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台灣軸果蕨(蹄蓋蕨科 軸果蕨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台灣軸果蕨(蹄蓋蕨科 軸果蕨屬植物))
台灣軸果蕨是我國台灣的一種蕨類植物。生長於海拔1350米左右的山谷常綠闊葉林下及灌叢中。主要分布於中國台灣(花蓮、高雄)、雲南省西部(盈江)及西北部(福貢)。模式標本采自台灣(花蓮)。
目錄
[隱藏]台灣軸果蕨(學名:Rhachidosorus pulcher (Tagawa) Ching )
基本信息
中文名:台灣軸果蕨 別 名:軸果蕨 拉丁學名:Rhachidosorus pulcher (Tagawa) Ching 界 :植物界 門 :軸果蕨門 科 :蹄蓋蕨科 屬 :軸果蕨屬 分布區域:我國台灣(花蓮、高雄)、雲南西部(盈江)及西北部
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
根狀莖直立,直徑達4厘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黃褐色,披針形或線形,長達1厘米,膜質,全緣。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達2米;葉柄長達1米,基部直徑達5毫米,褐色,疏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至葉軸禾稈色,近光滑;葉片長達1米,寬80厘米,三角形,頂部羽裂漸尖,下部近三回羽狀;羽片約15對,互生,斜展,通常長卵狀披針形,基部略不對稱,上先出的小羽片較短,先端有短尾頭,基部1-2對最大,長達50厘米,寬達20厘米,羽柄長達2-3厘米,近二回羽狀;小羽片平展,彼此遠離,三角狀披針形,長達11厘米,基部寬達4厘米,不對稱,上側裂片較大,中部以下的多有帶狹翅的短柄,先端尾狀長漸尖,兩側羽狀半裂至全裂,或在基部偶有1片幾完全分離的裂片;小羽片的裂片可達10對以上,基部1對多為卵圓形,其餘的橢圓形或長方形,先端鈍圓,基部略不對稱,上側常略突出,兩側羽狀半裂至淺裂,或僅有疏鈍齒。葉干後薄草質,綠色或淺綠色,上面色略深,葉軸、羽軸禾稈色。
孢子形態
孢子囊成熟時多呈長橢圓形,少見新月形,貼近小羽片及裂片主脈,極斜向上;囊群蓋成熟時由灰綠色變為淺褐色。孢子周壁表面形成多少壓扁的瘤塊狀紋飾。 [1]
相似植物
本種形體外貌及小羽片、裂片形態與脆葉軸果蕨R. blotianus Ching 極為相似,常被誤認為同一個種。實際上兩者孢子紋飾差異極大,不難區分。
軸果蕨屬(學名:Rhachidosorus)
軸果蕨屬現知7種,大多分布於中國熱帶、亞熱帶地區,向東分布到日本,菲律賓,向南經越南達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
植物形態
中等大小或相當大的土生或生於岩石隙的常綠植物。根狀莖直立或橫臥至橫走,先端和葉柄基部被褐色、披針形、全緣的長鱗片;葉簇生,少為遠生至近生。
能育葉長可達2米;葉柄淡禾杆色,罕為紅褐色,常與葉片近等長,基部不加厚,疏被鱗片,向上通體光滑;葉片大,草質,兩面光滑,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頂部羽裂漸尖,下部二至三回羽狀一小羽片或末回小羽片羽裂;羽片互生,斜展,有柄;小羽片上先出,漸尖頭,基部不對稱或近對稱;裂片上先出,鈍頭,下部的通常基部不對稱;末回裂片邊緣略有小鋸齒或淺圓齒,有時全緣。葉脈分離,明顯,側脈在末回裂片上多二叉或羽狀,少為單一。羽軸上面略具淺縱溝,兩側邊稍隆起。
態孢子囊群短線形,或略呈新月形,單生於末回裂片基部上出小脈上側,通常每裂片1條,在具羽狀脈的裂片上常有1-2對,緊靠末回小羽片或裂片主脈,彼此幾並行;囊群蓋與孢子囊群同形,單生,厚膜質,稍膨脹,初為淺灰色或灰綠色,後多變為淺褐色,全緣,宿存。孢子兩面型,赤道面觀半圓形,周壁明顯,稍透明,表面不平,具規則或不規則疣狀紋飾,其投影呈環形,或周壁形成少數闊片狀褶皺。
染色體
染色體基數x=40。
屬的模式種
Rhachidosorus mesosorus ( Makino) Ching——Aspidium mesosorus Makino [2]
所有物種
* 脆葉軸果蕨(學名:Rhachidosorus blotianus Ching)
* 台灣軸果蕨(學名:Rhachidosorus pulcher (Tagawa) Ching )
* 喜鈣軸果蕨(學名:Rhachidosorus consimilis Ching)
* 雲貴軸果蕨(學名:Rhachidosorus truncatus Ching)
* 軸果蕨屬(學名:Rhachidosorus)
* 軸果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