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棒狀引力波探測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棒狀引力波探測器是最早的一種引力波探測器,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約瑟夫·韋伯(Joseph Weber)首先製造的,因此也稱為韋伯棒(Weber bar)。[1]

採用鋁質實心圓柱,長1.53米,直徑0.33米,用細絲懸掛起來。這樣的圓柱具有很高的品質因子(阻尼係數的倒數),振動時的能量損失率很小,本徵頻率在1k赫茲以上。當引力波照射到圓柱上時圓柱會發生諧振,繼而可以通過安裝在圓柱周圍的壓電傳感器檢測出來。

它的缺點是容易受到地震、空氣振動、溫度和濕度變化、空氣分子布朗運動的干擾。為排除這些干擾,韋伯在相距1000公里的地方放置了兩個相同的棒狀探測器,只有兩個探測器同時檢測到的振動才被記錄下來。

1968年,韋伯宣稱他的探測器得到了可靠的結果,立刻引起轟動,但是後來的重複實驗都得到了零結果,並且發現韋伯的棒狀探測器的噪聲遠遠大於引力波帶來的響應。

此後意大利、澳大利亞、美國的科學家都相繼建造了類似的鋁質圓柱形探測器,有的採取了更複雜的減震、低溫、真空等措施排除干擾,如意大利羅馬附近建造的重2.3噸、溫度冷卻到0.1K的棒狀波探測器。但是這些探測器都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證據。

視頻

棒狀引力波探測器 相關視頻

天文小科普:探測引力波的荒謬性
天文望遠鏡建在地下還怎麼觀測? 原來是為了探測引力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