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橄欖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橄欖山希伯來語作Har Ha-Zetim,阿拉伯語作Jabal at-Tur。巴勒斯坦一條多山峰的石灰岩山脊[1]。行政上在大耶路撒冷區內。在耶路撒冷舊城東面,之間隔汲淪(Kidron)溪谷。該山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山,在《聖經》及以後宗教文獻中屢見記載。橄欖山主峰通常指海拔808公尺(2,652呎)的南頂。海拔806公尺(2,645呎)的中峰上建有奧古斯塔維多利亞醫院。最高的北峰習稱斯科普(Scopus)山,海拔820公尺(2,694呎)。

中文名:橄欖山

外文名:希伯來語Har Ha-Zetim

地理位置:在耶路撒冷舊城東面

美 譽: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山

主峰海拔:820公尺

阿拉伯語:Jabal at-Tur

橄欖山介紹

Olives, Mount of

據記載,耶穌在死前一周從這裡進入耶路撒冷。4世紀起相繼落成多座基督教教堂和聖徒紀念堂。根據古猶太傳說,彌賽亞時代將在此山開始。因此,數世紀以來,該山坡成為猶太人最神聖的墓地。1925年該山斯科普山上建成希伯來大學。1929年建猶太國立和大學圖畫館。1934年建羅特希爾德-哈達薩(Rothschild-Hadassah)大學醫院。

橄欖山,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除分布舊城各區外,在這神聖城市的周邊,也是滿布聖經記載之所在。耶路撒冷以東的橄欖山,即耶穌曾經布道的地方,周圍遍植橄欖木。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種有名為「記憶」的迷迭香(Rosemary),旁邊的客西馬尼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Gethsemane)又叫苦悶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祭壇前的岩石磚說是耶穌被出賣後渡過最後一夜的地方。附近俄羅斯式教堂建築的是聖·瑪麗神女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旁有多米內斯·弗列維特禮拜堂(Chapel of Dominus Flevit),上方有座升天教堂(Church of Ascension),聽說留有耶穌升天時的腳印,不遠處的彼德·涅斯特教堂(Church of Peter Noster)裡面有以44國文字書寫的主禱文。此外還有聖母瑪利亞墓、西羅亞池(Pool of Siloah)....,都是頗具歷史意義的遺址。站在橄欖山高處遠眺,耶路撒冷的城市風貌盡收眼底。柳欖山雖遍布基督教聖跡,但是幾百年來埋葬猶太人的古老墓園也在山上,因此對猶太民族來說,此地亦是值得紀念的神聖之地。

與此同時,我國台灣釣魚台列島中的南小島與北小島合稱為「橄欖山」。

聖經中的橄欖山

《聖經》中首次提到橄欖山,是押沙龍叛亂時,大衛王從耶路撒冷逃出,蒙頭赤腳上了橄欖山。在舊約中另外只有一處提到橄欖山,就是在《撒迦利亞書》14章4節。不過,在列王紀上11:7; 列王紀下23:13; 尼希米記 8:15; 以西結書 11:23也都隱晦的提到了橄欖山。在新約中頻繁地提到橄欖山:馬太福音21:1、26:30等。在聖經時代,從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經過該山。根據聖經,耶穌站在橄欖山上為耶路撒冷悲嘆。

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多時間,教導他的門徒並且說預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欖山住宿,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橄欖山英文Olivet金山詞霸解釋為(聖經中的)橄欖山。

徒1:12 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裡回耶路撒冷去。Then returned they unto Jerusalem from the mount called Olivet, which is from Jerusalem a sabbath day's journey.

撒下15:30 大衛蒙頭赤腳上橄欖山,一面上,一面哭。跟隨他的人也都蒙頭哭着上去。

And David went up by the ascent of mount Olivet, and wept as he went up, and had his head covered, and he went barefoot: and all the people that was with him covered every man his head, and they went up, weeping as they went up.

橄欖山上的基督

橄欖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綠蔭環抱。「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榨橄欖」。Z女士指着精心護理的橄欖園:「這些樹都是與耶穌同一時代的,有的還更早……」 千年風霜磨礪的橄欖樹冠幾乎垂地,一些老邁樹杈老被木杆支撐着,似顫顫悠悠老年人手中的拐杖…… Z女士充滿激情的講解聖經新約上的一段記載:「耶穌用完了『最後的晚餐』,他預感到自己受難的時刻臨近了,便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他極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對上帝做了三次禱告後,逐漸恢復了勇氣和自信,決心坦然地接受未來的苦難。這時,猶大帶着祭司長等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按照約定的暗號:與誰親吻誰就是耶穌。當他走到耶穌跟前叫了一聲『老師!』並上前親吻後,耶穌說:『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隨後他被捕……」 公元4世紀,信徒在客西馬尼園建了一個聖壇,12世紀十字軍對它進行擴建,後聖壇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壞。現客西馬尼教堂是上世紀初在原來建築的遺址上修建的。

同陽光明媚形成強烈反差,堂內幽暗,仿佛耶穌被出賣那一夜的光景,肅穆之情油然而生。 幾位信徒在聖壇前瞻仰聖容,靜默禱告……

公元一世紀左右,在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地區出現了一個小的猶太教派別——拿撒勒派,意思是堅守教規教義的人。耶穌是該派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繼承了猶太教的教規和倫理思想,卻反對教中繁瑣的教規、禮儀和戒律,並認為這些是有悖於先知的教誨,無益於人們心靈的淨化。當時以色列全境都處於羅馬皇帝愷撒的獨裁統治之下,耶穌的傳教引起了設在以色列各省執政掌權的羅馬官員和猶太領袖的注意。按《聖經·新約》和《福音書》中的敘述,耶穌的被害是猶太祭司長用30枚銀幣買通了耶穌的門徒猶大,和羅馬總督彼拉多合謀殺害了耶穌。耶穌受難之後,其十二門徒繼續他的傳教,受難事件被賦予以更大的宗教意義。門徒中影響最大的保羅,衝破了傳教猶太教的狹隘性,使拿撒勒教派發展成為一門新的宗教,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就此而生。從基督教的誕生之日起就對猶太教和猶太人產生了極強的宗教敵對情緒,這種對峙局面一直延續至今啊。

視頻

以色列之旅~橄欖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