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橫帶鸚嘴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橫帶鸚嘴魚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橫帶鸚嘴魚,學名:Scarus scaber (Valenciennes, 1840),為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的一種魚類。其常生活於礁盤或礁邊緣。它體長可達37厘米,在1-20米深之海域生活。

簡介

鸚嘴魚。因為顏色和鸚鵡羽毛一樣絢麗多彩而聞名,雄魚的身體呈現綠橙或者綠紅兩種顏色,雄魚則是藍色和黃色相間,其體長圓形,頭短,嘴裡有很多小牙齒。它們嘴裡的堅硬的牙齒可以咬食粗硬的海藻、堅硬的珊瑚、多刺的海膽,即便是有毒的食物也照吃不誤鸚嘴魚主要生活在礁沙混合區,是肉食性動物,幼魚會模仿海藻碎屑隨着水流漂浮流動,受到驚嚇後會躲入沙子中,夜晚也會潛入沙子休息。它們會通過吃珊瑚,然後將無法消化的珊瑚或岩石排泄出來而形成沙。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鸚嘴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評價

皇后鸚嘴魚有一些神奇的本領,為了夜間能平穩地睡覺,入睡前,它們會從嘴裡吐出黏液,形成一個液繭,將自己包裹得像蠶寶寶一樣。這樣可以在敵人來犯時,給自己留出充足的逃生時間鸚嘴魚是鱸形目鸚嘴魚科魚兒的統稱,它們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較淺的海域。它們不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經常游弋於珊瑚礁、岩礁和海草間,用它們堅硬的「門牙」——齒板,去啃食附着在珊瑚礁、岩礁表面的藻類。它們偶爾也會吃小型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和碎屑等。而一些大型的種類,如駝峰大鸚嘴魚,則對珊瑚礁十分不「友好」,因為它們的食物來源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珊瑚的水體,所以經常啃食活珊瑚。即便如此,它們也並非「一無是處」——經它們消化的珊瑚骨骼是淺水礁區珊瑚砂的重要來源。[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