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橫頭磡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橫頭磡邨
圖片來自xuite

橫頭磡邨英語:Wang Tau Hom Estate)原是一個徙置屋邨,位於香港九龍橫頭磡,即黃大仙西北部近龍翔道的位置,總共有26座,於1959至1961年期間建成。1980年代初香港政府開始計劃重建,建成現在的屋邨。新樓宇於1982年至1994年期間落成,現由卓安物業顧問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

介紹

在橫頭磡邨內的富強苑英語:Fu Keung Court)、嘉強苑英語:Ka Keung Court)和德強苑英語:Tak Keung Court)是居屋屋苑,由房委會總建築師(3)設計,於1991年至2001年期間落成。當中德強苑及富強苑均是樂富/橫頭磡綠表市場成交價最高的屋苑,也是九龍以至全香港綠表最高成交價最高的屋苑之一[1],未補地價每實呎成交價超過一萬港元。

歷史

徙置大廈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內地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香港政府沒有一個房屋政策來為低下階層而設的,所以很多難民在1949年後在山邊興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最終於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令5萬多人無家可歸,於是政府在原址興建29座徙置大廈,用以安置災民。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在石硤尾、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外,政府還在老虎岩(現稱樂富)及本邨現址興建徙置大廈,為低下階層提供穩定居所,今天本邨所有徙置大廈已拆卸,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

重建

1980年代初,政府開始為徙置區屋邨進行計劃重建。然而,七層高廉租屋(徙置大廈)的外形大多以長型設計,加上本邨的位置鄰近啟德機場,樓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大部份樓宇便使用了外觀較長而窄的相連長型樓宇設計,而本邨其中的宏光樓及宏顯樓,採用了相連長型樓宇類型中較少使用的「L」款的樓宇,相連長型L款樓宇全港公共屋邨中只有4座,還有大窩口邨的富秀樓及富平樓使用相連長型L款樓宇。而於1989年後才開始重建工程的樓宇,皆使用與外型與相連長型較相似的和諧三型樓宇設計。

而樂富中心附近的樂富邨宏康樓、宏逸樓、宏順樓、宏達樓、宏旭樓及宏樂樓,原址皆位於重建前的橫頭磡邨,重建後該樓宇仍屬橫頭磡邨的,樓宇興建期間亦以「宏」命名,唯因管理上需要於1991年改屬樂富邨

由於基層市民獲得政府以遠低於市價的價錢獲得廉價租用居所的權利,令基層市民無需像西九龍的基層一樣繳付高昂租金住板間房,反而公屋基層市民可以比私樓租客更容易累積財富,甚至將累積的財富給子女作首期,用作購買自置物業,提升社會階梯。可見香港政府對本區的房屋政策做得非常成功。

參考文獻

  1. 居屋德強苑實呎破萬創指標. 東網. 2015-05-19 [2019-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