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白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梨樹白粉病
梨樹的白粉病是一種主要危害葉片的病菌,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沿海部位的國家和地區。在我國東部的主要產梨區分布比較嚴重。
基本信息
別 稱: 梨樹白粉病
常見發病部位: 葉片
常見症狀: 白粉斑
傳染性: 有
病原
Phyllactinia pyri(Cast)Homma 稱梨球針殼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此外,Phyllactinia corylea(Pers)Karst,可寄生於梨,引起梨樹白粉Phyllactinia corylea(Pers)Karst,可寄生於梨,引起梨樹白粉病。P.pyri外生菌絲多長期生存,具隔膜,形成瘤狀時附着器,內生菌絲主要通守葉上氣孔侵入,在葉肉細間隙產生數個疣狀突起,在突起上形成吸器,吸器刺入葉片海綿細胞吸取營養,分生孢子梗由外生菌絲向上垂直長出,稍彎曲,單條無色,有隔膜0-3個,分生孢子着生在頂端,分生孢子棍棒狀爪子形,單胞無色,表面粗糙,中間稍縊縮,分生孢子大小63-104×20-32微米。閉囊殼扁圓球形,黑褐色具針狀附屬絲,無孔口,直徑224-273微米。子囊15-21個,長橢圓形,內含2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長橢圓形,單胞無色至淺黃色,大小34-38×17-22微米。
症狀
梨白粉病多為害老葉,發生在葉背面,初期病斑為白色霉狀小點,逐漸擴展為近圓形白色粉斑。每片葉上霉斑數目不等,數斑相連形成不規形粉斑,甚至擴及全葉,上覆白色粉狀物(分生孢子)。後期在白色粉狀物上,長出很多初為黃色逐漸變為黑色的小點(閉囊殼),嚴重時造成早期落葉。[1]
分布與危害
梨樹的白粉病是一種主要危害葉片的病菌,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沿海部位的國家和地區。在我國東部的主要產梨區分布比較嚴重。
危害症狀
多圖
梨樹白粉病最初在葉背面產生圓形的白色霉層,繼續擴展成不規則白粉狀霉斑,嚴重時布滿整個葉片,白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外生菌絲體、分生孢子和分和孢子梗。生白色霉斑的葉片正面組織妝呈黃綠色至黃色不規則病斑,嚴重時病葉萎縮、變褐枯死或脫落,後期白粉狀物上產生黃褐色至黑色小顆粒。
傳播途徑
梨樹白粉病的病菌主要以閉囊殼在落葉上或黏附於短枝梢上越冬。第二年夏初子囊孢子成熟,孢子借氣流、風傳播,進行侵染,在病葉上生成分生孢子後可借風雨行多次再次侵染,一般在7月開始發病,8~9月為發病盛期。
春季溫暖乾旱,夏季涼爽,秋季晴朗的年份病害易流行。樹勢衰弱,樹冠密閉,通風透光不良,土壤黏重,偏施氮肥或肥料不足,特別是鉀肥不足或管理粗放的梨園均有利於發病。茌梨、秋白梨、蘋果梨、康德梨發病重,其他品種一般受害較輕。[2]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在冬季修剪或梨樹發芽時,剪除病枝、病芽和病梢,秋、冬季清除落葉並集中燒毀。
2、合理控制種植密度,疏剪過密枝條,控制灌水,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樹體抗病力。
3、在梨樹發芽前噴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殺死樹上的越冬病菌。於梨樹花前和花後各噴一次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乳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等噴2~3次。在7月上中旬噴1~2次殺菌劑,如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等。
4、在苗圃中,梨幼苗發病初期,可連續噴2~3次45%晶體石硫合劑、30%固體石硫合劑3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900倍液等。[3]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