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石蓮 (景天科 石蓮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石蓮 (景天科 石蓮屬植物))
目錄
石蓮(學名:Sinocrassula indica A.Berger)
別名因地卡,為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無毛,具鬚根。花莖高15-60厘米,直立,常被微乳頭狀突起。莖生葉互生,寬倒披針狀線形至近倒卵形。分布於中國陝,甘,湘,鄂,川,黔,桂,滇,藏等地區。
注意:石蓮不等於擬石蓮花屬植物。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石蓮
- 拉丁學名: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Berger
- 別 稱:寶石花、因地卡
- 二 名 法:Sinocrassula indica
- 界 :植物界
- 門 :木賊門
- 亞 門:木賊亞門
- 綱 :木蘭綱
- 亞 綱:薔薇亞綱
- 目 :虎耳草目
- 科 :景天科
- 亞 科:長生草亞科
- 屬 :石蓮屬
- 種 :石蓮
- 分布區域:主產湖南、湖北、福建、江蘇、浙江、江西
形態特徵
基生葉蓮座狀,匙狀長圓形,長3.5-6厘米,寬1-1.5厘米;莖生葉互生,寬倒披針狀線形至近倒卵形,上部的漸縮小,長2.5-3厘米,寬4-10毫米,漸尖。
花序圓錐狀或近傘房狀,總梗長5-6厘米;苞片似葉而小;萼片5,寬三角形,長2毫米,寬1毫米,先端稍急尖,花瓣5,紅色,披針形至卵形,長4-5毫米,寬2毫米,先端常反折;雄蕊5,長3-4毫米;鱗片5,正方形,長0.5毫米,先端有微缺;心皮5,基部0.5-1毫米合生,卵形,長2.5-3毫米,先端急狹,花柱長不及1毫米。蓇葖的喙反曲;種子平滑。花期7-10月。
主要變種
var. forrestii
圓葉石蓮(變種)石蓮福氏變種(植物分類學報增刊)
植株高30-60厘米,下部葉及中部葉對生,上部的互生,全部葉為卵狀近圓形,先端寬急尖。花黃色。花期11月。產雲南西北部碧江西岸的高黎貢山至瀾滄江的小維西至茨中一帶(模式產地)。生於海拔1000-3000米的石上。未見標本,根據文獻描述。
var. luteorubra
黃花石蓮(變種)
植株高10-18厘米。花較原變種較大;萼片紅色,三角狀披針形,長4毫米,寬1.5毫米,先端漸尖;花瓣淡黃色,先端紅色,披針形,長5-5.5毫米,寬1.5毫米,先端漸尖;雄蕊5,長4.5毫米,花葯黃色;鱗片四方形,長0.75毫米,寬0.6毫米,先端有微缺;心皮線形,連花柱在內長3-4.5毫米。花期8月。產雲南貢山。生於海拔3700米的干石礫坡上。副模式標本存在中山大學生物系標本室。
var. obtusifolia
鈍葉石蓮(變種)石蓮鈍葉變種(植物分類學報增刊)
植株高8-9厘米,全株無毛。蓮座直徑4.5-5.2厘米;葉密生,匙狀長圓形,長8-12毫米,寬3-3.5毫米,先端鈍。花莖高4-8.5厘米;葉互生,線狀匙形,先端稍鈍。傘房花序小,花少數,長1.4-2厘米,寬1.4-2厘米;萼片長3.5-4毫米;花瓣淺紅色,卵形,長5毫米,直立;雄蕊5,鱗片長0.6毫米,寬0.7毫米;心皮卵形,長5.2毫米,基部1.5毫米合生,花柱長1.9-2.5毫米,先端彎曲。花期7月。產雲南麗江縣以東金沙江岸。生於海拔2300米處。未見標本,根據原始文獻描述。
var. serrata
鋸葉石蓮(變種)石蓮鋸葉變種(植物分類學報增刊)
本變種葉上部有漸尖的鋸齒。莖和花無毛,葉被毛。產四川成都至康定之間(模式產地)。未見標本,根據文獻描述。
var. viridiflora
綠花石蓮(變種)綠花石蓮花、石燈台(秦嶺植物志)
一年生草本。根短而須狀。花莖直立或弓曲,高13-20厘米,分枝。基生葉蓮座狀,匙狀長圓形,先端尖。莖生葉倒披針形,長2.5-4厘米,寬5-8毫米,先端尖,基部漸狹,無柄。花序圓錐狀或傘房狀,有長的總花梗。花梗長;萼片5,三角形至卵形,長2毫米,先端尖;花瓣5,綠黃色,寬披針形至狹卵形,長2.5毫米,先端鈍或近尖;雄蕊5,長1.5-2毫米;鱗片5,近橫長方形,長0.5毫米,寬0.7毫米,先端鈍;心皮5,長圓形,長2.5毫米,花柱長0.4-0.5毫米在內,心皮基部稍合生。蓇葖有種子12-20粒;種子長圓形,長0.7毫米,褐色,有縱紋。花期9月,果期10月。
產四川、陝西南部。生於海拔500-1200米的河岸及山坡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陝西紫陽。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石蓮是常見的多漿植物,葉片蓮座狀排列,肥厚如翠玉,姿態秀麗,形狀池中蓮花,觀賞價值較高。盆栽是室內綠色裝飾的佳品,也可地栽用於花境點綴。石蓮花株形奇特,宛如玉石雕刻成的蓮花座,華麗雅致,四季碧翠,深受大家的喜愛。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可露地配植或點綴在花壇邊緣、岩石孔隙間,北方則盆栽觀賞,是布置客廳、書房等幾桌的上好植物材料。 [1]
藥用價值
*服用有風險,切勿在無專業醫師指導的情況下擅自攝入、服用
石蓮全草入藥,味甘、淡,性涼。有清熱解毒、提傷止痛、止血止痢之效,可治咽喉腫痛、痢疾、崩漏、便血,外用治瘡瘍久不收口及燒、燙傷。為滋陰益氣藥、散瘀消腫藥。用法用量:煎湯,30-50g,外用時取適量,搗敷。治跌打損傷及外傷腫痛(湖北西部),或作清熱、消炎用(廣西、雲南)。(《中華本草》)
【藏藥】年托巴:全草用於瀉痢,便血,子宮出血,外用治諸瘡《藏本草》。
【普米藥】卡耙:莖、葉用於肺熱咳嗽,肺結核,肺炎,支氣管炎,瘡癰,骨折,蛇咬傷。
【土家藥】虎牙草,虎牙半枝,鼠牙還陽:全草用於跌打損傷,便血,吐血,外傷出血,蛇狗咬傷等;外治牛皮癬。
石蓮 (中藥)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節莖石仙桃的全草。拉丁植物名:Pholidota articulata Lindl.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涼。
功能主治:滋陰益氣;散瘀消腫。主肺虛咳嗽;子宮脫垂;頭暈;頭痛;遺精;白帶;癰瘡腫毒;跌打損傷;骨折筋傷。
生態環境:附生於海拔800-2700m的山坡常綠闊葉林中樹立或溝谷岩石上。 [2]
化學成份
含黃菲素(flavidin),異黃菲靈(isoflavidinin),異氧代黃菲靈(isooxoflavidinin),D-葡萄糖(D-glucose),鼠李糖(rhamnose),D-木糖(D-xylose),果糖(fruct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棉子糖(raffin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