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州靈光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州靈光寺

靈光寺在梅縣城南四十公里的陰那山麓。現存殿堂為明清及以後建築。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羅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寺內香火盛時,寺外仍看不到一絲煙縷;殿後古木參天,殿頂亦不留一片落葉,可能與波羅頂有關,是建築科學藝術上一大傑作。 寺宇周圍的陰那山峰頂尖削如五指,稱五指峰。登高遠眺,盡處可見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水匯流,左右有香爐,白虎二峰,山影潭光,上下輝映,引人入勝。

 梅州靈光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與廣州光孝寺、韶關南華寺、潮州開元寺並稱廣東四大名寺,寺院規模宏大,建築結構精巧,慧光普照,民風祥瑞,常年香火鼎盛,尤其以「靈光三絕」聞名遠近,是嶺南地區遊人香客推崇的佛文化旅遊觀光區。距梅州城區約45公里。是廣東省級風景名勝區。1985年建成省級自然保護區。

景區資質:   國家4A級景區、省級名勝景區 景區特色:   文化游、建築、祈福、佛文化、寺廟

靈光寺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主要名寺之一、由唐代高僧潘了拳始建於咸通二年(公元861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慧光普照,民風祥瑞,常年香火鼎盛。靈光寺富有神奇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有"靈光三絕"、"五色雀"、"無篤石螺"、"片生熟魚"等著名景點景觀。吉祥天大酒店,環境優美、風格別致,豪華典雅,融餐飲、住宿、娛樂、購物於一體。靈光寺旅遊區以其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傳神的宗教文化、優美的茶田風光、齊全的旅遊配套設施和優質的服務水平,備受旅遊界的推崇,為梅州市重點旅遊景區之一。 [1]這是寺廟建築藝術的文物傑作,在全國僅存兩處,另一處在北京天壇。寺內還有金剛殿、羅漢殿、諸天殿、觀音殿、鐘鼓樓、經堂、客堂、齋堂等。靈光寺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靈光寺登五指峰有 7650級石階,沿途多勝景,是粵東著名風景區。

沿山徑登臨五指峰,約需半日時辰,始可到達峰頂。依峰俯瞰梅州、大埔一帶風物,一覽無遺。陰那山五指峰層巒疊嶂,氣勢雄偉. 梅縣靈光寺旅遊區位於葉劍英元帥的故居--梅縣雁洋鎮,占地一萬二千多畝,"以佛教文化為主線,融佛教、生態、探險、茶文化"於一體。由接待服務區、禪茶休閒區、宗教文化區、溪谷悟佛區和森林修行區組成。屬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和廣東省風景名勝區。

寺名的由來

靈光寺,原名聖壽寺。為什麼要改名靈光寺呢? 這裡有一段傳說。相傳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七月,粵東監察御史梅鼎,出巡視察,由潮安乘船到梅縣,經過鬆口蓬辣灘時,忽遇狂風暴雨,河水迅猛上漲,木船隨風漂蕩,江水沖入船艙,船夫舉篙失靈,船將覆沒。這時,船上的梅御史和隨從們,膽戰心驚,擠成一團。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一聲巨響,隨即風停雨止。這時只見一位和尚,登船而來。他手揮佛塵,合掌閉目,盤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詞。霎時,船中的水盡退,風平浪靜,化險為夷。

一天,梅御史來到陰那山聖壽寺進香,見佛殿中央供着一尊木雕佛像,與船中所遇救命恩人一模一樣,十分驚異,向寺僧一打聽,才知他是聖壽寺的開山祖潘了拳(相傳唐代咸通年間(860-374年),福建高僧慚愧法師(俗名潘了拳)週遊廣東各大名山,看到此地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乃開山結廬,淨修梵行。慚愧法師圓寂後,人們在其茅房舊址建造廟宇,以作紀念。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行擴建,改名為《靈光寺》。擴建後,增添了菠蘿頂、諸天殿、羅漢殿及鐘樓、鼓樓等建築,建築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靈光寺三絕為靈光寺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靈光寺常年香火鼎盛,慧光普照,民風祥瑞。) [2]生平軼事極多,四十九歲坐化成佛,稱為慚愧祖師。梅御史聽後,即撥出白銀千兩,擴建修寺。五年後,工程竣工。梅御史念漸愧祖師威靈光大,便將「聖壽寺」改名「靈光寺」。

靈光寺,為廣東四大名寺之一。後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粵東監察御史梅鼎擴建,稍遷下址,易名靈光寺,現正門寺匾為其所書。寺內置佛像56尊。靈光寺依山建築,均衡對稱,面積 6000多平方米。寺前草坪的兩棵柏樹傳說為慚愧大師親手所植,樹齡達一千六百年以上,如今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干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這對"生死柏"有着"廣東寶樹"的美譽。 [3] 斗八藻井位於靈光寺大雄寶殿內,是一個木結構的螺旋藻井,俗稱菠蘿頂。此菠蘿頂建於明朝(1385年)。整個菠蘿頂的結構沒有用到一顆釘子,全是用1000多塊的木條拼接而成,是古今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據說這種「鬼斧神工」木匠工藝已經失傳。此藻井它集結了古代建築排風系統和良好的煙霧過濾系統,濃濃的白煙經過菠蘿頂的過濾變成了透明的空氣與二氧化碳以及混合物,是世界罕見的古代客家建築。大雄寶殿頂大雄寶殿背後的山上都是綠樹繁蔭的參天的大樹,但是很奇怪,每當樹木落葉的時候,兩邊的屋頂都多少會有一些樹葉,而大雄寶殿的殿頂上卻從來不會飄有一片落葉,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大家都覺得這是慚愧祖師顯靈。[4]

生死樹

靈光寺門前有三株古柏,二生一死,都有三人合抱那麼大,高達七丈左右,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奇怪的是,生樹和死樹,經過千百年,仍保持同樣高大。這裡有一段傳說。相傳有一年夏天,潘了拳從百里外買回三株柏樹苗,因天氣炎熱,回到寺里,柏樹苗巳曬死一株。他不願把枯樹苗丟掉,同樣栽下。栽樹時,他念道:「樹苗、樹苗,快長快高,生死同種,生死同高。」奇怪,死樹苗果然長了起來,可就是有枝無葉,枯而不倒,和生的同樣高大,挺立在寺前。

右邊枯樹,早在300年前已枯死,但至今仍與生柏爭高,成為奇特罕見的「生死樹」。寺內最壯觀的主殿為大雄寶殿,又稱菠蘿殿,供奉慚愧祖師像,木雕「慚愧祖師爺」像為嶺南珍品。殿頂為 108塊精製的長方木構成的螺旋形風斗八角藻井,俗稱菠蘿頂,結構巧妙奇特,能將殿內香火熏煙、空氣自流向天空,避免佛殿內煙氣熗人。由於氣流的原因,屋頂上無樹葉飄落,亦無鳥兒飛過。

無篤石螺和片生熟魚

靈光寺門前,有一條小溪,溪里有兩種奇異的動物——無篤石螺和片生熟魚。相傳潘了拳在世時的一天,兩個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在溪里游泳貪玩。他們發現水裡有許多小魚和石螺,便手忙腳亂地抓了起來,然後帶回寺里。兩個小和尚作了分工,一個剪石螺尾,一個煎魚。潘了拳聞得腥味走了進來,把兩個小和尚訓斥一頓,說這是殺生之舉,違反僧規戒律,並命令放生。兩個小和尚不敢違抗,使把煎了一半的小魚從鍋里鏟起來,與去了篤的石螺,一同放回小溪里。這兩種動物回到溪里,死而復生。

無篤石螺

系生長在陰那山小溪中的一種石螺,形態和普通石螺一樣,只是尾部少了一截,有如人們將螺敲去螺的尾部後下鍋煮食的石螺相似。傳說當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適有十方善信來寺進香,拾得溪中石螺作為佐菜。他們把螺敲去尾部後,正要下鍋之際,被潘了拳發現,步前正言說"信佛人要戒殺生"。善信遵聽奉勸,便將石螺放回溪中,繁衍至今。從此,無篤螺成陰那山的一種富有特色的水生物。(註:"無篤"是客家方言,意即沒有尾巴。)

片生熟魚

片生熟魚是生長在陰那山的溪中,魚身兩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魚一樣;另一面則為赤色,儼如經過鍋里煮熟後的色澤一般。故人稱此魚為"片生熟魚"。傳說當年在庵做工的人,從溪中捕到鮮魚,正在廚下煎煮,適為潘了拳發現,了拳和尚認為殺生有犯僧戒,即勸工人將鍋里正在煮着的魚鏟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鮮魚居然起死回生,相傳繁殖,可惜這種半邊白半邊赤的小魚在陰那山小溪中很難見到了。(註: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茶泉

靈光寺的右面有一個山谷,山谷里有一股泉水。奇怪的是,這股泉水好象茶水一樣。傳說當年潘了拳到這裡結茅修煉,他姊姊同情弟弟孤身一人,便尋找而來,並住下來照顧潘了拳,日裡幫他洗衣做飯,夜裡幫他燒香點燭。潘了拳除了修行苫煉外,還經常上山打柴。

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他姊姊見天氣炎熱,便泡好一大壺赤湯山茶,送到山上給弟弟解渴。當她來到山上,見樹木繁密,荊棘遍山,看不到弟弟的身影,便叫喊弟弟上來喝茶。潘了拳在山谷深處,不容易上來,便叫姊姊把茶水從山上倒下去。他合掌閉目,嘴裡念着什麼,結果,一條茶泉流到他面前,他隨即彎下身去,兩手捧起茶水痛飲起來。從此,茶流之處成了一條水溝,並長流不止,至今還和茶水一樣的顏色。

木龍迎客

靈光寺祖師寶殿的殿頂四角,有條雕刻木龍。傳說很久以前,一個夏日的中午,寺里的和尚忽然發現四條木龍不見了。到了傍晚,木龍又回了原處。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裡。窺視殿頂,想看個究竟。果然那木龍慢慢地離開原位,偷偷地向西飛去。那和尚隨即跟蹤而去。走到二里遠的一個深潭處,只見四條木龍在那裡兵乒乓乓地游泳。

那和尚不聲不響地返回寺里,想了一個降龍之計,打制了四個銅鈴,分別系在四條木龍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水龍又要動身,銅鈴便「鈴鈴」地發出響聲。木龍頓時膽戰心諒,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

幾天後,木龍脖子下的銅鈴又響起來,又想偷去游泳,便從房裡出來看個究竟。只見左方角的木龍未動,只是銅鈴作響,其它三個銅鈴啞然無聲。接着,一群善男信女從左方走進寺來。客人一到,銅鈴便不響了。右方的銅鈴作響時,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進寺廟。傳說木龍被繫上銅鈴之後,改邪歸正,將功補過,以銅鈴作為迎客的信號,故有木龍迎客之說。 [5]

匾後故事

寺內,懸掛着一塊特殊的牌匾,這塊牌匾上的文字十分難以辨認,以至於大多數人只認識其中兩個字。靈光寺牌匾上的字跡究竟是什麼?想要讀懂牌匾,為何還要懂得一個曲折的故事? 相傳在清康熙年間,靈光寺香火鼎盛,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都來此祈禱參拜,有一位舉人名叫陳鄂薦,也在閒暇之餘順道來靈光寺遊玩。陳鄂薦寒窗苦讀數十年,腹內儘是才華,在康熙癸酉年正式考中鄉試解元後,揚名於鄉里。突如其來的榮耀,令陳鄂薦頓覺歡喜異常,在他看來,自己飽讀詩書,在眾人之中出類拔萃,幾乎沒有人能蓋過自己的風頭。 正是因為如此,陳鄂薦愈發狂傲不羈,不將其他讀書人放在眼中。在靈光寺遊玩時,陳鄂薦心情大好,他與寺中高僧攀談良久,心中不免有些壯懷激烈,並在高僧的百般懇請下,拿來紙筆賜予靈光寺墨寶,寫下「頂外無山」四個大字。也正是這四個字,雖在表面上歌頌了陰那山的高聳入雲,實則也是對自己才學的暗中誇耀,意喻自己之上再無有才之人。

康熙庚辰年時,陳鄂薦奉旨進京參加會試,憑着自己的博學多才,他再一次中了進士,被朝廷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從此搖身一變,成了一名京官。京城乃天子腳下的皇城,宮中任職官員更是全國各地的精英,幾乎每個人都是滿腹經綸,毫不遜色於陳鄂薦,甚至相比之下,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陳鄂薦這才明白,自己果然是坐井觀天,在人才濟濟的京城,他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自此之後,陳鄂薦頓時變得謙恭起來,並對之前的狂傲行為表示慚愧。 陳鄂薦從京城歸鄉時,又特意前去靈光寺一游,而此次前去的目的,倒不是遊山玩水,卻是要摘下當年「頂外無山」的牌匾。不過陳鄂薦此舉卻受到了寺中方丈的阻攔,方丈認為,該匾額乃是陳鄂薦意氣風發時的佳作,代表了他前半生的境遇,若是貿然摘下,的確是一種損失,倒不如再寫下一匾,以此描繪如今的心境。陳鄂薦頓覺此語有道理,於是仰望夜空,見一輪明月掛於天上,便心生靈感,提筆寫下「空中有月」四字,字體雖剛勁,卻透出一股柔和之氣。「空中有月」與「頂外無山」對仗工整,也將「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詮釋出來,巨大的反差之下,更加突出了陳鄂薦的博學與謙恭。 此事曾一度成為美談,後人為紀念陳鄂薦,便為靈光寺題寫了一副對聯,文曰:「頂外無山,每聞佛殿鐘聲,都疑天籟;空中有月,試看寺門柏影,可悟禪機」,成為靈光寺之內一大著名勝景。 [6]

遊客需知

1、景區等級:AAAA級;

2、門票價格:35元;

3、開放時間:6:00-19:30,6:00-18:00;

4、景區電話:0753-2831169;0753-2831302;0753-2831188;

5、景區地址:廣東省梅縣雁洋鎮陰那村;

6、交通指南:乘坐347、389、598、958、972路等公交車在八大處站下車即到。

參考資料

相關視頻

梅州靈光寺,一場自己的修行

千年古剎,廣東梅州靈光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梅州靈光寺:佛前分陰陽,千年生死樹。靈光寺有三絕,自古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