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花螳螂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花螳螂拳,是一種螳螂拳類的中國武術,與羅漢拳有相當的關係。

綜述

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朗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王朗祖師察螳螂捕蟬之動靜,取其神態,賦其陰陽,剛柔虛實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後、進退之法,演古傳十八家手法於一體而創螳螂拳法。

在螳螂門古老拳譜《可使有勇》(梁學香著於道光年間)中記載為「昔者王朗老師,作為分身八肘,亂接、秘手,但論虛實剛柔,其妙無敵」。在《螳螂拳譜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總敵」。也就是說在道光年間,所知道的螳螂門祖師,就為王朗[1]

螳螂拳從萊陽傳出後,由姜化龍、宋子德、崔壽山、王玉山先生於清末民初先後到煙臺青島傳授嫡派螳螂拳,傳授螳螂拳的國術館遍布膠東,由於習練者眾多,逐漸形成了現今煙臺螳螂門的三枝四派,分別是:萊陽三山一脈的太極螳螂,煙臺郝家的太極梅花螳螂,煙臺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龍口、招遠林世春一脈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國家體委進行的「全國武術遺產搶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萊陽民間拳師劉希雲先生把祖傳的「螳螂拳譜」獻給國家,並獲「雄獅獎」。同時,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確定為嫡派螳螂拳傳人,並在萊陽收徒授拳。在此契機下,萊陽的武術運動,盛行一時。現在在萊陽習練螳螂拳的拳師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傳,據考證均與萊陽螳螂拳有極深的淵源。

起源

此拳據傳發源於明末清初年間(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時一說),一名叫王郎的武術家訪友比武失敗後,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啟發,然後他捕捉了許多螳螂,經常地戲斗,觀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細小神態動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剛毅機智的氣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運用兩個前臂進行勾、摟、卦、劈等動作是所表現出的快速靈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擰、旋的靈活多變;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實、穩固以及前後左右閃展騰挪的突躍等。他編制了一些巧妙的拳術攻防組合進行苦練,再度訪友比武連連獲勝。王郎在訪友習武過程中又不斷的總結經驗,虛心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和改進已取得的成果,從而創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時,山東有王郎者(有稱王朗者)到少林寺學藝,藝成後與韓通斗,鬥敗及於樹下休息,苦思破敵之法。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以劃草戲之。螳螂則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度,閃轉靈活,乃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而研究出勾摟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樹下練習時,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棄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久,即有人寫出拳譜。第一篇為「十八羅漢短打序」,其中說:短打者,少林福居禪師所著也,注釋詳確,義理精通…。並有「短打要論」,「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條」、「長拳即短打,短打要長拳」等等。練螳螂拳者「以此為總譜,或稱為老譜」。可見當時螳螂拳只有一種。以後一傳再傳,逐漸演變,遂分為三大派了[2]

視頻

梅花螳螂拳 相關視頻

梅花螳螂拳 梅花拳
梅花太極螳螂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