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垛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垛鎮位於江蘇省東台市市區南側,相傳在唐開元年間即有灶民在此燒鹽。

簡介

梁垛鎮,明初設置鹽課司,有九橋十三巷三十六個廟堂之說。舊時「梁垛八景」,曾使遊客流連忘返。這裡水陸交通便捷,瀋海高速、204國道、352省道、610省道、新長鐵路穿鎮而過,南距南通港120公里,通榆河串場河南北貫通。江蘇磊達集團公司座落在鎮內,車流、物流十分便暢。這裡是東台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江蘇省政府批准的對外開放重點衛星鄉鎮之一。

梁垛鎮地勢東高西低,為沖積平原,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4.5℃左右,年降水時1100mm,無霜期220天左右,總面積132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人,是蘇中、蘇北地區百強鄉鎮之一。

2014年9月,梁垛鎮臨塔村被命名為「全國生態文化村」,也是該村繼獲得首屆「江蘇省十大最美鄉村」和「中國美麗鄉村」試點村後的又一殊榮。

地名含義

梁姓人家居住的一個沖積平原(俗稱垛子),故得名。[1]

歷史沿革

唐開元十年已有灶民在此燒鹽,至明嘉靖梁垛始設鹽課司,而真正的行政單位起於清朝。至民國16年成立梁垛市行政局,民國18年撤銷行政局併入東台2區,1948年成立安梁辦事處,1949年1月改為安豐區政府,1951年改稱區公所,1958年取消區鄉制,成立安豐人民公社,1959年安豐公社劃分,梁垛公社成立,1983年撤社建鄉,1987年10月改鄉建置為鎮建置。 2010年4月與台南鎮合併,成立新的梁垛鎮。

面積人口

據當地政府官方資料顯示,該鎮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耕地12萬畝,下轄30個行政村、1個社區管委會、1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水產場,8.3萬人。[2]

經濟發展

2013年,該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1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60%和25.73%。

梁垛是一個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的鄉鎮,主要生產水稻、小麥等糧食和大棚蔬菜、棉花、油料、生豬、肉禽、蛋禽、蠶繭、水產品、食用菌等。各類專業大戶不斷湧現,專業村已成規模。種植業上,堤東以旱糧、蠶桑為主,堤西以水稻、小麥、水生蔬菜為主,通榆線以大棚蔬菜、藥材、花卉等特經作物為主。

梁垛鎮是東台市工業發展先進鄉鎮,也是蘇中「建材強鎮」。已初步形成以建材為主體,輕紡、冶煉、機械等為支柱的工業格局。全鎮企業主產品有3A、4A級白廠絲、拉鏈、粘膠絨毛、尼龍絨毛、各種砂輪製品、金銀提煉等。擁有工業企業40多家。其中磊達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1.1億元,主產建築材料、精鑄件、鋼簾線等。梁垛年產水泥90萬噸,紅標磚1.1億塊。公司年納稅超1億元。「梅花鹿」水泥為省鄉鎮名牌產品,獲IS09002質量認證。

新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建材、機械鑄造、紡織服裝等支柱特色產業群迅速崛起,贏得「建材之鄉」、「精鑄之鄉」等美譽。名列江蘇水泥行業頭強、全國八強的江蘇磊達集團為該鎮的骨幹支柱企業,該公司高起點規劃,大手筆投入,創樹「磊達」、「梅花鹿」兩大全國免檢品牌,形成年產水泥550萬噸,銷售12億元,利稅2億元的產業規模。全鎮擁有14家精鑄企業,東威公司研發的7匹、10匹壓縮機填補國內空白,達國際先進水平,成功登陸日韓。振翔、美倫、金東緣等一批絲綢服裝企業的產值效益都比同期有較大幅度上升,一批中小企業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呈現出後發趕超的強勁態勢。[3]

基礎建設

梁垛鎮小城鎮建設有長足發展。集鎮沿老204國道分為西部舊區和東部新區。鎮區2平方公里,集鎮總人口1萬人。鎮區形成了「四縱四橫」的道路骨架。政府、金融、建設、電信、公安、廣電、計生、教育、衛生等近20棟大樓全部東遷至集鎮新區,個體私營園區、市場貿易區正加快招商引資和建設步伐。整個集鎮新區高樓林立、道路寬暢、布局合理、功能明晰、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程控電話全面普及,移動、聯通等無線通訊加入國際互聯網。建有35千伏變電所,電力充沛暢通。村級公路全面砼質化,交通網絡溝通周邊八鎮。工業集中區內,「五通一平」已然完成,載體集聚功能日益凸現。老204國道沿線環境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成為集鎮對外展示的亮點窗口。河道整治工作得到上級的充分肯定,被東台和鹽城兩級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河道整治工作先進鎮。全面實施「五五」普法的啟動工作和「法治梁垛」建設工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然,全鎮上下社會秩序井然,村風正、民風淳。

該鎮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8%以上,有線電視入戶達80%以上。[4]

歷史文化

一望平川的東台市境內素有「三山」之美談,唯梁垛鎮的「土山」是真山。從市區南下10公里,「土山即歷歷在目。山腳下的梁垛鎮系全國百強縣(市)——東台市的經濟強鎮之一。貫穿南北的204國道、通榆運河、串場河與西傍的安時公路、安時河以及越境的新長鐵路,自然組成了兩個「川」字形的水陸通道,由此連接大江南北和全國各地。地理交通條件和潛在的發展優勢,使梁垛鎮成為蘇中沿海地區的咽喉重鎮。 「木車吱吱過青石」是古老集鎮運鹽送貨的寫照,如今的梁垛已是鎮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梁垛鎮古稱「南梁」,相傳成陸時乃一望斥鹵之地,隅有一帶垛。唐開元(713年)時始有徙民「就垛結盧,網漁煮鹵,聚居生息」。洪武元年(1368年)建場設課,謂「梁垛場」,屬泰州轄下十場之一。至嘉慶時(1796年)有灶戶7225家,灶丁20474人,鹵池1560口,灶房1161所。鹽業興盛,商賈雲集,徙來定居者不絕,或經商,或工藝,集市大興,集鎮形成。時「大市通衢,蕃以磚石,南北三里」,在九橋十三巷、三十六廟堂和古堰觀濤、長橋望月、賢祠古蔭、柳浪聞鶯、玉井流甘等名勝,垛築土山(又名湧泉墩)至今尚存,土山高三丈余,頂寬十餘丈。相傳古無此山,近垛地有一泓積水窪地,水味甘美,天旱不涸,取之不竭,似有湧泉。遠近灶民多到此擔水飲用,清順治年間,灶民浚塘壘土成墩,名曰「湧泉墩」。上建觀音閣,以感觀音賜水之恩。嘉慶十四年,灶民公捐重建土山,上建大殿三楹,前殿三楹,西廂四楹,進山牌樓一座,遍植松柏銀杏,名曰「觀音山」,至此稱「山」。山下三面環水,銀塘疊翠,山頭廟宇聳立,鐘鼓常鳴。山山水水,交相輝映,實為古梁垛之一大勝景。[5]

歷史名人

自古幽境多雅士。明嘉靖二十四年,范文正公嫡傳十代孫時新公遷居南梁,其子孫譽端為先人建祠十八間(現梁垛鎮梁東村四組),稱之「范公享堂」。

清嘉慶名士周庠,著有《海燕堂詩集》四卷,東台市區內文昌閣(即魁星樓)之《建文昌閣記》亦為所撰。

揚州八怪之一鄭燮(鄭板橋)亦曾駐足梁垛。

清名士吳嘉紀墓(號野人)在鎮南1公里開家舍(現梁垛鎮梁南村六組)。其友程岫(字雲家)善詩工畫,與世人多有詠和,著《江村詩》,並有「蒹葭並立圖「傳世,圖中繪吳程二人。

近代名士盧少薌借詩罵世:「看爾才得吹灰力,便覺輕狂欲上天」。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駐馬尼拉領事館主事盧秉樞先生(即盧少薌之子),拒為日軍募集捐款,為國殉難,後安葬於南京菊花台。

現代著名地理學者、美籍華人江映澄教授,心系華夏,為子女取名為「念華」、「慕唐」。1972年,日本與我國領土釣魚島主權歸屬發生爭端,以江教授為首組成「中國人民保衛釣魚島主權行動委員會」,用確鑿的證據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6]

資源產業

梁垛鎮是一個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的鄉鎮,每年產糧3萬噸,油料1300噸,出欄生豬4萬頭,出籠菜禽70萬隻,產繭300噸,水產品400多噸,生產食用菌l00多萬方。各類專業大戶不斷湧現,專業村已成規模。種植業上,堤東以旱糧、蠶桑為主,堤西以稻麥為主,通榆線以蔬菜、藥材、花卉等特經作物為主。多種經營上,形成了蠶繭、烏骨雞、山羊、生豬、禽蛋、青蝦、大棚蔬菜、果園、花卉藥材、食用菌等十大種養基地。 梁垛鎮是東台市工業發展先進鄉鎮,也是蘇北「建材強鎮」。已初步形成以建材為主體,化工、輕紡、冶煉、機械等為支柱的工業格局。全鎮企業主產品有:425#、525#硅酸鹽水泥、紅標磚、各種精鑄件、電機、家紡。現有工業企業上百家。其中磊達建村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1.1億元,主產建築材料、精鑄件、編織袋等。梁垛年產水泥90萬噸,紅標磚1.1億塊。公司年銷售2億元,利稅3000萬元。「梅花鹿」水泥為省鄉鎮名牌產品,獲IS09002質量認證。其他企業的產品產量,如白廠絲近100噸等。[7]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梁垛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2月,梁垛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