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榆林二章(袁延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榆林二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榆林二章》中國當代作家袁延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榆林二章

去歲延州把酒歡,日日高朋歡聚。別去經年音書杳。  

向後偶然相遇,情誼不復初。  

今日重修去年夢,塞上風光旖旎。  

鎮北台側紅石峽,凱歌樓下老街城,接續前緣否?    ——臨江仙·榆林聚

  胡馬西風鎮北台

早就聽聞古城榆林第一景鎮北台,不意採風第一站,就是聞名遐邇的鎮北高台!2021年9月27日一大早,我們一行近30人在榆林市殘聯安排下,乘車北上。約莫半小時,就抵達這座有着「萬里長城第一台」之稱的城台之下。抬眼望去,鎮北之台,台上無兵,無兵自無將。將軍鐵木真去邇,朱元障去邇,努爾哈赤去邇,來了蔣中正毛潤之。成王敗匪,兩下里沖衝殺殺,你來我往,不幾,塵埃落定,歷史定格在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賊遁王興,從此東方紅,旭日升,陽光灑滿神州大地。從此鎮北高台,無將鎮守亦鎮北。

「高台百尺上凌空,威鎮長城亘古雄」。無疑是對鎮北台的形象概括。鎮北台位於榆林城北約三公里處,據說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7年),屬明長城防禦體系的觀察哨站之一,更是長城西北要塞。高台呈正方形,分四層疊起,總高約30米。我們一行人在台下「萬里長城第一台」巨石臥碑前流連忘返,拍照留影后,隨着講解員前往城內。進了「款貢城」的城門,爬上一道磚石坡道,拾級而上,就到了底層台面,此層距二層台面約10米,四周相通,很是寬敞。據說過去這層周圍屋宇環列,為當年守台將士的營房,現房基、柱礎猶存。邁步而上,就上了第二層。方台上周長約一百米,東側洞開一門,可由內通至三層。洞門額題「向明」二字,字跡鐵劃銀鈎,遵勁有力,據說為明萬曆年間巡撫塗宗浚所書。抬眼第三層高約四五米,緩步而上,方台上周長約七八十米。第四層高約四米,周長六十餘米。鎮北台各層青磚包砌,邊牆砌有垛口,高近二米,並砌有瞭望口。青磚上苔痕班駁,古意蒼茫,顯得格外古樸和巍峨壯觀。我們一行只有一少部分人登臨台頂。在台上,無意間我抓拍了一張省殘聯宣文部主任王成憑欄遠眺照片,當晚為此填詞一首《感晃恩》:

塞上延綏鎮,胡塵遠遁。  

高樓入雲端,照面。  

街市潔淨,恍惚身京都。  

秋風勁吹面,客北行。  

回顧來徑,重山疊障。  

鎮北台,絕匈奴蹤跡。  

老街新姿,恍又回當年。  

見將軍蒙恬,鎮北樞。

鎮北台東側曾有同期所建的款貢城,款貢城西部台地建有「會盟館」,為駐守邊關的官員與蒙古部落首領或使臣進行洽談和交接文書的場所。東部較為寬闊的場地則是在定期交易日由蒙漢商旅群眾搭建帳篷,進行物品交易的集市。據說城周長有600多米,占地2公頃。城池險要,與鎮北台構成了完整的長城建築體系。台西南有明代易馬城遺址,面積約6.5公頃,是蒙漢民間自由貿易的城池,也是蒙漢民族和睦相處的歷史見證。

鎮北台曾是明代長城遺址中建築最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防禦體系之一,素有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和「萬里長城第一台」之稱。

今天,鎮北台孤零零的屹立在大漠曠野中。清初大文士楊蘊在《鎮北台春望》中曾有詩讚曰「關門直向大荒開,日日牛羊作市來」。古人描述的美景今天再也尋覓不到了。四周連一點長城的殘跡都尋覓不到,倒有點像是一座曾經過的巨大的烽火台。

置身這苔蘚斑斑的古塞台,一種懷古之情油然而生,那一幅幅歷史畫卷依稀浮現在我的眼前。遙想冷兵器熱血時代,邊塞高台、孤城、羌笛、笳聲,漠漠風沙,飄飄寒雲、南去飛雁……當是何等壯觀的一幅悲壯蒼涼、烽火刀兵的古塞畫卷啊!然而當各族和睦相處,蒙漢人民共同建立的互市又是別樣的繁華熱鬧。當年在那雄台高聳,軍卒肅立,旌旗招展,刀戟林立的肅穆場面下,「易馬城」里蒙漢互市,「萬騎輻輳」,蒙古牧民騎着駿馬,趕着牛、羊、駝和馱着各種皮毛,各地漢人則攜帶大量布匹、綢緞、食鹽、茶葉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裡,使這裡牛羊成群,帳包錯落,駝叫馬嘶,人聲鼎沸,一派蒙漢貿易的熱鬧景象不由也浮現在我的腦海。 站在鎮北台頂,心頭頓然生長出一股難以名狀的情感。透過垛口向南北張眼望去,看到的地貌環境差別非常大。貌似是以此台為界,將南北割裂成兩個不同世界。遙望東南,那片片林網農田,縱橫渠道,成行楊柳,以及那見證了古堡滄桑的榆林古城風貌、波光粼粼的榆溪河流和西沙樓房林立的新型現代化城市歷歷在目。向西北望去,則是一派塞外風光,極目天涯,雲山浩渺,大漠蒼茫,其間,幾行南遷大雁飛過,使人心曠神怡。 俯瞰台下,易馬城、款貢城遺址一覽無餘。再向遠眺,則使我唯一能想起的唯有「瀚海沙」三個字,地面平坦,沒有多少的起伏,一望無垠的除了沙甸還是沙甸,其間零星散落着一撮撮低矮的沙柳或幾棵胡揚。「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我一直很欣賞這句詩,覺得它很有氣勢,但是當親眼看見真正的「瀚海」時,還是感到震撼。回程車上,信手塗鴉在手機上寫了一首《鎮北台左》:

一台鎮北守延綏,

半峽清水奔東流。  

十萬天兵點將處,  

出世隱士清修地。  

新朋故友聚今日,  

且將清酒話桑麻。

走筆紅石峽

揮別鎮北台,上車又行,轉幾個彎,約莫幾分鐘的光景,就到了聲名遠播的紅石峽。

正值晌午,下車時,東日剛好整衝破連續多日的陰霾困囿,瞬間霞光萬道,心情也為之一振出奇的好。舉目環顧,但見山門外遊客寥落,除了我們這一行幾十人,周遭顯得悄無聲息。我們站在紅石峽的山門外,一邊等候檢票,一邊感受着千年古剎的莊嚴肅穆和品味着這裡空氣的清新與濕潤

從立在山門前的石碑簡介中,我第一次捕捉到了關於紅石峽的簡單知識。據記載古剎峭壁間有明清以來開鑿的石窟44個,窟內殿壁,碑石鑲嵌眾多。講解員介紹說窟內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題記,但在「破四舊」那個特殊年代盡遭破壞,現在看到的是後來重修。摩崖石刻首尾相連,約有160多處,有題詩、記功、記游、喻景、抒懷等等,內容豐富,草、隸、篆俱全,蒙文、漢文兼有。且筆法炯異,鐫刻刀法有別,因此被譽為我國露天書法藝術寶庫之一。

進入紅石峽,那穿峽而去的碧綠的溪流,那峭壁上錯落有致的石窟古剎,鬼斧神工的石刻題字,谷底清可見底的水流,構成了一幅塞上古樸清曠的優美畫卷。這壯麗的畫卷呵,一瞬間就熱情洋溢地撲進了我的懷抱

這時候,身邊的文友,這裡曾經是「秦時長城漢時關」的古戰場;曾經是宋代西夏李元昊政權的屯兵要塞。明嘉靖十一年,時任兵部尚書的唐龍(1477—1546)曾「屯兵紅石峽,斬將黑山城」;嘉靖二十五年,兵部侍郎兼總督三邊軍務的曾銑(1509—1548)也曾在此謀劃收復河套大業。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是陝北一處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著名景點。峽谷東西對峙,峭拔宏偉。峽內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蒼翠,群花競艷,景色極其優美。東崖為雄石寺,西崖為書法石刻。在東西石壁上參差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幾十處石窟。西岩峭壁的書法石刻尤其著名。

穿過寬僅盈尺的峭壁棧道,在一座石橋上抬眼北望,但見榆溪河聚積而成一面波光粼粼、浮光耀金的天然湖泊,一股清流溢出湖面,穿石而下,飛瀑湍流,水石相鼓,轟鳴如雷,不愧有「水簾飛雪,石洞棲雲」之稱。佇立橋頭,感受着波涌浪翻,雲滕霧罩,頗有「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壺口瀑布氣魄。登臨洞窟,又覺冷風撲面,涼爽宜人,暑氣頓消,歷來被譽為西北奇觀。洞口上方鐫刻「蛟窟龍窩」四個大字。那蒼勁有力的摩崖石刻,醒目耀眼,耐人尋味。

我和文友王國棟率先越峽而過,到達峽底的榆溪河灘,並在那裡洗了手,合影留念。當時心底冒出一個念頭:採風作業就叫「我在紅石峽洗過手」吧。

陝北不僅有驚濤拍岸、咆哮奔騰的九曲黃河,有蜿蜒起伏、枯骨斷殘的萬里長城;有莽莽蒼蒼、一望無際的丘陵、大漠;更有山綠水清、雕樑畫棟、底蘊深厚、宛如畫卷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合二為一的紅石峽。感謝省殘聯、省作協與榆林地方相關部門,正因為有了他們,才使我們這個群體有了一年一度的採風活動與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機會。此刻,和省文學基金會負責人王芳聞,張彩虹等文友閒坐山門,品味紅石峽,不由心潮澎湃,感懷莫名。

紅石峽在塞上,但又有別於塞上;紅石峽有沙,但那是被清流沖刷乾淨的河沙;紅石峽有山有樹,但卻是浸潤在水面的山和樹。紅石峽還有石洞、石刻、棧道,有佛有橋有角亭。於是,同樣的風,拂在身上,便有了別樣的感覺;同樣的空氣,在鼻端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其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北宋。這裡地形險要,歷代兵家據此屯兵築寨;先人鑿窟建寺,劈山開渠,興修水利;文人墨客藉此題刻,詠詩抒懷。於是,紅石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也就十分的豐富,十分的迷人。毫無疑問,它是奇山秀水、石窟古剎、長城要塞、水利設施合為一體的精華

離開紅石峽的時候,遠望對岸,但見峭壁折射出一種古樸的赫紅、那種厚重又蒼涼的色調,契合巍峨聳立的紅石峽,格外雄偉壯觀,如刀削斧劈,似鬼斧神工,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周圍長滿了鬱鬱蔥蔥的花草灌木,仿佛為紅石峽戴了一頂巨大的花冠,隨風飄舞,分外妖嬈。蒼涼中不乏生機,生機中不失厚重。一條清流遠淌,幽靜而遼遠,側面飛瀑的水流聲清脆悅耳。對此良辰美景,我們不由都紛紛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造化的神奇。[1]

作者簡介

袁延峰,陝西延安市人,中共黨員,陝西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