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桃花塢木版年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桃花塢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江蘇省蘇州市的傳統美術。它始於明,盛於清,與天津楊柳青年畫並稱「南桃北楊」。其製作以彩色套版為主,一版一色,兼用着色技藝;技法繼承了宋代雕版印刷工藝。

該年畫凝聚着江南地域的民間靈氣,與其它地方年畫相比較,更具精細、秀雅的藝術特色。在康熙乾隆年間,大量精美的姑蘇版版畫傳入日本,對十七世紀日本「浮世繪」版畫產生了深刻影響。其在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桃花塢木版年畫

申報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遺產編號:Ⅶ-3

地球:江蘇省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年畫概述

桃花塢木刻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1]桃花塢年畫是江南水鄉的特產,圖文並解,具有連環畫故事風格。採用木版套印,長期以來一直運用比較簡單的手工方式從事生產,色彩上紅黃綠黑藍五種顏色。在無數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製作下,蘇州年畫不僅色彩絢麗奪目,而且構圖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於裝飾性,形成一種優美清秀、嚴密工整的民族藝術的獨特風格。 桃花塢木刻品種很多,大致可分為門畫、農事畫、兒童、美女畫、裝飾圖案畫、歷史故事畫和神州傳說畫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類畫片,內容有門神、灶神,以及所謂「辟邪人物」。含有致富獲利內容的畫片有《一團和氣》、《娃娃得利》、《劉海戲金錢》、《歲朝圖》等。有關農事的有《春牛圖》、《豐收圖》、《魚樵耕讀》、《大慶豐收》等。山水風景畫片有各地風景,如《姑蘇萬年橋》、《蘇州閶門圖》等。雍正後出現的故事戲文畫片,範圍很廣,有古有今,有單張有連續,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軍山》等。風俗畫有《玄妙觀廟會》、《蘇州城內外三百六十行圖》等。風土人情躍然紙上,今天成了寶貴的地方史料。有些年畫富有愛國主義色彩,如《法人求和》、《劉軍門大敗法軍圖》等,讚揚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劉永福,可謂較早的政治宣傳畫。

明清時期,隨着蘇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閶門一帶集中了許多工藝作坊,以年畫鋪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間木版年畫,更使桃花塢名聞天下。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其豐富的題材、儒雅的畫面和清秀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成為明清時期中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的代表。

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盛期,稱為「姑蘇版」。當時與天津楊柳青,成為全國木版年畫的南北中心。[2]

年畫形式

門畫、中堂和屏條是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幾種主要形式。年畫內容分布神像、戲文、吉祥喜慶、民間故事、風俗世事等類型。

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清代乾、嘉時期的年畫,畫面遠近分明,層次清晰,豐富,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乾嘉盛世」城市風情世相。鴉片戰爭後,隨着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加劇,桃花塢木刻年畫逐漸衰落。銷鑲對象轉向廣大農村,這一時期的作品,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時,畫幅以實用為主,印刷材料從簡,成本低,價格便宜,利於普及。從而形成構圖豐滿、色彩鮮艷、印刷粗獷、裝飾性強的藝術風格。

從傳世的文物來看,木刻書籍和木版畫差不多是同時產生的。起初,木版畫主要用作書籍的插圖,即繡象畫。木版畫單獨印行成為年畫,大約是到宋代才出現的。蘇州年畫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被稱為「姑蘇版」年畫。最早的年畫傳說是唐伯虎作的《風流絕暢圖》。

桃花塢木版年畫畫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馬」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貼在蛋面上的小畫片)」;橫幅中最大的有三張一套的「全景床幃」,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燈面」。刻印的神像、風景、什景圖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種。戲曲故事年畫多為對開橫幅,品種繁多。

年畫的銷售主要集中於農曆臘月,攤販們或在集市上設攤銷售,鋪上油紙,攤上年畫,邊唱邊賣;或遊走農村,邊走邊賣,並通過說唱來吸引群眾,講述相關年畫的內容,說唱的曲調和唱詞也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說唱表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促進了年畫的銷售,人們圍集、挑選,到處是一派喜慶祥和的熱鬧景象。

年畫題材

桃花塢木版年畫的題材主要有如下幾類:

1、祈福迎祥,如《和氣致祥》、《天官賜福》、《萬寶祥瑞》、《花開富貴》、《福壽雙全》、《八仙慶壽》、《金雞報曉》等;

2、驅凶避邪,如《門神》、《灶君》、《關公》、《鍾馗》、《姜太公》、《張天師》、《張仙》等;

3、時事風俗,如《法人求和》、《蘇州火車開往吳淞》、《劉軍克復宣泰大獲全勝》、《春牛圖》、《十美踢球圖》、《姑蘇報恩寺進香圖》、《洋燈美人》、《合家歡》、《黃貓銜鼠》等;

4、戲曲故事,如《楊家將》、《忠義堂》、《西廂記》、《孫悟空大鬧天宮》、《白蛇傳》、《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三笑煙緣》、《定軍山》、《苦肉記》、《戰北原》等。

桃花塢木版年畫畫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馬」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貼在蛋面上的小畫片)」;橫幅中最大的有三張一套的「全景床幃」,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燈面」。刻印的神像、風景、什景圖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種。戲曲故事年畫多為對開橫幅,品種繁多。

年畫名作

雍正、乾隆年間,蘇州年畫質量、銷量空前提高,當時有五十多家年畫鋪,分設在閶門外山塘街一帶,也有部分設在桃花塢報恩寺一帶,年產達百萬張以上,少時也有十幾萬張,行銷江、浙、魯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於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與天津「楊柳青」成了我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當時蘇州年畫鋪的名稱,現在還留存在畫面上的,前期有:「張星聚」、「張文聚」、「魏鴻泰」、「呂雲林」、「陸福順」、「墨香齋」、「春源」、「季祥吉」等;後期有:「王榮興」、「陳同盛」、「陳同盛」、「吳錦增」、「吳太元」、「鴻雲閣」等。畫師在畫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塢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歸來軒主人、寶繪軒人、墨林居士、杏濤子等;後期有:嵩山道人、吳友如、周夢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侵入我國,膠版、銅版和石印等印刷技術有了發展,所謂「月份牌」派的年畫傾銷城鄉,桃花塢年畫大受威脅,盛況開始衰落。加上太平天國革命軍兵臨蘇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倉皇逃走,在戰事中,蘇州遭受到燒殺搶劫,楓橋、山塘一帶毀於一炬,年畫鋪俱遭焚毀。雖有幾家遷入閶 門內和桃花塢一帶繼續營業,但已無法振興。光緒初年,一些畫師轉到上海舊校場工作,蘇州年畫鋪僅靠上代傳下來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舊校場畫來應市,甚至代銷石印洋畫,而門神、灶君之類年畫卻成了主要商品。蘇州桃花塢年畫當時已瀕於人亡藝絕的境地,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復,迎來了新的春天。

年畫溯源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我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具有400多年歷史,與天津「楊柳青」年畫並稱「南桃北楊」。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現在最早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畫圖錄》中收錄的「壽星圖」,畫面上刻有「萬曆念五年(1597年)」的刊記。從其畫面來看,作品的構圖、刻工、印製均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日本的「浮世繪」也深受挑花塢木刻年畫的影響。

明末清初,是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繁盛時期,當時的畫鋪約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設在楓橋、山塘街、虎丘和閶門內桃花塢至報恩寺塔一帶。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除銷到江蘇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東、河南、東北三省外,還隨着商船遠銷到南洋等地,其藝術成就,曾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桃花塢木版年畫盛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最繁盛時期有張星聚、張文聚、魏宏泰、呂雲林、陸福順、陸嘉順、墨香齋、張在、泰源、張臨、季祥吉等畫鋪,稍後出現的王榮興、陳同盛、陳同興、吳錦增、吳太元、鴻雲閣等畫鋪在當時亦有不小的影響。桃花塢木版年畫曾流行江蘇、上海、浙江等處,遠銷湖北、河南、山東各地,並流傳到國外,日本的浮世繪等版畫藝術受其影響甚大,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等亦有桃花塢木版年畫作品收藏。

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並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配備專業畫師,招收徒工,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年畫特色

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特點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傳統水印法印刷。構圖豐滿,色彩明快,富有裝飾性;多用民間故事、吉祥喜慶、神像、戲文、時事為題材,以象徵、寓意、誇張手法,來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

桃花塢木版年畫製作一般分為畫稿、刻版、印刷、裝裱和開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樣、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為"拳刀",同時以彎鑿(剔空)、扁鑿、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水缽、鐵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沖色配膠、選紙上料(夾紙)、摸版、扦紙、印刷、夾水等步驟。

桃花塢木版年畫以門畫、中堂、條屏為主要形式,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畫、刻、印分為三大譜系,在長期的創作、生產實踐中,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各自摸索出了獨特的經驗,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藝製作程序。

現存的作品來看,早期的桃花塢年畫風格是較為雅致的,在處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題材時,多採用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成,在畫面的經營上,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影響。在雍正、乾隆年間,還出現了不少模仿西洋銅版雕刻風格的作品,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等,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法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意」。這一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彩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動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來表現,顯得夾生。到乾隆以後,這樣的作品已不多見,取而代之還是以傳統技法表現的作品。與早期的作品相比,畫面構圖簡練大方,線條剛勁有力,色彩也開始鮮明起來。如《五子登科》、《莊子傳》、《珍珠塔》、《盪湖船》、《拜月圖》等,從這些畫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風格和新安派刻版風格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石印年畫和膠印年畫的大量發行,使得桃花塢年畫的傳統市場日趨縮小。為了生存,各年畫鋪開始將他們的銷售重點轉向農村。作品的題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及與農事有關的內容。在畫面上,對形象多採用富有裝飾性的誇張手法來處理,線條簡練剛挺,尤其是在色彩的運用上,以成塊的大紅、桃紅、黃、綠、紫(或藍,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藍,用藍不用紫)和淡墨組成基本色調,使畫面更為鮮艷明快,豐滿熱鬧,富有裝飾美和節奏感。其藝術風格在氣質上與勞動者更為貼近,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年畫傳承

傳統的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已很少生產,但畢竟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故作為舊時主要民間美術樣式之一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業已成為一種珍貴的文物,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近三十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實用功能大大減弱,而純粹的觀賞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場的變化影響到桃花塢木版年畫中傳統技藝的留存,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給傳統木版年畫的手工製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衝擊。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畫鋪越來越少,傳統雕版技藝和染色印刷技術的傳承也越來越困難。時至今日,我們學習和研究桃花塢木版年畫,對於發展的新的藝術,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有着重要的意義的。

作為一門工藝,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製作過程歷來是有明確分工的,畫稿、刻板、印刷流水作業。如今,掌握這門技藝的總共大約不到10人,學員要求學習全套製作程序。近年來,桃花塢木版年畫作為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個常設專業,有了固定的教學基地。藝術收藏品、旅遊紀念品的開發製作成為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主業之一。文化部門正在大力進行桃花塢木版年畫博物館的資料徵集等工作,它將被建成傳統木版年畫的收藏、研究、保護基地。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桃花塢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參考文獻

  1. 桃花塢木版年畫中國社會科學網