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森田正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森田正馬
 
出生 1874   
職業 精神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

森田正馬(Morita Shoma,1874年1月18 — 1938年4月12日),日本高知縣香美郡兔田村人,森田療法的創始人。他對當時認為治療神經症有效的各種療法進行實踐驗證,嘗試運用藥物治療、說服療法、催眠療法,均未收到預期效果。最後,他從當時的主要療法如安靜療法、作業療法、生活療法中吸取精華,有機結合,創造了他獨特的精神療法。1924年8月,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森田正馬先生的傳世名著至今在日本各大城市的書店中仍可找到。後人及神經症患者均親切的稱森田正馬先生為「森田正馬博士」。

人物簡介

森田正馬(Morita Shoma,1874年1月18日-1938年4月12日)精神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森田療法的創始人,畢業於東京帝國醫科大學。後人及神經症患者均親切的稱森田正馬先生為「森田正馬博士」。森田正馬出生於日本高知縣香美郡兔田村,父親是小學教師,母親是家庭婦女。他繼承了父親的聰明才智,也繼承了母親的善良與愛心。他對當時認為治療神經症有效的各種療法進行實踐驗證,嘗試運用藥物治療、說服療法、催眠療法,均未收到預期效果。最後,他從當時的主要療法如安靜療法、作業療法、生活療法中吸取精華,有機結合,創造了他獨特的精神療法。1924年8月,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其傳世名著至今在日本各大城市的書店中仍可找到,代表作品有《神經衰弱和強迫觀念的根治法》等。

正 森 田的父親是小學教師,對兒子的教育頗為嚴 格。以致於後來森田對上學感到厭惡,上中學時因倦於學業,曾有留級、離家出走的事情發生。這不能不說是父親在教育上的失誤。 森田9歲時,對宗教發生興趣,常常去寺廟,看到廟裡五顏六色描繪地獄的壁畫以後,想到死亡的情景。由於對死亡的恐怖,他經常從惡夢中驚醒。此後他着魔似的大量閱讀占卜、骨相、人相等書籍。他父親唯恐照此下去森田將會成為一名算卦先生。後來,森田知道那些迷信沒有科學道理,也就放棄了,而轉向哲學,酷愛閱讀心理、經濟、邏輯、法學等書籍。

生平經歷

幼年頻受「恐懼症」折磨森田正馬[1] ,出生於日本高知縣農村,他父親森田正文是個武士兼農民的「鄉士」,年輕時曾任小學臨時教師,因此對子女的要求十分嚴格,尤其在長子森田正馬身上,父親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小時候,森田正馬的父親就手把手地教小正馬讀書、寫字,5歲時就送正馬上了小學。每天,森田正馬一放學回家,父親就讓他誦讀古文和史書。而森田正馬也酷愛讀書,由於天資聰穎,還被人稱作「神童」。然而,這樣的幼年學習一直持續了5年,到森田正馬10歲時,父子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了。那時候,父親給小正馬定下的學習計劃非常嚴格,晚上如果背不完書,父親便不允許他睡覺。對於一個孩子而言,白天在學校的學習壓力已經很大,功課本已十分緊張,回家之後,父親還強迫他背這記那。漸漸地,小正馬變得厭煩起來,開始越來越討厭學習。如此惡性循環下去,甚至每天早晨,小正馬都是又哭又鬧,纏着大人不願去上學了。到小學畢業時,他的學習成績產生了很大退步,於是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森田正馬的性格,較常人來說顯得格外敏感。舉個例子:在他10歲時,有一次,他去村裡的寺廟裡遊玩,無意中看到描繪着各式恐懼的地獄圖景的的圖畫。這些恐懼的場景,在他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就是後來森田理論中關於「死的恐懼」一說的來源。 從此,他經常對死亡產生恐懼感,導致夜裡也難以入眠,還常常會被噩夢驚醒。這一切,也與父親總是強迫他學習有關。 14歲時,森田正馬進入高知縣縣立中學讀書,並寄宿在母親的一個朋友家裡。但是,他的成績並不理想。相反,在上初二時,他不幸患了心臟神經症,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後來,由於父親經常在學費問題上給森田正馬許多限制,他一氣之下,跟着朋友離家去了東京。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考取了郵政電信學校。這時,他雖得到了父親的學費支持,卻遭遇了又一次打擊——他得了很嚴重的腳氣病,漸漸地,連走路也變得十分困難,不得不整天待在寄宿處。不得已,他只得輟學回到家鄉。這時,森田正馬第一次感到了恐懼症的可怕。一次,他得了傷寒症,臥床休息時,突然感到心悸難忍,並強烈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死去。從此,他常常經受這種痛苦心理的折磨,成了診所的常客。

森田正馬曾在文章中剖析過自己的神經質傾向。他寫道:「我在12歲時,常常為患夜尿症而苦惱,16歲時,又患了頭痛病,常常出現心跳過速的症狀,而且容易疲勞。這些都令我總是擔心自己的病,是所謂『神經衰弱症狀』。幼年時,因為患夜尿症,為了不弄濕被褥,我總是鋪着草蓆睡覺。當有人故意問我『鋪上草蓆幹什麼』時,我總是生氣的回答說『為了夜裡不尿炕』。這種回答,其實是對大人故意的嘲笑挖苦的一種反抗,每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內心總是十分的難過。」 這種情緒對森田正馬的一生影響至深,後來,他在著作中寫道:「不要譴責孩子的夜尿症,你越是譴責、挖苦孩子,孩子的症狀就越惡化」。之所以這麼寫,也是基於他自己的切身體驗。 由於為自己的夜尿症深感自卑,森田正馬從小即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後來,當他聽說當地的名人——明治維新時代著名的改革家坂本龍馬小時候也得過這種病,這才感到一些安慰,心情也有所好轉。但是,在日後的成長過程中,種種神經症依然不時地困擾着他。 25歲時,森田正馬考入了著名的東京大學。在大學初期,他曾去東京大學內科看診,並被醫生診斷為神經衰弱和腳氣病,於是不得不經常服藥治療。大學一年級時,有一次,父母因農忙,忘了給他寄生活費,在兩個月里,森田不得不緊衣縮食度日。他誤以為父母不支持自己上大學,並為此氣憤不已,甚至一度想要當着父母的面自殺。 好在沒過多久,他又改變了想法,暗下決心,要不顧一切地拚命學習,干出個樣子來讓家裡人看看。這個時期,因為抱着不顧一切的態度,森田正馬完全放棄了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只是一門心思埋頭苦讀。結果,他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甚至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最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就在這段時間內,困擾他多年的腳氣病和神經衰弱等症狀也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對於這種奇異的現象,森田正馬思考良多。為此,他曾撰文道:「曾經,有兩件事對我的精神世界造成了重大轉機,一是在太多的關注死的體驗下參加這次考試;二是高中二年級時的某夜,飲酒之後被友人用刀砍傷之事」。 以這次考試為轉機,接下來,森田正馬的頭痛也消失,神經症也好轉了。

森田心理療法

森田心理療法是日本學者森田正馬教授於1920年創立的心理療法。其理論受我國古代老莊思想影響。自1990年左右被引進中國以來,在我國眾多學者的患者的努力下,不斷發揚廣大,現公認為是治療強迫障礙理想的治療之一,它使眾多強迫障礙患者減輕或解除了痛苦。

森田療法是對神經症治療效果較好的一種心理療法。森田認為,神經症患者的所有不適都是一種自我感受而不是真正的病。因為,只有「保持原狀,順其自然」,不為其所擾,才能使各種不良感受自消自滅。

核心理論

森田療法[2] 的核心理論是精神交互作用說。 森田認為:「所謂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對某種感覺如果注意集中,則會使該感覺處於一種過敏狀態,這種感覺的敏銳性又會使注意力越發集中,並使注意固定的這種感覺上,這種感覺和注意相結合的交互作用,就越發增大其感覺,這一系列的精神過程,稱為精神交互作用。」該項作用是神經症形成的原因。與此相關的術語包括:疑病素質論、生的欲望、死的恐怖、思想矛盾。

1,疑病素質 疑病素質是指一種精神上的傾向性,其表現是精神內向、害怕疾病,每當遇到生活環境的改變,甚至是輕微的精神創傷時,都傾向於產生自卑感。其實疑病性是人人都有的一種表現,神經質的人只不過是程度過強而已。

2,生的欲望 生的欲望的含義至少包含如下幾類:希望健康地生存;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求知慾強,肯努力;希望成為偉大的幸福的人;希望向上發展。這是人類本性的表現,是人人都有的一種表現。但是神經質的人想將自己生的欲望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其表現是:絕對不能絲毫的心身異常的表現,出現一種強迫性求全欲,甚至對自己內在的性格容易出現焦慮、神經過敏等傾向,也非常不滿,想成為個完美的人,由於克服這種焦慮的願望很強烈並由此形成了思想矛盾。

3,死的恐怖 死的恐怖是神經質病態的根源。由於神經質的人生的欲望非常強烈,所以死的恐怖也非常強烈。死的恐怖中包含了對生的欲望追求的同時,還包括怕失敗、怕疾病、怕種種有價值的東西丟失、怕死亡等,焦慮與死的恐怖具有相同的意義,可以說是神經質者所特有的病理學的概念。

4,思想矛盾 思想矛盾即心理衝突,主要指應該如此和事實如此之間的矛盾,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這裡的事實也包括自身的自然現象,便如從理智上認識到世界上是沒有鬼的,但夜間走過墳地照樣會感到害怕恐懼,這是所謂相對觀念。這種對應作用也是精神領域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可以保證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全。這種精神拮抗作用過弱,如小孩或白痴,一旦產生欲望,就會毫無顧忌地行動。而神經質者精神抗拒作用過強,由於欲望和抑制之間的抗拒作用,常引起猶豫不決而精神痛苦,這些在一般人只是一閃即逝、不留痕跡的想法,在疑病本質並且精神拮抗作用很強的人身上,會固執地出現,形成阻抗對立,再通過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強迫觀念。

以上論及的森田關於神經質發病的基本理論,簡而言之,就是具有疑病素質的人,由於某種契機(疑病體驗)把人們普遍存在的一些身心自然現象如用腦過度時的頭痛、失眠、與生人交往時的拘謹不安,以及偶然出現的雜念、口吃等,誤認為是病症,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感覺愈敏銳,「病症」就愈重。由於這種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急性循環的惡性狀態,結果成為神經症。森田療法就是要改善疑病素質,破壞其交互作用,從而使症狀消失。

心理理論

 森田療法是20世紀20年代日本精神病學家森田正馬博士創立的一種基於東方文化背景的、獨特的、自成體系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這種具有獨特哲學色彩和人生理論的日本認知行為療法,不僅僅作為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存在,其中許多理論亦可用於調節我們平常的心理健康。有關心理健康如今,快速變化的社會必然導致一些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發生的增加,抑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成癮行為、自殺、心態失衡等各種極端事件經常見諸媒體報端,人們普遍感到生存發展心理壓力太大,心理健康顯得越來越重要。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 健康不僅僅是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該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身體健康與否更易落實:去醫院做一下全面檢查,所有的檢查結果都有明確的、量化的、肉眼可見的正常值範圍。心理健康的標準,尚無法從定量的角度去確定,只能從定性的角度去確定。國內外心理學家一致認為,以下方面是心理健康所必須的: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心情;有所成就,面向未來;心態完整,抗禦應激;有自主,能認識自己需要什麼;真實理解客觀現實,有同情和共感能力;是客觀環境的主人;能工作,能愛,能玩,也能解決問題;隨便做什麼都能適可而止。心理壓力的身體信號生活經驗和醫學心理學都告訴我們,心理衝突會以生理上的不適感受來表現:持續疲勞、疼痛不適、胸悶心慌、局部或渾身繃緊、記憶差、注意集中力下降、胃口睡眠差……這一切生理不適如果排除是軀體疾病引起的話,就可能是心理狀態不良的信號了。雖然精神分析學說早就有心理衝突「軀體化」的概念,但這種以軀體痛苦表達心理衝突的方式在東方文化中更為常見,一部分人會表現為容易感受到身體痛苦並尋求幫助,但醫學檢查身體並無器質性疾病,似乎直接感受並表達心理痛苦是有某種禁忌的(潛意識層面)。我曾經接診過一位由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科教授轉介過來的病人,是一位六十幾歲的老太,在瑞金醫院檢查了半年多,一直查不出肚子痛是什麼原因。半年多,除了做了所有的相關檢查,還做了五次胃鏡,三次腸鏡,均正常。一般人會認為做這麼多檢查會很痛苦,但對這位病人來說,檢查不出原因才更痛苦,因為查不出毛病就意味着她「沒資格」表達痛苦,而她感到很委屈,因為她的痛苦感受是真實的,不是她臆想出來的。最後,消化科專家給她的女兒們建議,要去看心理科,可能是心理障礙。當回家後女兒們對老媽說要看心理科,她開始拍桌子罵人:「我怎麼會心理有毛病?我從小什麼苦都吃過,什麼困難都克服過,堅強得很!我這麼痛苦,半年多都沒查出什麼毛病,還說我心理有毛病!」越說越生氣。但消化科查不出原因,老太無奈之下由三個女兒陪同來到了心理門診。這樣以軀體痛苦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心理障礙在臨床實踐中為數不少。心理壓力的心理信號抑鬱、焦慮、憤怒等是人類最常見的負面情緒。一般面對的喪失性(loss)的情景,會出現抑鬱的反應;面對不確定的事情還沒有結果,會出現焦慮;面對失控無助的情景,會出現憤怒的反應。情緒抑鬱低落,興趣減退,愉快感消失,消極悲觀,無助、無用、無意義感,自我評價降低;焦慮煩躁不安,莫名恐懼,容易擔憂方方面面;有些人可表現為敵意明顯,衝動易怒,疑心增多;也有人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會出現短暫的人生觀或價值觀改變。需要注意防範的是:在這些狀態下容易發生人際衝突、唐突決定、意外失誤,甚至暴力行為等,那就後悔莫及了,因為巨大心理壓力導致的許多感受都是短暫的,會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適應恢復的。心理壓力表現在職業方面,可能有以下體驗:並不期待每天工作的開始,只想留在家裡;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感到非常疲倦;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常有厭惡、抗拒的感覺;對待工作已經沒有當初的熱情了,有時甚至給自己不同的藉口以逃避開展工作;不再喜歡自己的職業了;對待工作對象就像對待無生命的物體一樣;當工作對象傾訴困境和問題時,會覺得越發厭煩並且越來越麻木;覺得自己漸漸失去自我,並厭惡這樣的改變;對工作抱着得過且過的態度;別人會抱怨自己的工作態度……用森田療法自我調適1、順其自然森田認為,當症狀(我們說的心理問題)出現時,越想努力克服症狀,就會使自己內心衝突加重,苦惱更甚,症狀就越頑固。所以當症狀出現時,對其應採取不在乎的態度,順應自然、既來之則安之,接受症狀,不把其視為特殊問題,以平常心對待。因為對於由不得自己的事情,即使着急也無濟於事,只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就象天氣一樣,不管其好壞,都應該任其自然,堅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當然,順其自然不是說放任自流、無所作為,而是你一方面對自己的症狀和情緒自然接受,另一方面靠自身努力帶着症狀,去做自己更應該做的事。2、直面痛苦,為所當為有些人,當要去做一件不情願的事情時,會找出一些藉口儘可能去迴避;當實在逃避不開時就儘量敷衍。這種逃避的態度永遠不可能適應現實生活。要想改變,必須做到無論多麼痛苦,都應該做到忍受痛苦投入到實際生活中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善。不去從事積極、有效、建設性的活動,就永遠不可能改善。只有當你把原來集中於自身的精神能量投向外部世界,在行動中體驗到自信與成功的喜悅,症狀才會淡化直到消失。3、控制情緒,努力為之森田療法主張,人應拋棄以情緒為準則的生活態度,而應該以行為為準則。不要情緒不好時什麼都不想做,不要看重情緒,感情用事;而要重視符合自己心愿的行動,唯有行動和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與其想,不如做」,不受情緒其控制,要為實現既定的目標去行動。4、勇於表達自信有的人自覺處處不如別人,做事沒有自信,結果一事無成。高良武久博士說"許多事情並不一定要有了自信之後才去做,自信產生於努力之中。有人認為只有有了自信之後才能去工作,這好比人學會了游泳之後再下水學游泳一樣,是非常荒謬的。"人對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不會貿然從事。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有成功的希望時,方能付諸於行動。對於有自卑感的人來說,缺乏自信,做事猶豫不決,三思而不行,這樣就會一事無成。正確的態度應是:增強自信,勇於進取,通過實際行動去完成要達到的目的。5、保持充實的生活人們要保持充實的生活,就必須養成勞動的習慣。不幹事情心裡當然就不踏實。人普遍要有向上的進取心,並不斷地通過創造性的工作來實現,爾後才能取得成績。例如,農民灑下了辛勤的汗水,秋後獲得豐收的喜悅,從中體會到生活的意義。人們遭受痛苦,也會在工作中增加信心,減輕痛苦。對於過度內向人來說,通過積極工作,可逐步變得開朗外向。高良武久博士指出:外向化的最佳方法是從事某種工作,即使是難做的事情,也要逼迫自己去做。另外,還應端正外表。完美的外表與完美的心靈是聯繫在一起的。衣冠整潔,才能意志堅定。要振作精神、情緒煥發,首先要端正外表。一個衣飾不整,生活懶散、凌亂不堪的人,很難相信他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因此,要擺脫內心的痛苦和不安,首先需端正外表,要意志自然而然地堅定起來。為了成功地適應生活,必須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接納不那麼理想的自我,做現實可行的努力和改變,朝前走,不停留。「你哭了,只是你一個人在哭;你笑了,大家都會和你一起笑。」

對於森田療法,很多受益者,康復者對森田療法的有更深層的理解。[3]

相關著作

森田正馬以及傳承森田療法的著名醫師和著作有:

1.《神經衰弱與強迫觀念的根治法》 森田正馬

2 .《神經質的本質與治療》 森田正馬

3.《自覺與領悟之路》 森田正馬

4.《森田心理療法實踐》 高良武久

5.《行動轉變性格》 長谷川洋三

6.《焦慮不安與自我調節》 青木熏久

7.《森田療法與新森田療法》 大原健侍郎

8.《心靈桑拿——森田療法心理處方》 大原健侍郎

9.《心靈困境——焦慮與憂鬱的解剖》 大原健侍郎

10.《森田式心理諮詢》 增野

11.《順應自然的人生哲學》 岡本常南

12.《克制自我的生活態度》 岡本常南

13. 生活發現會的小冊子

14.《構建生活》 大衛雷諾茲 區偉傑心理學校:

15.《森田戰士日記選》

16.《森田療法精華集》

17《戰勝自己——順其自然的森田療法》 施旺紅

人物評價

森田正馬先生是迄今為止,罕見的一位偉大醫生,他在幼年和青年所遭受和經歷的苦難,更是成就了他喜愛思考和實踐的性格,森田先生是個不服輸的人,但是骨子裡透着慈悲、智慧,這是整個人類的共性。森田先生博覽古今,吸取了佛教禪宗里的精華,為我所用,結合自身的思想和實踐,創造了森田療法。(註:森田療法這個叫法,是由後人為了紀念、尊重森田先生的偉大創造和發現,因此命名森田療法)。

從某個角度說,每個人都應該向森田正馬先生致敬,他的好學和實事求是的無私奉獻精神,為人類進步所作出的貢獻,是金子都無法買到的寶貴財富。森田正馬先生是一位大菩薩,一點都不為過。

森田療法的產生絕非偶然,凡是關於神經症治療的理論方法,森田正馬幾乎都嘗試過,並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進而創造了森田療法。正如他對精神分析態度一樣,森田不贊成精神分析,這是心理學界內公認的。但他並不是一刀切,只是批判傳統精神分析法中那些看起來很玄乎但經不起實踐的理論。總之,森田療法療法是集各家之長,把它們合理地結合起來,創造出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更重要的是,在森田療法中,常常出現一些類似禪宗的用語,帶有濃厚的東方文化,不僅如此森田療法和中國傳統的「無為」思想是如出一轍,都主張不偏不倚、不走極端以無為達到有為。所以說森田先生對科學的研究,不唯書只唯理,敢於挑戰權威講是實效,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參考資料

  1. 森田正馬坎坷的經歷百度網,02-24
  2. 森田療法的核心理論,知乎網,2016-09-13
  3. 森田正馬,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