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風語(葉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樓觀風語》是中國當代作家葉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樓觀風語
拋開都市所有的繁華與喧囂,我空囊上路。
沿着千年古道,循着當年老子騎青牛的足跡,我一路向西,目的地是終南山。
終南山下。遠望,滿眼鬱鬱蔥蔥,霧嵐若縷縷輕紗,隨意斜裹在山腰;近處,茂林修竹,綠蔭蔽天,曲徑通幽。林間的小溪曲曲彎彎,時隱時現。時不時傳來幾聲清脆的鳥叫,輕啄着周圍偌大的寂靜。我忍不住側耳傾聽——只有靜。微風輕拂,一陣涼意襲來,浸入肌骨。瞬息,一切又重陷於幽靜。我喜歡這樣的靜,純粹,透徹。
樓觀台坐北朝南,依偎在巍峨秀麗的秦嶺北麓終南山之中。這裡號稱「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勝跡,史稱「仙都」。 其中的終南山,就是我們常說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中的南山,蘊涵健康長壽之意。古人亦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疊翠,以樓觀為最佳。」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傳說在西周時期,有個叫尹喜的關令於此結草為樓,觀星望氣,樓觀台因而得此名。老子李耳西遊入秦,被邀至樓觀講道說經。樓觀台里有一個叫說經台的地方,傳說就是老子當年講經的地方。這段美麗的傳說為秀峰翠嶺更增添了幾許仙氣。
一階階石階,向遠處無限延伸,消失在山林盡頭。不知名的落葉鋪滿了台階。想起在網上看到的,一些人放棄在都市的工作機會,來到終南山,在此蓋房種田,深入簡出,過着一種歸隱的田園生活——簡陋的住房,簡單的生活,僅能滿足最低生存的條件。在這大自然之中,他們與山林為伴,和鳥兒相語,以甘泉為釀,采晨露以飲——心靈因此得以慰藉,靈魂從此回歸寧靜。生命越喧囂,人越容易迷失。也許,只有來到這裡,真切感受終南山的一草一木,才會真正地頓悟生命的本質。每個人都是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這種近乎原始的禪意生活,讓生命愈趨於至簡的本質——更加澄澈透明,卻又充盈快樂。我羨慕嚮往選擇純粹地活着,但也只能是嚮往而已。畢竟,世俗的牽絆早已如無形的牢籠,緊箍着每個人。
欣喜之餘,我快步拾級而上,不到十幾分鐘,雙腿便覺得有些酸麻。我的心頭,蓄滿了誠意。仰望山頂,遙想千年之前的智者老子,正透過時光之隙笑看天下眾生。我不覺又加快了腳步。山風掠過樹尖,瞬間,陽光從枝葉間隙一股腦兒地嘩啦啦灑向台階,我踩着陽光一步步向上。
山氣清新而溫潤,身體也覺輕盈了許多。微風輕梳翠葉,竹林婆娑多姿,山間煙雲氤氳。隱隱間,絲絲細語若在耳際。我駐足細聽,是風的聲音,輕柔舒緩又清晰可辨。
終於看見「說經台」三個鎦金大字了。說經台雖處山之陰,但卻盡得其陽,翠竹環抱,古木參天,秀巒蔥鬱,給人一種幽深曠遠之感。這裡海拔僅580米的小山台因老子的說經而不平凡了。也許正是這南依秦嶺,北瞰渭水的風水寶地,最終讓老子選擇了這裡,想必是這裡的山水讓老子的心靈找到了棲息。《道德經》成就了樓觀台,樓觀台也成就了《道德經》。
隱約間,一陣清風迎面撲來,莫不是老子的道骨仙風?或許,這清風從幾千年前就開始了跋涉,它是否穿越了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塞,盛唐的天空?不然連宋代的蘇軾都曾感嘆道:「此台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這清風蕩滌着身上殘留的浮躁,一時間,心凝神釋,頓覺澄澈透明,與萬化冥合,。
五千言的道德經,沐浴着千年的歷史時光,如今仍字字珠璣,散發着智慧的光芒。老子的「道法自然」,不論是遠古還是現在,都萌發着鮮活的生命力。今天,我空囊而來,不就是渴望疲憊枯竭的心靈得到自然的沐浴與滋養嗎?物貴自然,人貴自然,而自然和諧,既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現今社會發展的主導思想。
耳際仿佛傳來了那渾厚而悠遠的聲音:「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想起登山的情景,登山之初人們大多腳步輕盈,急速前進。而不到幾步,就氣喘吁吁了。接着,大多人就一點點地放棄堅持,一點點地妥協,能堅持到山頂一覽勝景的又能有幾人呢?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老子的諄諄之語猶在耳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寥寥數語,老子卻道出了人生真諦。
對於名與利,老子智慧地闡釋,讓多少凡夫俗子能從中頓悟。凡事順其自然,遵循自然之道,那人生的苦惱又怎會何其多呢?這些話語猶如清泉淌過心田,似清風拂過倦容,我細細地品味着。
站在說經台上,抬眼望去,好一個幽深的曠谷林海!周圍的一切幾乎全被綠色淹沒了。夾雜着草木清香的山氣,讓人神清氣爽。一樹樹不知名的花朵,隨風搖曳。每年,在這裡,它們如約靜靜地綻放,然後默默地凋零。它們在靜候着什麼,還是在憧憬着什麼?一輪又一輪的春夏秋冬,一日復一日的明月清風,這一片亘古的寧靜,成為永恆的風景。
說經台前院,有兩個對峙的小亭,八卦懸頂,兩亭下豎立着石碑,碑上刻的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隸書「上善池」三字,取意「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啊,人生若能做到如此至境,才會真正擁有大境界、大體驗和大歡欣了。
不覺間來到百竹園,我最喜歡竹子。眼前竹林鬱鬱蔥蔥,地面陽光點點,映着磚鋪小徑上泛起的隱隱青苔,婉轉的鳥鳴更增添了幾許雅靜,這真是悟道修真的好去處。賞竹愛竹,古今皆然。蘇東坡就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虛心拔節,婆娑清矍,不正是竹子的魅力?難怪當年在這裡當縣尉的白居易也吟出了:「日暖愛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橋頭」的詩句來。我想,那陣風一定在這裡駐足過。白居易也聽懂了風語。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說:「中國人的特性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是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如果沒有了道教,就像一棵大樹沒有根一樣。」根在葉就茂。深深紮根於千年歷史土壤中的根,不知滋養了這一方土地上的多少靈魂。我慶幸,自己尋到了這裡。
要離開了,我回望說經台,它早已隱沒在一片綠色之中。一陣風過,周圍悄然無聲。 [1]
作者簡介
葉靈,本名鄭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