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白花映山紅 (植物物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白花映山紅 (植物物種))

白花映山紅 (植物物種)

白花映山紅常綠或半常綠的多枝灌木,高2~3米。幼枝具灰色粗毛。單葉近輪生;革質;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3~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白花映山紅
  • 別 稱:白杜鵑花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種 :白花映山紅

形態特徵

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

常綠或半常綠的多枝灌木,高2~3米。幼枝具灰色粗毛。單葉近輪生;革質;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3~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灰褐色伏毛,下面青綠色,被棕褐色伏毛,葉脈上尤多;葉柄具灰褐色伏毛.花1~3朵頂生,有芳香;萼片5,披針形,綠色,長約1.5厘米,有腺毛與絨毛;花冠白色,闊漏斗形,徑4~5厘米,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5~10,花絲細長,近基部有腺毛,花葯紫色;子房上位,每室具多數胚珠,花柱細長,長約4厘米,柱頭頭狀,具絨毛。蒴果有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 【出處】《四川中藥志》
  • 【拼音名】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
  • 【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照山白(《華北經濟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

主要價值

化學成分

花含杜鵑黃甙和少量的杜鵑黃素。葉含多種黃酮類:有槲皮素、棉花皮素,山柰酚、楊梅樹皮素、杜鵑黃素和二氫槲皮素。另含杜鵑醇、對-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香莢蘭酸和丁香酸。 此外,從該植物中還發現鄰-歡?杷帷?

白花映山紅-採集

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 [1]

功能主治

和血,散瘀。治吐血,腸風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損傷。

* ①《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症,去風寒,和血。梗葉同仙人對坐草,洗風火瘡。

*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根及花:通經散瘀,治白帶。

* ③《四川中藥志》:花及根:治吐血紅崩,赤白痢下,腸風下血及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中毒

白杜鵑花如作野菜食用,常易發生中毒。曾報道一家4口因吃白杜鵑花而中毒,每人服食2~8兩不等。食後1~2小時,4人相繼發病,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心慌、頭昏、眼花、胸悶、呼吸困難、四肢發麻等.體檢:口唇及指端紫紺,呼吸次數增加,血壓降低,心音弱,心律慢而不規則,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徐緩及室性期前收縮(5~7次/分)。經按一般食物中毒處理,2~3天後均痊癒。

白花映山紅 (中藥)

白花映山紅,中藥材名。本品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功能主治為:和血,散瘀。治吐血,腸風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損傷。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白花映山紅
  • 漢語名稱:Bai Hua Ying Shan Hong
  • 別 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照山白(《華北經濟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本品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

性味歸經

*①《分類草藥性》:味甜,性溫。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甘,無毒。

形態特徵

常綠或半常綠的多枝灌木,高2~3米。幼枝具灰色粗毛。單葉近輪生;革質;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3~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灰褐色伏毛,下面青綠色,被棕褐色伏毛,葉脈上尤多;葉柄具灰褐色伏毛.花1~3朵頂生,有芳香;萼片5,披針形,綠色,長約1.5厘米,有腺毛與絨毛;花冠白色,闊漏斗形,徑4~5厘米,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5~10,花絲細長,近基部有腺毛,花葯紫色;子房上位,每室具多數胚珠,花柱細長,長約4厘米,柱頭頭狀,具絨毛。蒴果有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分布區域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河北、山西、湖南、陝西等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2]

化學成份

花含杜鵑黃甙和少量的杜鵑黃素。葉含多種黃酮類:有槲皮素、棉花皮素,山柰酚、楊梅樹皮素、杜鵑黃素和二氫槲皮素。另含杜鵑醇、對-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香莢蘭酸和丁香酸。此外,從該植物中還發現鄰-焦兒茶酸。

《中藥大辭典》:白花映山紅

  • 拼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
  • 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照山白(《華北經濟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
  • 出處《四川中藥志》
  •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常綠或半常綠的多枝灌木,高2~3米。幼枝具灰色粗毛。單葉近輪生;革質;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3~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灰褐色伏毛,下面青綠色,被棕褐色伏毛,葉脈上尤多;葉柄具灰褐色伏毛.花1~3朵頂生,有芳香;萼片5,披針形,綠色,長約1.5厘米,有腺毛與絨毛;花冠白色,闊漏斗形,徑4~5厘米,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5~10,花絲細長,近基部有腺毛,花葯紫色;子房上位,每室具多數胚珠,花柱細長,長約4厘米,柱頭頭狀,具絨毛。蒴果有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栽培或野生。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河北、山西、湖南、陝西等地。

化學成分:花含杜鵑黃甙和少量的杜鵑黃素。葉含多種黃酮類:有槲皮素、棉花皮素,山柰酚、楊梅樹皮素、杜鵑黃素和二氫槲皮素。另含杜鵑醇、對-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香莢蘭酸和丁香酸。

此外,從該植物中還發現鄰-焦兒茶酸。

毒性:白杜鵑花如作野菜食用,常易發生中毒。曾報道一家4口因吃白杜鵑花而中毒,每人服食2~8兩不等。食後1~2小時,4人相繼發病,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心慌、頭昏、眼花、胸悶、呼吸困難四肢發麻等.體檢:口唇及指端紫紺,呼吸次數增加,血壓降低心音弱心律慢而不規則,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徐緩及室性期前收縮(5~7次/分)。經按一般食物中毒處理,2~3天後均痊癒。

性味

①《分類草藥性》:"味甜,性溫。"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甘,無毒。"

功能主治和血,散瘀。治吐血,腸風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症,去風寒,和血。梗葉同仙人對坐草,洗風火瘡。"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根及花:通經散瘀,治白帶。"

③《四川中藥志》:"花及根:治吐血紅崩,赤白痢下,腸風下血及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花映山紅

  • 拼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
  • 別名白映山紅、白艷山紅
  •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 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mucronatum (Bl.) G·Den[R.Ledifolium G.Don;R.argyi Levl.」
  • 採收和儲藏: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莖葉全年均可采,多鮮用。

原形態:常綠或半常綠灌木,高2-3m。分枝多而密,幼枝密被灰色柔毛,有時混生少數腺毛。花芽卵圓形,鱗片脊上有細毛和粘質。葉近輪生,二型;春葉早落,膜質,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5.5cm,寬1-2.5cm,先端急尖或鈍尖,基部楔形,兩面均有灰棕色柔毛;夏葉宿存,半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3.5cm,寬1-2cm,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灰褐色伏毛,下面青綠色,被棕褐色伏毛,葉脈上尤多。花序頂生,有花1-3朵,芳香;花萼大,5裂,裂片披針形,綠色,長約1.5cm,有腺毛與絨毛;花冠寬鐘形,純白色,有時有紅色條紋,長2.8-3.5cm,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10,有時退化為8,花絲細長,近基部有腺毛,花葯黃白色或紫色;雌蕊1,密被柔毛和糙伏毛,花柱細長,長4-6cm,柱頭頭狀。蒴果圓錐狀卵形,長約1cm,短於萼片,被微毛。花期3-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山野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化學成分:花含杜鵑黃甙(azalein)和少量的杜鵑黃素(azaleatin)[1]。葉含多種黃酮類成分:有槲皮素(qquercetin),棉花皮素(gossypetin),山奈酚(kaempferol),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杜鵑黃素和二氫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另含杜鵑醇(rhododen-drol),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和丁香酸(syringicacid)[2],此外還含鄰-焦兒茶酸(o-pyrocatechuic acid)。

  • 性味辛;甘;性溫
  • 功能主治和血;散瘀;止咳。主吐血;便血;痢疾;崩漏;咳嗽;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3]

各家論述

* 1.《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症,去風寒,和血。梗葉同仙人對坐草,洗風火瘡。

* 2.《貴州民間方藥集》:根及花:通經散瘀,治白帶。

* 3.《四川中藥志》:花及根:治吐血紅崩,赤白痢下,腸風下血及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白花映山红 (植物物种))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白花映山紅滿樹花苞


相關視頻

一株白花映山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