設幼稚園師範班,董事部也決定籌款以興建校舍,位於車水路的新校舍於1938年建竣。1939年,幼稚園師範班改制為初級中學。1941至1945年因太平洋戰爭,學校暫停運作,並由日軍占用。戰爭結束後由於設備不足及經濟蕭條,只有幼稚園及初小得以複課。到了1947年和1951年復辦高小和初中。1958年,協和小學接受政府津貼,改稱為"協和國民型華文小學"。自此,協和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的行政管理分開。1962年,中學部也接受政府津貼,改制為國民型華文中學。1963年,協和中學遷入位於約路的新校舍,並增辦高中一班。1965年,首屆高中32名學生畢業。1968年,協和校友會成立。1973年,協和中學家長教師協會成立。1976年,一名匿名善士捐獻中學部右鄰,一塊面積一萬多方尺位的地段以作為擴建中學新校舍之用。1977年,協和中學A座新校舍擴建完成,並有了新禮堂。1980年,協和中學升格為A型學校。1986年,由於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導致原有課室不敷使用,董事部於是決定籌款興建另一座中學新校舍。1990年,一座四層樓高的中學F座新校舍宣告落成。這座新校舍不僅擁有食堂、課室及家政室之外,還設有一個室內羽球場。1997年,學校開始籌建科學工藝樓,並在2000年啟用。2018年開始,協和女學生不再受短髮制度約束。[1]
參考文獻
- ↑ 新學年告別短髮制度 協和女中生可留長髮. 光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