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楤木 (五加科 楤木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楤木 (五加科 楤木屬植物))

楤木(學名:Aralia chinensis L.)

是五加科、楤木屬植物。灌木或喬木,高2-5米,稀達8米,胸徑達10-15厘米;樹皮灰色,疏生粗壯直刺;小枝通常淡灰棕色。葉為二回或三回羽狀複葉,長60-110厘米;葉柄粗壯,長可達50厘米;托葉與葉柄基部合生。圓錐花序大,長30-60厘米;分枝長20-35厘米,密生淡黃棕色或灰色短柔毛;傘形花序直徑1-1.5厘米,有花多數;總花梗長1-4厘米,密生短柔毛。果實球形,黑色,直徑約3毫米,有5稜;宿存花柱長1.5毫米,離生或合生至中部;花期7-9月,果期9-12月。

中國特有種,分布廣泛,北自甘肅南部(天水),陝西南部(秦嶺南坡),山西南部(垣曲、陽城),河北中部(小五台山、阜平)起;南至雲南西北部(賓川)、中部(昆明、嵩明),廣西西北部(凌雲)、東北部(興安),廣東北部(新豐)和福建西南部(龍巖)、東部(福州);西起雲南西北部(貢山);東至海濱的廣大區域。生於森林、灌叢或林緣路邊,垂直分布從海濱至海拔2700米。

楤木是中國傳統的食藥兩用山野菜,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極高,食用的嫩芽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還具有除濕活血、安神祛風、滋陰補氣、強壯筋骨、健胃利尿等功效,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陽痿和糖尿病等眾多疾病。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楤木
  • 學 名:Aralia chinensis L.
  • 別 稱:鵲不踏、虎陽刺、海桐皮、刺嫩芽、通刺、黃龍苞、刺龍柏、刺樹椿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傘形目
  • 科 :五加科
  • 族 :楤木族
  • 屬 :楤木屬
  • 組 :楤木組
  • 種 :楤木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 保護級別:(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形態特徵

灌木或喬木,高2-5米,稀達8米,胸徑達10-15厘米;樹皮灰色,疏生粗壯直刺;小枝通常淡灰棕色,有黃棕色絨毛,疏生細刺。葉為二回或三回羽狀複葉,長60-110厘米;葉柄粗壯,長可達50厘米;托葉與葉柄基部合生,紙質,耳廓形,長1.5厘米或更長,葉軸無刺或有細刺;羽片有小葉5-11,稀13,基部有小葉1對;小葉片紙質至薄革質,卵形、闊卵形或長卵形,長5-12厘米,稀長達19厘米,寬3-8厘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上面粗糙,疏生糙毛,下面有淡黃色或灰色短柔毛,脈上更密,邊緣有鋸齒,稀為細鋸齒或不整齊粗重鋸齒,側脈7-10對,兩面均明顯,網脈在上面不甚明顯,下面明顯;小葉無柄或有長3毫米的柄,頂生小葉柄長2-3厘米。

圓錐花序大,長30-60厘米;分枝長20-35厘米,密生淡黃棕色或灰色短柔毛;傘形花序直徑1-1.5厘米,有花多數;總花梗長1-4厘米,密生短柔毛;苞片錐形,膜質,長3-4毫米,外面有毛;花梗長4-6毫米,密生短柔毛,稀為疏毛;花白色,芳香;萼無毛,長約1.5毫米,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長1.5-2毫米;雄蕊5,花絲長約3毫米;子房5室;花柱5,離生或基部合生。果實球形,黑色,直徑約3毫米,有5稜;宿存花柱長1.5毫米,離生或合生至中部;花期7-9月,果期9-12月。

病蟲防治

楤木由於體內富含皂甙、三萜皂甙、含醛類物質,生物鹼以及揮髮油,自身具有較強的抗病蟲能力,病蟲害相對較少,主要受小動物鼢鼠、昆蟲薊馬和蚜蟲等的危害。在薊馬蟲害的防治上,可用噻蟲嗪配製成25%的藥液,在噴灑時稀釋至800倍,在晴天12:00-16:00噴霧防治,根據蟲害嚴重情況適時增加噴施次數,保證防治效果。

蚜蟲防治可用吡蟲啉配製成10%的藥液,在噴灑時稀釋至2000-2500倍液,集中噴霧防治,防治時要錯開採摘期,堅決禁止在採摘前噴藥,最好在9-10月提前防治,確保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在積水嚴重的情況下,楤木植株會發生根腐、根爛病和鏽病,可根據病害的嚴重程度情況採用波爾多液噴治,噴治時要拋開坑盤土壤,小心的將根部病害露出,掏出腐爛的根部和周圍污染的土壤,進行噴灑,同時要及時開溝排水,保持根部周圍乾燥,等病情好轉後再進行水肥補充。

鼢鼠主要危害地下植株根系,特別是新栽植株,容易造成大面積死亡,防治可採用灌水淹死,然後用濕土封嚴探孔,防治要把握好2個危害高峰期,即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開展集中防治。 [1]

主要價值

藥用:楤木為常用的中草藥,有鎮痛消炎祛風行氣祛濕活血之效,根皮治胃炎腎炎風濕疼痛,亦可外敷刀傷

食用:楤木春季萌發的幼莖嫩芽為主要食用部分,它野味濃郁,味道香甜醇厚,是中國傳統的食藥兩用山野菜,被譽為「山野菜之王」,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是出口創匯的主要野菜之一。楤木的嫩芽中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其中氨基酸的含量較高。

楤木《中藥材》

拼音:Sǒnɡ Mù

別名:刺龍包、雀不站、鳥不宿、刺老包

來源:五加科楤木屬植物楤木Aralia chinensis L.,以根皮和莖皮入藥。全年可采,切段,曬乾。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利尿消腫,活血止痛。用於肝炎,淋巴結腫大,腎炎水腫,糖尿病,白帶,胃痛,風濕關節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2] 用法用量:0.3~1兩。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楤木》的精美圖片欣賞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楤木 (五加科 楤木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金黃色的楤木


相關視頻

楤木有認識的嗎?


相關視頻

楤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