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小紅藤 (茜草科 茜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小紅藤 (茜草科 茜草屬植物))
小紅藤,中藥名。為茜草科茜草屬植物大葉茜草RubiaschumannianaPritzel的根狀莖。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原產西印度。具有健胃之功效。用於小兒疳積。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小紅藤
- 別 名:四片瓦、大茜草、西南茜草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茜草目
- 科 :茜草科
- 屬 :茜草屬
- 種 :大葉茜草
- 用 量:15-30g
- 採集時間:春、秋季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形態特性
草本,通常近直立,高1米左右,很少攀援狀;莖和分枝均有4直棱和直槽,有時在棱上亦可見直槽,近無毛,平滑或有微小倒刺。葉4片輪生,厚紙質至革質,披針形、長圓狀卵形或卵形,有時闊卵形,長通常4-10厘米,寬2-4厘米,頂端漸尖或近短尖,基部闊楔形,近鈍圓,乃至淺心形,邊稍反卷而粗糙,通常僅上面脈上生鈎狀短硬毛,有時上面或兩面均被短硬毛,粗糙;基出脈3條,如為5條則靠近葉緣的一對纖細而不明顯,通常在上面凹陷,在下面凸起,網脈兩面均不明顯;葉柄近等長或2長2短,約0.5-1.5厘米,有時可達3厘米。聚傘花序多具分枝,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和腋生,腋生的通常比葉稍短,頂生的較長,總花梗長可達3-4厘米,有直棱,通常無毛;小苞片披針形,長3-4毫米,有緣毛;花小,直徑約3.5-4毫米;花冠白色或綠黃色,干後常變褐色,裂片通常5,很少4或6(原記載),近卵形,漸尖或短尾尖,頂端收縮,常內彎。漿果小,球狀,直徑約5-7毫米,黑色。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600-3000米的林中。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
入藥部位:根狀莖。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心、肝經。
功效主治:健胃。用於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15-30g。
採集加工: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或烘乾。
藥材性狀
圓柱形,結節狀,長10-30cm,直徑1-3mm,表面紅褐色或紫紅色,有縱溝。斷面紅色,木部較寬,導管孔明顯,具髓。味微甜。 [1]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莖(過山龍)有止血,活血,消腫功能。用於熱症出血,血崩,跌打腫痛。」
小紅藤酒
小紅藤酒是一種藥酒,功用是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
配方製做
小紅藤65克,紅芽大朝25克,雄黃45克,白酒200毫升。 上藥(前3味)一日兩劑。1劑共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攪拌15分鐘左右,待藥味浸出後,即可使用。另一劑加水適量,煎30分鐘左右,取候待用。
主治
毒蛇咬傷.適用於竹葉青蛇、蘄蛇。龜殼花蛇及蜈蚣、黃蜂、毒蟲等咬螯傷。
用法
用時先於咬傷處作一切口(貫通二牙痕、深至皮下),用技火罐法於切口處吸拔出惡血和毒液,然後取本方,每日2劑。用水煎劑,外洗和浸泡傷處;酒劑:口服,每次服50—60毫升.日服3次、洗後.再用此藥酒,用藥棉蘸藥酒塗擦患肢傷口腫脹處自上而下,由輕到重地塗擦,擠壓。每次約20分鐘,把毒液從創口擠壓出來。並囑患者家屬用此藥酒頻頻塗擦腫處,使其保持潤。 [2]
附記
引自《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本方對早期應用,能控制局部組織潰爛壞死;對晚期已潰爛的傷口能促進癒合之作。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紅藤
拼音:Xiǎo Hónɡ Ténɡ
別名:四塊瓦
來源:茜草科小紅藤Rubia maillardi Levl. et Van.,以根狀莖入藥。
生境分部:貴州。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健胃。主治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小紅藤
拼音:Xiǎo Hónɡ Ténɡ
別名:綠葡萄藤(《貴州民間藥物》),喜馬拉雅爬山虎(《貴州草藥》)。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三葉爬山虎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落葉攀援藤本。莖密被紅褐色粗毛;卷鬚短而分枝,螺旋狀,頂端有圓形吸盤。葉與卷鬚對生;葉片掌狀,小葉3枚;中間小葉倒卵形至寬披針狀卵形,長6~12厘米,寬2~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斜卵形,略小,邊緣有尖鋸齒,兩面無毛或下面脈上有短柔毛;葉柄長3~12厘米。聚傘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花兩性,5數,有時4數;萼淺盞狀;花瓣黃綠色,矩圓形;雄蕊5;雌蕊1。漿果球形,成熟時黑褐色。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分布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溫,昧辛。"
功能主治
①《貴州民間藥物》:"接骨。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
②《貴州草藥》:"接骨,化瘀,驅風除濕。" [3]
複方
①治跌打損傷:小紅藤、見血飛根各一兩。泡酒服。
②治骨折:㈠小紅藤,見血飛、赤葛根各等分。搗爛,加酒炒熱包患處。㈡小紅藤、三角風各等分。搗爛,加酒包患處。
③治風濕:小紅藤、三角風等分。煎水洗患處。(選方均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