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楊慶,基督教浸信會教會在華建立後的第一位華人牧師;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浸信會(英語:Baptist Churches,又稱浸禮會),基督新教[1]主要宗派之一。十七世紀上半葉產生於英國以及在荷蘭的英國流亡者中。當時屬清教徒中的獨立派。反對給兒童行洗禮,主張教徒成年後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為「浸禮」,故名。並主張獨立自主,反對英國國教和政府對地方教會的幹涉[2]

簡介

楊慶是廣東中山縣人,在澳門長大,自幼天資聰穎。1836年8月,美國浸信會宣教先驅叔未士牧師(John Lewis Shuck)和他的新婚妻子何顯理(Henrietta Hall)女士開始在澳宣教,並開辦學校,收容、教養中國兒童。這些學童多是孤苦無依的窮孩子,有的是流落街頭的孤兒,有的是忍飢挨餓,挨打受罵的婢女,楊慶就是其中的一個。當時,澳門的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宣教士多抱排拒的態度。但叔未士夫婦卻不辭辛苦地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在這些窮苦孩子身上。不久,楊慶接受了福音真道,並由叔牧師為他施浸,成為一個基督徒,這是叔未士來華宣教所結的第一個福音果子。日後,楊慶成為叔未士宣教工場上一位最得力的華人助手。叔未士對他的倚重,猶如馬禮遜倚重他第一個華人助手梁發一樣。

1844年冬,叔未士前往廣州宣教,與羅孝全牧師(Issachar Jacox Roberts)一起,在聯興街租賃一所房屋作為佈道所,並以此為基址,開始對外宣教工作。當時由於受鴉片戰爭的影響,宣教處處受到抵拒,舉步維艱。為了盡快在廣東人中間推展宣教事工,他們很需要一位廣東籍的助手幫持,於是叔未士便邀請楊慶前來與他同工。楊慶遂撇下自己在澳門的事業,毅然離開親朋好友,應召前往廣州,以一個傳道人的身份,和叔未士牧師等人戮力同心,排除萬難,拓展福音聖工。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們終於在廣州建立起第一個浸信會教會,故稱之為「第一浸信會」。

1845年10月,楊慶隨叔未士前往美國,一面進修神學,一面為中國宣教事業籌款,亦常常跟隨叔未士外出旅行佈道。所至之處,頗受教會歡迎。兩年後,楊慶隨叔未士重返中國,在廣州探訪久別的教會和會友後,即與叔未士一道遠赴上海開闢新的宣教工場。經過幾年的辛勤勞苦,他們在上海建立了浸信會教會,楊慶被按立為該教會的牧師,從而成為中國基督教浸信會的首位華人牧師。

當時在中國社會傳福音非常艱難,因為儒家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佛教亦已先入為主,加之清政府因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盲目排外,民間的排外、仇外情緒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於是西方宣教士被稱為「洋鬼子」,基督教被視為「洋教」或「鬼子教」,故中國傳道人和信徒也就被視為「洋奴」,就像在耶穌時代,猶太人眼中的稅吏和罪人一樣。在這樣的社會、文化及宗教背景下傳福音,若非有極大的信心與愛心,以及超常的忍耐力,是很難有所成就的。楊慶牧師以其堅定的信心,基督的愛心,深厚的涵養,並忍耐與謙和的態度,來面對惡劣的環境,甚至猛烈的攻擊。許多人,甚至有些愚頑之人,都被他的慈愛與真誠所感化,因此,他被西方宣教士譽為「被主耶穌改變後的使徒約翰」。

數年後,楊慶再度回到廣州傳道,除了每禮拜日必去沙面向工人佈道外,周間幾乎每天都在八約浸信會教堂內佈道,數十年如一日,勤作不輟,實為廣東基督教浸信會教會的開拓者和良牧。楊慶也是一位愛國的牧師,受其愛國精神所影響,其子英才一面行醫,一面從事革命活動,後為清政府拘捕入獄,受盡酷刑,寧死不屈,成為早期的革命志士之一。

在《浸會在華佈道百年略史》一書中,對楊慶牧師的一生做出真實、扼要地概括與評價:「前在一八四四年助叔、羅二牧進行聯興街講堂教務,及在一八五六年英法聯軍攻廣州時受託付維持教會的楊慶,可說是華南浸會最初的傳道家之一。他是中山縣人,有學問,有眼光,信主後以勇敢的違背舊俗,忠熱的宣揚真道,大為叔未士所賞識。叔未士在一八四五年攜帶他到美國時,他曾參加那在雷基蒙城(Richmond)所開三年一次的大聯會,並曾和叔未士遊歷眾教會,對教會演講,聽眾達五千餘人,多有大受感動的。後同叔未士於一八四七年回中國時,被一個在上海的浸會立為牧師,從此與晏馬太、叔未士、黃梅同工若干年,以後又回廣州服務。雷基蒙大學校圖書館壁上有油畫繪他的肖像,用作紀念。」 誠如所記,在美國雷基蒙大學圖書館的牆壁上,確有一幅頭戴瓜皮小帽,身穿藍布長袍的中國人的肖像畫,他就是楊慶牧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